誰還不是井底之蛙

你看到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實的

這次的新冠疫情仍然在持續發酵,特別是歐美國家確診人數的爆發性增長,真的是讓我們大開眼界。不過雖說我們在國內每天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國外疫情嚴重的數據,但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對我們而言匪夷所思的現象。比如到底應不應該戴口罩,戴口罩就是病人?為什麼他們對這個傳染病一點都不在乎?為什麼在這兩三個月的疫情期間,在我們看來表現得一塌糊塗的特朗普,支持率反而在上升?


無論是我們對於這些現象的感受,還是這些現象的產生,都不得不說會極大的收到各方人們收到的信息的影響,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國內收到的有關疫情的信息和大洋對面的很多人收到的信息是完全不同的口吻和評價。甚至於說,我收到的信息和處於疫情中心的湖北的人們收到的信息相差也會很大,這都會導致人們對這次疫情的感受有很大不同。而歐美的人們恐怕仍然因為官方信息的影響,認為這只不過是又一場流感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況且從目前美國統計出來的死亡數字,相比去年的流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願死去的人原諒)。

誰還不是井底之蛙


這就是我想說的,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體之中,每天獲取的信息,不論是通過推送的新聞,親朋好友同事以及微信等渠道,實際都是經過我們的口味篩選過的。而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生活工作中所接觸的人和我們之間都難以避免的有很多的交集,這就造成在我們這一群人,在針對同一件事進行評價時,更容易獲得相近的結果。比如我生活工作在深圳的人,身邊的同事在談及收入、孩子就學、政府機構辦事效率等各方面事情時,很容同樣感慨生活如此不理想,從而推而廣之的認為全國都是這樣。而實際上他們收入早已過萬,孩子已入學,在深圳有自己的房子車子,而如此條件的人,即便是在深圳佔比也不會到50%。如果你在去問同樣生活在深圳的農民工或者小商販們,恐怕得到的反饋是大不一樣的。

我們這群人,很多習慣於看各種新聞APP,而目前的APP都是個性推送,微信關注的公眾號也是個人根據自己口味選擇訂閱的,所以這收集的信息就很難具有代表性。長期接受這樣過濾過的信息,難免會持續強化個人對某些事物的固有觀念,導致自己對很多問題的看法越來越固執己見,聽不到也聽不得不同的聲音,甚至於已經忘了這個世界是有很多的層次和群體,他們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對世界周遭的看法。偶爾我們由於一種獵奇的心理或者偶然的接觸到一個新鮮的群體,卻又很容易通過和這個群體之中個別人的交流,就形成對這個群體整體的看法和印象,這就又犯了以點帶面的錯誤。

即便如此,依然可以更好的生活

這樣的問題如何避免呢?我覺得是比較困難的,對於生活離不開智能手機的我們,為了提高獲取信息的效率,是很難也不大有必要打破目前的信息途徑獲取新信息的。畢竟那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成本,而得到的結果除了重新塑造自己的世界觀,是否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是很有疑問的。只不過我想,雖然我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固有觀念,我們依然可以對不同的聲音保持相當程度的開放心態。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不僅要打破思維的牆,也要打破人與人之間的藩籬。

誰還不是井底之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