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理財收益,要跑贏通貨膨脹率?

晚上有群友提問,表示不太理解通貨膨脹率,下面嘗試以個人理解回答一下。


比如某年中國的GDP是6%,然後該年中國的貨幣量增長了12%,這個差價6%就是通貨膨脹率。


舉個例子,一個原始的島上有100個蘋果,1個1元,整個島的財富就是100元;島上的人數也正好是100個人,每個人手上也只有1元。


如果這時,有印鈔票權力的島主私自印多了10張1元錢,整個島上就有110元,但是蘋果還是隻有100個,這樣每個蘋果的價格就變成了1.1元,大家交易時就會感覺,之前1元錢能買一個蘋果的,現在要1.1了,錢不夠花了。


其實想想,大家也沒有做錯什麼,只是因為有人多印錢了,自己手裡的錢就被稀釋了,購買力下降了。


所以理財的價值在這,必須要跑贏通貨膨脹率,手中的錢,才比之前能買到更多東西。


挺無奈的其實,逼得大家。


雖然說通貨膨脹也是分為良性通貨和惡性通貨的。如果通貨膨脹水平在3%以內,可以認為是良性通貨,良性通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刺激投資,擴大內需,促進社會消費。


但即便如此,跟咱們個人的關係並不大,直接感受還是錢越來越不值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