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文化寫作營#葫蘆不疼葫蘆疼,侯方域和葫蘆的故事

歷代詩詞大家,都有對葫蘆的溢美之詞。8歲賦《葫蘆詩》,唯有侯方域。

葫蘆架上葫蘆藤,

葫蘆架下葫蘆明。

葫蘆碰著葫蘆頭,

葫蘆不疼葫蘆疼。

#泛文化寫作營#葫蘆不疼葫蘆疼,侯方域和葫蘆的故事

明末清初的侯方域,小時候出口成章。侯方域8歲時,一日逃學來到一座廟前,有幾個和尚在葫蘆架下納涼休息,便攔下侯方域,非要他以葫蘆為題作詩,侯方域看看院中和尚看看滕架上的葫蘆,吟道:葫蘆架下葫蘆藤,葫蘆架下葫蘆明。葫蘆碰住葫蘆頭,葫蘆不疼葫蘆疼。

#泛文化寫作營#葫蘆不疼葫蘆疼,侯方域和葫蘆的故事

和尚們聽了哈哈大笑,同聲誇讚:“這首《葫蘆詩》作得好,都成了葫蘆了!”可仔細一想不對味啊:“葫蘆架上葫蘆藤”,所謂“葫蘆藤”,就是葫蘆蔓。“葫蘆架下葫蘆明”,這是寫實。“葫蘆碰著葫蘆頭”,因為商丘人稱和尚的光頭為“葫蘆頭”。“葫蘆不疼葫蘆疼”,真正的葫蘆不知道疼,但我們知道疼啊!當悟出這一道理,再抓侯方域時,他已跑得無影無蹤了。

#泛文化寫作營#葫蘆不疼葫蘆疼,侯方域和葫蘆的故事

機智如侯方域,笑談之間盡顯智慧和稚子頑皮天性。也留下一段關於葫蘆的佳話。

愛葫蘆·愛生活

寫留言發表你的心聲

  • 期待與您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