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T從業人員如此之多,為什麼沒有世界流行的核心技術產生,比如編程語言、操作系統、數據庫等?

笑壓群芳


有啊,去看下阿里巴巴的技術產品,阿里旗下的服務框架Dubbo、分佈式文件系統FastDFS、淘寶Hadoop作業平臺宙斯Zeus、分佈式數據庫OceanBase等很多世界級別的先進技術,都是通過雙11雙12豐富實戰經驗研發出來的。

再看我們華為,自己的鴻蒙操作系統,震撼全世界,打造整個物聯網生態的系統,微軟系統也就在電腦上用用,鴻蒙操作系統可以搭建在任何物體上,是不是中國的驕傲呢?



APP開發技術員


從事軟件開發多年,明顯感覺到周圍的技術人員數量在增加,有關軟件開發的企業也是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剛畢業的大學生中接觸到軟件開發的機會也是越來越頻繁,中國的軟件從業人數已經變得越來越多了,而且技術人員的水平越來越高,所以很多人提出了是不是我們也該有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包括擁有自己的編程語言,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等。

為什麼中國沒有世界流行的核心技術

只要是技術類的都需要時間積累,現在國內主要是在應用級別的開發取得了突破,但在核心技術領域明顯的準備不足,就拿編程語言來講,現在主流的編程語言是英語為主線,國內很多人喊著既然有幾百萬的程序員自己開發一個編程語言還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就單純的技術實現來講國內程序員有能力打造一種編程語言,但問題是做出來了是不是有人願意來使用,國內程序員還在圍繞著國外成熟的編程語言在展開應用級開發,任何一種編程語言的產生是需要解決當前問題。

現在全球的編程語言有500多種,真正走向主流的編程語言也不過十幾種,每種編程語言能夠留存在必然意義,針對中文編程國內曾經整出來了一個易語言,但目前發展的比較一般,基本上成為外掛的代名詞了,已經失去了當初這門編程語言設計的初衷了,編程語言的形成需要很多歷史的契機,不是單純的技術方面的問題,還需要大家覺得這種編程語言能夠乘風破浪,現在國內雖然很多編程高手,但在編程領域真正有影響力還是少,像編程祖師爺這種級別的程序員少的可憐,因為祖師爺級別的多了就能影響到整個編程方向的推進,起碼在這塊還欠缺的比較多。

除了編程語言現在操作系統生態問題已經逐漸提上日程,華為的餘承東最近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講到如果谷歌的服務不給授權,很可能在P40的時候同步鴻蒙系統到手機上,華為在承受操作系統生態之痛,因為谷歌的安卓授權問題在歐洲的銷量下降,而且還在時刻擔心是不是谷歌會取消授權,現在國內企業由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在很多領域交叉到歐美先進的企業,但是歐美長時間的優越感肯定會在短期內不舒服,必然有一些手段出來,打壓華為只是打壓中國科技的開始,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認可了國內科技的進步,這樣的國際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累,放在具體培養操作系統生態也是這種狀態。

如何讓中國軟件走向世界

國內大部分的軟件公司主要還是應用級開發,更加直接點屬於解決溫飽的階段,絕大部分軟件公司還處於這種階段,所以先把基礎打好再去考慮更加高大上的層次,不是因為人多勢眾就應該有編程語言生態或者軟件核心技術,任何東西的成熟都需要時間,照著這種勢頭髮展下去中國擁有自主的編程語言等軟件核心技術是時間問題。

需要更多像華為一樣的企業,堅持自主研發的方向,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在很多方面都開始慢慢展示出實力,現在國內企業主要從事應用級的開發比較多,真正在核心技術上的突破下的功夫明顯不夠,一個科技企業真正要強大,靠的是強大的技術實力,曾經在一個互聯網公司,一次老闆在開會提到了谷歌公司的產品能力不足,但是谷歌一直堅持技術創新到現在還在頂端技術公司行列,而現在自詡為產品很厲害的公司市值已經跌得一塌糊塗,科技公司始終繞不開技術實力,可能在短期內產品能力能夠幫助佔領市場,但提升整個市場的競爭力靠的只能是核心技術實力,純正的應用開發早晚在遇到市場瓶頸期的時候出現枯萎。

需要有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只是在窩裡橫很難成為真正的世界巨頭,美國幾個超級巨頭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公司,先要走出去學習,然後把先進的技術以及文化吸收進來,然後自我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積累到一定程度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技術類的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積累,水到渠成的事情,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中國確實有自己的編程語言和操作系統(對數據庫不瞭解,不回答),我知道的有漢編、易語言、習語言,操作系統有YUN OS、鴻蒙。那麼,中文編程語言為什麼沒有流行於世界?個人看法是,中文編程語言自身存在短板,難以帶動很多人賺錢形成產業,專業術語叫沒有建立自己的生態系統。

下面我一一分析。

計算機科技誕生於英語區,使中文編程語言面臨先天不足

英國科學家阿蘭.圖靈在1937年首次提出通用計算設備構想,1944——1945年期間,美國科學家馮.諾依曼提出現代計算結構模型。

1950年,第一臺現代計算機EDVAC誕生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到今天為止,計算機經歷了5代發展:真空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集成電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和智能手機,它們均誕生於美國。

世界上第一部智能手機既不是出自蘋果,也不是出自諾基亞,而是藍色巨人,產品名為IBM Simon,意外不意外?IBM Simon誕生於1993年,由IBM與BellSouth合作製造。


迄今為止,計算機編程語言分為機器語言(由0和1組成)、彙編語言和高級語言,基本都由美國人發明。

看到這裡,有人難免會問,這麼多好處都被英美撈了,他們運氣好到爆啊!

真不是運氣好這麼簡單,因為現代計算機的所有成就建立在現代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的基礎之上,這三大學科的科技樹又是西方點亮的。

結果就是英語編程語言佔盡先發優勢,比中文編程語言早出現至少20年時間(最早的中文編程語言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DOS環境下的編程語言),當英語編程語言已經成熟時,中文編程語言剛剛萌芽,所以追趕起來非常困難。

生態系統難以建設是中文編程語言最大的障礙

計算機軟硬件的原創技術出現在英語區,意味著有時間建立編程語言的生態系統。對已經功成名就的英語編程語言來說,生態系統是保家衛國的護城河與城牆,對新生的中文編程語言來說,生態系統就是難以逾越的珠穆朗瑪峰。

商業上的生態系統是個類比詞彙,簡單說就是你調動了多少行業資源。以現在最流行的編程語言之一的JAVA為例,運行JAVA編寫的程序的設備數量超過100億,超過了地球現有人口的總和,開發人員大約900萬。

圖為現有流行編程語言的市場份額和開發人員收入數據。編程語言建設生態系統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財富效應吸引開發者,後一條更為重要。能讓很多人賺到錢的編程語言才是牛掰的編程語言,讓人賺的越多的編程語言越牛掰。現有流行的編程語言,其市場份額和給開發人員帶來的收入呈正相關關係,即市場份額大的編程語言,帶給開發人員的收入往往較高。


下面接著回答第三個問題:為什麼中文編程語言難以產生財富效應?

現有中文編程語言革命性創新不足

一種新的編程語言的流行,必然是解決了現有流行編程語言的痛點,換句話說就是用革命性創新(不是顛覆式創新,顛覆式創新是新產品取代舊產品)解決現有流行編程語言的短板。

由於用機器語言編寫的程序非常單調乏味(全是0和1組成),而且很難發現錯誤,所以人們發明了用符號編寫程序的編程語言,這就是彙編語言。使用一段時間後,大家發現,用匯編語言編程還是很枯燥,而且很繁瑣,於是更高效的高級語言出現。

提高開發人員效率,是新的編程語言立足的首要條件。遺憾的是,現有的中文編程語言缺乏革命性創新,一般都是把英語代碼變成漢語,運行時機器還要將漢語代碼編譯成英語代碼,並不比英語編程語言更高效。

既然相比現有的JAVA、C++等流行編程語言,中文編程語言優勢不明顯,那開發人員何苦冒險更換編程語言?結果,中文編程語言沒有產生財富效應,生態系統始終建立不起來。

所以,中文編程語言要成為流行語言,首先還是要審視創新力度是否足夠強大,能否產生財富效應建立生態系統,這個和有多少說中文的開發者沒有關係。


魔鐵的世界


看了一些回答,個別人的說法有些偏見。

1. 我國IT行業還很落後,目前國內主要集中在應用層表面開發,核心開發幾乎無人涉及。至於說什麼什麼數據庫已經國產化,那也只是拿國外已有的軟件進行了淺層的優化,並沒有達到核心,並非完全國產。

2. 很多人對IT行業有誤解,甚至IT從業者不少也有誤解,以為開發就是寫寫代碼,這就大錯特錯了。

IT的核心代碼與硬件分不開的。國外大公司的核心代碼與硬件是緊密關聯的,否則很難達到高效。就那阿里雲的數據庫來說,如果他們能設計出符合他們數據庫硬盤讀寫規則(尋道/尋址)、特殊的磁盤格式(比NTFS或ext更適合)、更適合的內存讀寫算法、更符合國情的網絡協議、更快捷的主板總線調度機制……那麼他們的數據庫性能比現在還可以提高几百倍。

3. 國際上IT行業並非軟件商做軟件,硬件商做硬件,很多核心軟件是軟件商和硬件商一同開發的。這方面我們還很薄弱(華為在網絡的軟件和硬件均有國際優勢),很多硬件的標準已經成為行業標準,而前期我國幾乎沒有參與標準的制定,因此我國絕大部分廠商不掌握核心技術,並且還要遵守標準。大家主要還是在國外廠商的IDE平臺下開發軟件,使用國外的開發語言,不明其理的遵守著他們的規則,稍稍在某個軟算法上取得一些優化,就非常有成就感——其實人家有更好的方法;加上幾十年的迭代更新,老外的軟硬件核心已經達到一定層次,我國只有另闢蹊徑(如在某個新領域之初掌握話語權,U盤就是國人的發明),並好好維護(U盤是國人發明的,但起產品做的最好的是老外,我們負責焊裝和製造),我國的IT局面才會有提升和進步。

可以看到,我國在這方面非常欠缺,大企業很難關注此領域,個人和小團體更沒能力來做,包括 deeplinux(深度linux)也只是軟件層面的優化和開發。

4. 以上我是從通用計算機開發的角度來說的,至於個性化的軟硬件一體化開發,如工控機、軍事領域的開發等,不在我說的範圍。


北山閒話


中國有編程語言:易語言。也有操作系統:當年的移動和聯通都曾經出過手機平臺的操作系統,其中聯通的系統還是純原創系統。後來阿里巴巴也出過操作系統,甚至一度準備聯合宏基出手機,然後被谷歌的一通威脅給攪黃了。數據庫方面,阿里巴巴也有,並且一直做得不錯。

可見,中國並非沒有,只是在相關項目的整體運作上和國外資本存在經驗和實力上的差距,所以被幹掉了。


火山口


所有的協議標準都是西方世界定的,你要標新立異的搞個新標準學說 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計算機 最原始的語言是2進制,只有01。後來所有的語言都是 用過更自然的語言去完成了複雜各種0101的計算,出了各種庫可以調用,讓編程更簡單。中國也推出過易語言 純中文編程,我是沒用過,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語言,現在這些年也沒怎麼聽說。現在來源的程度越來越高,包括 操作系統 內核Linux 等,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改動。大家的開發創新更是遵守統一一個標準與接口 ,而不是亂創新各種平臺 生態 接口 然後把錢都花費在了推廣 補貼 拉攏各種軟件商來支持。中國的碼農在應用級已經很出色了,未來的ai來了 可能編程會更容易,那時候需要的不是編程語言 而是更加出色 優化的算法的比拼。所以現在已經過了 要去拼協議 標準 指定的年代了 沒意義去做那些


Dean630


中國IT從業人員確實很多,但是大多數都是做著一些低端的開發工作,比如給普通小企業做個網站,小程序,給政府投標做個小項目。企業的目的就是混口飯吃,程序員也是混口飯吃,比較少的追求創新,追求高質量,甚至公司都想給客戶留兩個bug到時候好收維護費。但反觀國外的好多出色的軟件都是出自開源社區,比如最有名的操作系統linux,還有php,nodejs,mysql,redis等等,但是國內的普通程序員很難想像出有什麼理由或者心思去搞開源,即使搞了也難以有動力去迭代,當然現在好一些了,有阿里和騰訊一些巨頭在實戰中搞出很多豐富的開源項目。但是我們依然要看到我們的基礎很不好,整個體制上還需要進步,還需要自下而上的去提高和推動整體的研發素質。


dlrowolleh


原因比較複雜,個人覺得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開發軟件環境的獲取成本太低。導致換開發語言環境、學習一個新的開發語言的成本太低。今天老闆讓你用.net、明天就可以讓你用Java、後天改php……零成本呀[打臉][打臉][打臉]

老外呢?一輩子也不敢輕易更換開發語言和環境,成本太高


大熊比比


在IT這個領域,我國技術不存在問題,你要好用的操作系統,性能可以的數據庫,都能給你做出來,問題是你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沒有市場價值,誰會去做,這個東西還特別燒錢。而且軟件這東西不比其它,開發出一個新東西出來的時候,肯定是存在很多bug的,需要在使用的過程中慢慢去優化的。用的人都沒有怎麼去優化呢?關於數據庫,中國其實是有的,比如達夢數據庫,就是仿製於Oracle數據庫的,國家有很多政府事業單位規定只能用這個數據庫,但是每年還是虧損的。


用戶3632487429


核心技術還是有很大差距,比如區塊鏈公鏈,目前主流的btc,eth,EOS都是老外開發的。

操作系統更是老外的天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