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怎麼看待他的這種觀點?

娛樂前前沿


對於曹操的這句話,我們要一分為二的看對,首先,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不能用現代的眼光來理解古人的話語,個人認為當時的曹操因為胸懷大志,有志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而要做大事者,必須有大手段,不能婦人之仁,所以曹操在做出在我們看來是心狠手辣的殺人之後說了這句話,自古以來要成就偉業的梟雄者大多有這樣的想法,小事不平,何以平天下,只不過曹操是直接說了出來,從這個觀點可以看出來曹操的野心和抱負,才能讓他日後成就了一代偉業。。

而從為人處事來說的話,曹操是個唯我獨尊的性格,這樣的性格無論在古代和現代都是屬於一種人格缺陷,這樣的性格的人,沒有真正的朋友,沒有能真正交心的朋友,比如他和袁紹,年少時是好朋友,可是等到長大了,卻刀兵相見,毫不留情,可見在那個時代,曹操是沒有真朋友的,所以他對所有人都有一種防備的心理,比如呂伯奢一家,就是他的防備心理起了作用,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殺戮呂伯奢一家,毫無情義可言,因為他冷酷,骨子裡的冷酷,平日裡說說笑笑只是那流於表面的表演,到了真正關鍵的時候,他說翻臉就翻臉,他城府極深,這樣的性格註定他的一生是孤獨的,而上位者都是孤獨的,這又從另一方面驗證了這句話,也正因為這樣,他有這樣的觀點也是十分正常的。


快樂男紳


曹操,一個人盡皆知的著名歷史人物,然而人們對他的認識,大多來自於《三國演義》中的小人形象。自此,在曹操的多面人格中,狡猾奸詐的奸雄形象便被一錘定音,可這對於曹操來說,實在是比竇娥還冤!

曹操思維打天下

眾所周知,曹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但其實他還是有名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維就算是拿到現今,也是令人著實敬佩的!例如,他不止一次的強調將士們:“勝敗乃兵家常事,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氣敗了”;“一個人若想成事,就要拿的起,放的下。打仗也是這樣,要勝得起,也要敗得起”;“不要憤怒,會降低自己的智慧,不要恨自己的敵人,仇恨會喪失判斷力”。

細細品味,他的思維竟遠遠超越那個時代的,妥妥的一個現實主義政治思想家!他的思想,就是拿到今天,也是十分具有智慧的。不愧擔得上“治世之能臣”!

統領群雄立帥旗

說到曹操的軍事戰鬥,那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官渡之戰”了。這是一場以少勝多、以弱智強的智慧之戰。即使處於劣勢,他也能冷靜面對、揚長避短、正確分析客觀條件。最終打敗袁紹,取得勝利。

他重要的軍事成就便是平定並且統一了北方。然而在他兵鋒轉向南方,自任漢朝丞相的“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一計“草船借箭”便讓他吃了大虧。

可這又如何?客觀來說,他的確是統領群雄的不二人選,的確具有超凡的軍事能力。就像他說的“這個世上從來就沒有百戰百勝的將軍,只有戰而不殆,敗而亦勇,並且最終取得勝利的人”。他雖不是百戰百勝的人,卻實實在在是個戰而不殆的勇士!

建安風骨傳萬世

他卓越的軍事能力往往讓人忽略他超凡的文采水平。就拿著名的《觀滄海》來說,氣魄雄偉,又含慷慨悲涼,讓人忍俊不禁。然而其散文卻又是清峻整潔,讓人驚歎。他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就連魯迅也不應感嘆道,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然而用現代人的詞語來說,這些通通是他的副業!

兵法、詩歌他無一不會,所謂文韜武略,他也樣樣精通。文可傳世之千古名篇,武可統群雄立萬事威名!

大奸似忠、大偽似真?

帝王世家,掌御下之術,於是恩威並施,竟被稱閻王脾氣。一將之帥,成一代梟雄,竟落得個心胸狹隘、小人嘴臉。他給予了漢王朝致命一擊,卻留給了中國歷史一份引人注目的答卷。

他的狡詐,最致命的原因還是由於名著中那段殺呂伯奢一家。但其實,史書上並不能論證這事的前因後果,更不能斷定誰對誰錯,然而據此認定曹操的“白臉”形象,未免讓曹操太過冤屈。

你只知道“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的多疑自私,卻不知道他也唯才是舉、求賢若渴,卻不知道他曾興修水利、破門第、抑豪強。在那個時代,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大家風範、豁達寬容?他需要活命,他擁有雄心!他是真正的英雄,是那種頭可斷、血可流、人可亡,帥旗不可倒的堅毅!所以曹操,的的確確稱得上“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南塔里拉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魏國最高統治者,飽讀詩書,富有才華,胸有韜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曹操的真實寫照,如果在當時曹操心慈手軟,做事優柔寡斷,可能也不會有後來的大魏王朝。歷朝歷代,能幹大事的人特別是開國皇帝哪有不狠的,像朱元璋,劉邦,李世民等等。

曹操的這句話是發自肺腑的,他挺坦誠的,他是在犯了大錯之後,對旁邊的陳宮說的。陳宮聽到曹操的言論後,選擇離開曹操,畢竟陳宮是個比較正直的謀士吧。我還是比較贊同曹操的觀點的,因為絕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在諸侯混戰的局勢,你不自私一點,恐怕命也不會太長。曹操懂得歷史永遠被勝利者書寫,所以一時的榮辱又能算什麼呢?

曾經有一個章節說的是:曹操因為粗心,使劉備放虎歸山,手下謀士郭嘉,荀彧,程昱分別給了對付劉備的計策。曹操手下的謀士很想聽到曹操自己親口承認自己的錯誤呢?這時候,賬外議論之間荀彧說了這麼一句話“何為名主,知錯改錯,而不認錯,即為當代名主”的大言。在當時那種情形之下,換做我們任何一個人,可能都和曹操一樣,在生死關頭,顧不了那麼多的,首先選中的是活命,所以他才會狠心殺呂伯奢全家。況且曹操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多疑。

曹操可謂“真小人”有啥說啥,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表達出來,不掖著藏著,挺令人佩服的,反正我是挺佩服曹操的這種氣質的。也許正是曹操的自私自利,才能在亂戰中保住性命,最後一舉稱王!


心靈飛揚漫天飛


對曹操的這句話,個人覺得不要只看到許多人看到的負面這一點。

首先,這個我是什麼樣的我。就是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原本中比毛批本中對曹操的讚揚有時也是不吝筆墨的,並不只是否定一點便不及其餘,像是曹操一出場《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描寫,說曹操“膽量過人,機謀出眾。笑齊桓、晉文無匡扶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彷彿孫、吳,胸中諳熟韜略”便是。他本人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也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這樣心性、這樣智識、這樣能力、這樣實力的人說這話,和胸無大志、不關治世、只是爾虞我詐、爭私謀利的人說出來,性質應該會可能根本不同吧。

其次,這個負是負什麼,是怎麼負。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不乏對人作道德要求到了讓人難以達到、到了讓人難以承受的程度。對這些甚至扼殺社會活力都毫不眨眼的僵化教條稍有違背,在一些掌握了一定規模的輿論的人們那裡,便被宣傳成了洪水猛獸,成了亡國滅種的舉動。平心而論,這時即使違背僵化的教條,只要沒有突破基本的倫理底線,應該還是不宜譴責的吧。

至於負的方式。即使現在,也還有很多人認為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要把家庭裡的矛盾訴諸法律,就是不孝不悌,無情無義,就是傷風敗俗,破壞人倫,泯滅良知。其實家也是講理的地方,問題在於講什麼理,怎麼講理。如果一切理都要反對講,還反對講理的一切方式,對這樣的輿論要是不聽從,就絕對是罪不可赦麼?

最後,還是要在同層次的人裡比較,而且這個比較要全面,在取樣本的時候切忌偏頗。評論曹操的此語,尤其不能用後人塑造的文藝形象中的劉備,來否定文藝形象中的曹操。

曹操這一句話頗受世人垢病,可是杜甫有句詩意思差不多,可就算是至今還受人們推崇呢,沒錯,我說的就是那句: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看到這裡,如果你原先支持批判曹操,現在不應該稍微停留一下腳步,反省一下自己,審視一下人們流行的態度麼?



孟周


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道盡了他的霸氣和英雄氣概。多少人在讀了《三國演義》之後,誤讀了曹操,給予他一個“奸雄”的稱號,奸,不是他,雄,的確可以擔當。看《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那不是真實的曹操,真實的曹操是小編特別欣賞的。真實的曹操,霸氣、真實,他運用自己的謀略與勇氣,挾天子以令諸侯,破各方勢力,最後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北部。他的目光極其深遠,他善於爭奪權力,同時也善於在興修水利,指導農民開闢農耕,即解決了人民的生計問題,也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他有勇有謀,同時愛才惜才,唯才是用。因為他的出生並不是貴族,所以他任用中層階級,打破了門第的觀念,抑制了貴族壟斷人才市場的局面,從而挖掘到了許多人才。曹操是一個文韜武略的人,寫過兵書、武藝高強。在文學造詣上,曹操著有許多名著,這些作品抒發了曹操的真實感想,有心懷天下的氣魄,同時也心疼天下百姓,心疼他們的生活疾苦。比如《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再者,《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所有的詩歌都展現了他的雄心壯志和非凡的才能。他讓當時無數人驚歎,同時也讓無數人發出了其人必有大作為的感嘆。當時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橋玄對曹操說:“天下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正如他寫的《龜雖壽》:神龜雖壽,猷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何須畏懼年老色衰,何須懼怕年華不在,只要有雄心壯志,依舊可以對酒當歌,唯我獨尊。“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這個想法很多人都有過,只是曹操敢於直面自己的雄心和野心,他毫不掩飾,而是這是在三國中,三國給予他的性格,不是他本人親自說的,只是還有很多人不理解罷了。



宏觀評論師賀蘭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是《三國演義》對曹操人品刻畫的神來之筆。當然真實歷史中的曹操並非如此,而是一個推動歷史發展的進步人物。《三國演義》是站在道統立場從文學角度來敘述歷史中三國之紛爭,而不是從歷史角度評價歷史人物。所以,看《三國演義》這個文學作品,切不要和三國的真實歷史混為一談。

《三國演義》對曹操的刻畫是比較成功的,尤其作者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來定位曹操,的確是定魂之筆,對我們理解曹操這個奸雄文學形象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曹操是挾天子以令的人物,事實上他的權力比天子還大。因此對這樣一個權力大過天子的奸雄,作者站在道統的立場,當然帶著強烈的心理逆反來醜化他的人品。這是作者在歷史觀上的侷限所致。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對曹操這一文學形象的成功塑造。

事實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不止是曹操這個文學形象所具有的特點,而是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共有的特性。天下是皇帝的天下,民眾是皇帝的子民,生殺當然全有他定。凡有觸犯他的意志和利益的事,都是大逆不道,他可以統統誅殺之。所以我們用“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句話來理解曹操,不如用這句話來理解歷代王朝的統治者更加確切。


尚海濤


曹操梟雄也,他有實力不講道理,他負天下人就理所當然。就像今天的美國,他就是以美國大財團的利益為真理,誰能和它講道理?

和美國人講道理,它敢滅了你。

當初和曹操講道理,也沒有好下場!

於人為善,與鄰為伴,是我們正常人類的文明觀。要和平,要和諧,人類就得互相尊重,照顧相互的利益,做到共同發展。

但是曹操和美國們是容不得人類的共同利益的,他要唯我獨尊,要天下人都對他俯首稱臣。

愚魯如我,也悟得出美國和曹操們早晚要被歷史淘汰。因為他們的行為不符合人類發展的歷史規律。

美國和曹操,或許會在人類歷史中掀起點浪花,但它們難以改變歷史的發展進程。


逸散哥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沒有說過這句話。那麼曹操說過什麼話?說的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不過這事在正史《三國志》裡面沒有記載,而是見諸於裴衝之注所引《魏書》、《世語》和孫盛的《雜記》。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東漢末年,大將軍何進與袁紹密謀剷除宦官,使出昏招,密詔董卓帶兵入京以剪除宦官之亂。然而董卓未進京就宦官亂起,何進被殺;董卓帶兵進京後奪得原何進部曲以及殺執金吾丁原,盡獲京城兵權。董卓行廢立之事後,又意在結交關東諸世家豪強,曹操亦是其中之一。曹操被董卓表為驍騎校尉,但曹操不受。因此曹操害怕被董卓報復,連夜逃出洛陽,途中借宿故交呂伯奢家。半夜聞聽磨刀聲,以為要殺害自己,遂執劍將呂伯奢一家八口全部殺害。後曹操得知呂伯奢家磨刀乃是殺豬宰羊招待自己。哎呀,殺錯人了。曹操面對此情此景,於是就說了一句話,叫”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寧肯我對不起別人,不能別人對不起我。在當時當地曹操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人已經殺了,錯了就錯了,已經沒有辦法了,只好如此。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曹操當時還是有一定的後悔心裡,表現出了做錯事的敢於擔當和勇於承認,而且胸懷坦蕩蕩、毫不虛偽、沒有假仁假義。從這裡看,曹操倒是條漢子,在那個亂世,有著自己真性情的一面。

故而,雪峰居士一直認為曹操是一代梟雄,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亂世梟雄。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曹操將”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句話就進行了文化藝術加工,改為”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咋一看,沒啥區別,都是一個意思。但是仔細琢磨一下,區別可大了。前面那句話只是針對呂伯奢一家,而後面這句可是針對全天下人,那還得了,你曹操負呂伯奢一家就算了,還負整個天下?這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夠讓你曹操揮霍、殺戮?還會有多少無辜死在曹操手中?

既然如此,那你曹操留的是板上釘釘的奸臣賊子、篡漢逆臣,沒得跑了。

雪峰居士論曰:

這也是現實生活當中,一句話可以讓人笑一句話可以讓人跳的最真實展現。為什麼《三國演義》裡面改動這麼大,雪峰居士認為:

1、因為文學藝術創作的需要;

2、因為自東晉以後,整個社會都不喜歡曹操,曹操的負面形象也越來越深入人心。究其原因,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自立,開啟了篡位先河,以至於後世總有人效仿,讓大家不喜。如果說曹操篡漢稱帝,大家還心裡有所平衡,畢竟北方的統一是曹操親手打下來的,曹操的雄才大略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篡漢的竟然是寸功未立的曹丕,這曹操不篡漢卻為自己的子孫後代鋪平了一條帝王路。當然曹丕篡漢以後能夠統一天下也就罷了,最後沒有統一天下反而曹魏讓司馬氏給篡走了,這讓後世之人怎麼想?梟雄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後用在了這方面?故而,曹操給人的形象穩妥妥就是奸臣賊子、篡漢逆臣,誰叫他的兒子曹丕幹了篡漢的事呢?誰叫以後的曹魏又被人篡了呢?反而,同時代的劉備、諸葛亮等人就是興復漢室的代表,大家所期望的形象。

悲乎哀哉!一代梟雄曹操,因一句話而改動得罪天下人,天可憐見!但曹操雄才大略、睥睨天下的氣勢也是改不了的!不然,當曹操起兵之時,就不會有那麼多文臣武將來投。起兵之初的曹操可還是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威勢,當時最多算是一方”山大王“。



雪峰居士


當年曹操確實跑到了中牟縣,中牟縣的縣令叫楊原,和曹操根本就不認識,根本沒有陳宮什麼事。呂伯奢全家被殺歷史確有其事,《魏書》和《世說新語》都有記載,由於《魏書》是曹操本國的書籍,不太可信。《世說新語》裡說曹操確實把呂伯奢全家殺了,是誤會。但殺完之後曹操很悽愴的說了句話: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但是他是很悽愴的說,意思就是他心裡不忍很後悔,殺錯了,心裡很是懊惱。沒有了悽愴這個背景,這意思可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歷史上即使真有這事,也不像三國演義裡的曹操如此滅絕人性,就像我們幹了錯事的一句感嘆,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背景氣氛下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此一句讓天下人都誤解了曹操,無數人心中永遠的英雄~


蟹老闆737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這句話的出處是小說《三國演義》,杜撰的可能性太大。

其次,結合曹操一生的作為,如果他真這麼說了,我覺得他說的這個“天下人”是個人,而不是人民。總體上來說,曹操一統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北方地區,是對得起人民的。既然他胸懷天下,自認為肯定是萬金之軀,地位無可取代,所以作為單個人對他來說是無足輕重的。

然後,那些認為曹操是拯救天下的人,也寧願讓他負,也不能負他。正如曹洪把逃生之馬讓給曹操是所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

這句話是小說寫到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然後又故意殺了他本人後說的。其實您仔細品,聽到磨刀之聲後,陳宮是和曹操一塊殺人的,可不能說陳宮不讓殺。然後,曹操誘殺呂伯奢本人時,事已至此,曹操也沒得選了,他就是下手早,就是讓陳宮拿主意也不見得怎麼樣。如果按著法律或者道德意義當然要殺人償命,但是那是個軍閥混戰的時代,人如草芥,曹操此等奸雄更不會在意。

總之,對於小說的一句臺詞不必太較真,這話是羅貫中替曹操說的,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不要看人怎麼說,重點看怎麼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