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16歲時寫的一首詩,選入小學教材,流傳至今成了千古絕唱


白居易16歲時寫的一首詩,選入小學教材,流傳至今成了千古絕唱

白居易16歲時寫的一首詩,選入小學教材,流傳至今成了千古絕唱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和李白、杜甫是唐代三大詩人。白居易不管是詩還是文學理論,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是的,他是少年天才,註定要放射光芒。從我們伊伊呀呀學語開始,就學了他的詩,這首詩還被選入小學教材哩。讀到這裡,你一定猜出是《草》了。這首詩相傳還有一段趣聞。

據載,公元788年作者入京,拜謁名士顧況,同時呈上此詩文。起初,顧況不屑一顧地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雖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卻也說出了客觀事實,京城確實不好混飯吃。及讀至“野火燒不盡”二句時,不禁大為讚賞:“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可見,作者小小年紀就顯示了他驚人的才華。下面,我們一起來分享他的這首詩:

白居易16歲時寫的一首詩,選入小學教材,流傳至今成了千古絕唱


賦得古原草送別/草

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記載,這是一首應考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則,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相類似。這首詩通過對春天草原上野草長得旺盛的描寫,抒發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首句用疊字“離離”給人音律感,描寫春天小草的長勢旺盛,一眼望過去,遼闊的草原上碧綠無垠,像是天大的綠毯,驚豔美醉了。

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古原上野草隨著四季更迭由盛到衰的自然規律,這句富有哲理性。作者小小年紀就寫出如此深度的詩,實在令人佩服!

這句詩與楊慎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寫大自然的規律,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念而改變的。

白居易16歲時寫的一首詩,選入小學教材,流傳至今成了千古絕唱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二句是神來之筆,歷來被人們稱道。上句寫枯,下句寫榮,用了對比的手法,突出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神州大地又是碧綠一片。

這二句經後人的引用,衍生出別的意思,有前仆後繼之意,如“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侵”字用得妙,貶為褒用,寫出了小草長勢銳不可當,延伸到古道邊來了。“接”字同理,也是寫春草蔓延,一望無際的碧綠景象。

李叔同大師寫的《送別》的曲子裡的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就是化用了這二句詩。

“古道”、“荒城”點出了送別友人經過的地點。兩人漫步在草原上,風吹起他們的長袍,千言萬語道不盡,真想時光慢一些再慢一些。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二句化用楚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泛指行者。楚辭的原意是:看見萋萋芳草就會思念遠行未歸的遊子。而這裡卻反其意用之,寫看見萋萋芳草則會增加離別愁緒,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深情。如李煜寫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白居易16歲時寫的一首詩,選入小學教材,流傳至今成了千古絕唱


古代的交通落後、閉塞,不像我們現在隨時可以打電話,想見對方即刻可以視頻。有時候一轉身,就是永別了,永生不再相見。所以,每次分別的愁緒都會瀰漫四周。

這首詩題目含有“送別”二字,顯然就是送別詩。通篇幾乎都在寫草,花了這麼多筆墨,其實都是為了最後一句作鋪墊,

即借草木之盛,表達了他倆的友情像這連綿不盡的野草,永遠不會斷,友誼萬古長青,永遠不會被燒盡。

這種寫法與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相同,作者濃墨重彩寫車馬、鼓樂、民間藝人們舞動魚燈、龍燈等景象,到處是燈的海洋,煙花的世界,好不熱鬧繁華,全都是為了最後一句那個寂寞站在黑暗處的人。

小學教材為何刪掉後四句呢?因為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們的人生經歷太少,生命沒有太多的離別體驗,無法深刻體味後四句的意思。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了才會引起共鳴,才容易直抵心靈。你說呢?歡迎留言探討。

2020/3/24 星期二完稿

白居易16歲時寫的一首詩,選入小學教材,流傳至今成了千古絕唱

作者簡介:納蘭唐兒、醉臥古典詩詞國學等筆名。多家校園雜誌寫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轉載。喜歡佛學、藝術,痴迷易經、文學,是靠古典詩詞與戲曲滋養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創,歡迎收藏、留言、轉發(只限於本平臺)。若轉發別的平臺,請徵求我同意,並署我名字以及註明出處,否則以侵權起訴。請關注我,會常常更新古詩詞,與你們穿越回到唐風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韻詩腳與宋闋音律,然後狂醉三千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