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明知道趙雲很能打,為什麼願意讓他跟劉備走?

weiyiserg


實際上,公孫瓚並不知道趙雲很能打,相反,還有點小小的討厭他。

公孫瓚,出身貴族,卻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個郡中小吏,後來因為長得英俊,聲音好聽,被涿郡太守招成了女婿,不愧是靠臉吃飯的白馬小郎君。(有姿儀,大音聲,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

所以公孫瓚不喜世家名重之人,喜結交市井豪徒,什麼算命的劉緯臺,賣布的李移子,商人樂向當,甚至和他們結為兄弟。公孫瓚估計是劉邦的故事讀多了,市井之中哪有如此多的賢才呢?看看公孫瓚的眼光,就知道他沒有識人之明,對於前期表現一般的趙雲,自然不會重視。

而趙雲給公孫瓚的第一印象也讓他不喜:

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

公孫瓚估計還生氣冀州人民都投袁紹,本想著趙雲能誇自己幾句,什麼英名遠揚,袁紹必敗之類的客氣話,誰知道趙雲這麼耿直,直接說自己追隨仁政,不偏向袁紹也不親於公孫瓚。公孫瓚估計背地裡就該罵人了:“看你一表人才,結果也是個滿嘴仁義道德的迂腐之輩,不是我公孫瓚的菜,我公孫瓚需要的就是關靖這種說話好聽的人才。”

估計趙雲就是那種苦口婆心,一心為民,做人很有原則的具有長者之風的人,才能為本郡所舉。這種人自然不會被公孫瓚所喜,甚至還有點討厭。

所以劉備去青州,公孫瓚把趙雲打發給他也是眼不見心不煩。(趙雲以兄喪,辭瓚歸,怕也是不受重視的表現吧)

“終不背德”趙雲終究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老白的歷史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公孫瓚其實是個頗有軍事和政治能力的人,並非草包。

他掌握幽州地方實權,成為稱霸一方的諸侯。

公孫瓚這小子可以說是文武雙全,驍勇善戰而且擅長聚兵練兵。他的“白馬義從”更是三國早期有記載的最精銳騎兵部隊。靠騎術起家的北方遊牧民族烏丸,都被公孫瓚打得節節頹敗,強如袁紹這樣的諸侯一開始在和公孫瓚的“冀州之爭”中也處於下風。

公孫瓚也頗有政治能力,拉攏了不少勢力,在全國名氣也很大,也能政治上和袁紹周旋。

然而,公孫瓚最大的問題在於剛愎自用,認為老子天下第一,不願意聽別人的建議。

大家知道,三國成功的三駕馬車劉備、曹操、孫權身邊,都有一批智囊人物。

為啥?不是說他們三個人不聰明,不厲害,畢竟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體智慧才更厲害。

曹操的智謀並不比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每個人差多少,但終究抵不過5人聯手。

所以,曹操很多時候也是聽從智囊團意見從事的。

然而,公孫瓚身邊根本沒有智囊團。其實並不是沒有,因為公孫瓚所在的幽州是個大洲,人才很多,比如趙雲之流就能文能武。

可惜,公孫瓚一概不用。他的身邊除了一個白馬義從副統領嚴綱,只剩下一批親戚:公孫越、公孫範、公孫續等。

即便這些親戚的話,公孫瓚也不聽,只聽自己的。比如斬殺幽州牧劉虞時,很多部下就勸告不要這麼做。因為幽州牧劉虞威望很高,在幽州有很多盤根錯節的實力,但公孫瓚就是不聽。

而遊牧民族烏丸派使者來求和,公孫瓚不顧大家勸告,斬殺使者。

於是,在和袁紹的對抗中,公孫瓚以武力的優勢明明一度佔據上風,最終卻潰敗。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兩軍激戰的時候,幽州牧劉虞的兒子招攬舊部,聯合遊牧民族烏丸造反,把公孫瓚老巢抄掉了。

這樣一來,公孫瓚迅速潰敗。

此人說通俗點,就是一個自大狂,目中無人,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最終落得個兵敗自焚的下場。

而他既然只相信自家人,趙雲之流在公孫瓚眼中就沒什麼意義,可有可無,走了就走了吧。


薩沙


趙雲是三國頂尖的武將,我們從他與敵人對陣的對話就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狂傲。

敵將問趙雲:“汝敢與我戰三百合嗎?”他答:“我從來沒有與人戰過三十合,何談三百啊!”果不其然在十八合的時候,他便將敵將刺於馬下。

趙雲與呂布誰是三國第一單挑王,這個無法定論,畢竟二人從來沒有交過手。

那麼十八路諸侯中的公孫瓚為什麼不留趙雲呢?

世人稱公孫瓚為:白馬義從,意思就是當時騎白馬的人並不多,原因是作戰時很容易被敵軍發現,因為白色在都是黑馬黑袍中特別顯眼,很容易被敵人的神箭手發現。

但公孫瓚卻不怕,所以在十八路諸侯中也是非常有地位的存在,但在趙雲投奔公孫瓚後,不久就要將趙雲送給劉備,這非常令人費解。

原因如下:

  • 公孫瓚並沒有將趙雲視為親信

趙雲在投奔公孫瓚之前就有一支兵馬,只不過不是很強大。公孫瓚問他:“云何故投我?不投袁?”

這裡的“袁”是指袁紹,當時在冀州附近的小一些的諸侯或是將領都投奔了袁紹,畢竟當時人家是四世三公,享有盛名。而公孫瓚不如袁紹的地方是,殺了漢室尊親才獲得了地盤,所以並不為他人認可。

趙雲的回答讓公孫瓚非常的生氣:“袁紹乃漢朝逆賊,雖實力強悍,但我現在並沒有其他去處。”聽到了這個回答,公孫瓚老大不樂意了,合著你是沒地方去猜到我這來的,所以它只勉強讓趙雲在自己手下做一個小官,並不重用趙雲。

  • 公孫瓚與劉備乃好友

劉備遇難時像公孫瓚借兵,當時劉備軍中並無多少將領,不過關、張。所以便向他借了趙雲,當時他只是聽過趙雲的名聲,並沒有產生敵意,但也沒有好感。

可經過在路上的交談,二人像極了多年為見的老友,二人都認為相見恨晚,由於劉備與公孫瓚的這一層關係,以及趙雲並不特別忠心公孫瓚,所以劉備提出了想要將趙雲收入麾下。

公孫瓚剛開始還和劉備談條件,但劉備只說了一句話,便讓公孫瓚啞口無言。劉備說:“我現在手裡只有你借我的兩千兵馬,將只有關、張,這二人都是我的生死兄弟,相信他們也不會拋棄我跟隨你,並且我也不會拋棄自己的兄弟”。

這樣的說法,他就沒有什麼好說的,只能同意了劉備的這一請求,而趙雲也表態自己願意跟隨劉備共創大業。

  • 趙雲與公孫瓚經常發生矛盾

趙雲武功雖強,但公孫瓚手下有著不少將領,都想找趙雲切磋,實則就是公孫瓚故意挑撥關係,想要將趙雲趕走,強行讓其的部隊留在自己這裡。但趙雲屢屢打敗公孫瓚的將軍,並且給他難堪說:“沒有我趙雲,這裡早已是袁紹的土地。”

介於他的武功,當時軍中並沒有人說什麼,但公孫瓚卻不是這樣理解的,畢竟自己才是王,趙雲區區一個將領,憑什麼這麼說?

難道就只是因為武功強,就能凌駕於自己之上,此時公孫瓚就想把他送走了,但無奈沒有好地方推薦,正好劉備來了,所以送劉備一個送水人情。

趙雲實力之強悍無人能擋之勇,我們都是看在眼裡的,但其桀驁不馴的性格,大概也只有劉備能將其束縛了吧!


大國布衣


公孫瓚,字伯圭,“白馬義從”,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與江東孫堅齊名。趙雲不遠萬里,捨棄袁紹,慕名投奔公孫瓚,多次救其於危難之間。公孫瓚與袁紹的爭霸中,趙雲屢立戰功,斬殺袁紹許多戰將。他知曉趙雲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大將,卻將其“借”給師弟劉備。難道他就不怕“劉備借荊州,只借不還嗎?”依據演義,分析如下,得出三個原因。

首先,公孫瓚和劉備關係密切,大方將己方大將趙雲借給他創業。公孫瓚曾和劉備共同拜師盧植,是師兄弟,關係還不錯。劉備跟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後,久未被安置,還是公孫瓚的運作下,他才被任命為平原縣令。三國時期,如袁紹和袁術這兩兄弟,不但沒互相幫助,還互相拆臺。公孫瓚和劉備共同拜盧植為師,兩人一同學習,關係融洽。此時,劉備需要混得風生水起的公孫瓚的幫助,公孫瓚能拒絕嗎?

人與人之間禮尚往來,相處越來越近。這時,劉備有求於公孫瓚,或許以後,他公孫瓚也可能向劉備尋求幫助。這都是人之常情。公孫瓚此時兵強馬壯,將趙雲借給劉備創業,對自己並無損失,何樂而不為。

其次,公孫瓚為報張飛救命之恩,將趙雲借給劉備使用。面對溫侯呂布的挑戰,公孫瓚揮槊迎戰,不到幾個回合,他抵擋不住敗回。呂布不依不饒,騎著赤兔馬追趕而來,赤兔馬日行千里,眨眼間就到了公孫瓚背後,高舉方天畫戟向公孫瓚後背刺來。千鈞一髮時刻,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鬚”,口中大喊:“三姓家奴拿命來。”,掌中丈八蛇矛衝向呂布。呂布只能捨棄公孫瓚,轉身迎戰張飛。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

這一戰,如果不是張飛出馬挑戰呂布,救回公孫瓚,公孫瓚很有可能被呂布或殺或擒,交代在兩軍陣前。張飛從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戟下救出公孫瓚,對其有救命之恩。“大恩不言謝”,公孫瓚雖然戰場上沒有說聲謝謝之類的話,卻記在心裡,時刻想著怎麼報答。恰巧,張飛大哥劉備出言借兵,公孫瓚藉此機會,報答上次救命之恩。

最後,公孫瓚被劉備的仁德所感動,將趙雲借給劉備。北海被黃巾餘黨管亥圍攻,太史慈奉北海太守孔融之命向平原劉備求援。劉備並未因自己兵馬稀少而拒絕救援,當即同關羽、張飛點三千精兵馳援北海。解了北海之圍後,劉備見到向孔融求援的糜竺。原來徐州張闓見財起意殺了曹操之父曹嵩,曹操以此為藉口屠戮徐州。此時的徐州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無奈曹操兵強馬壯,各地軍閥與曹操並無仇恨,默認了曹操的暴行。

劉備聽糜竺述說曹操的暴行後,義憤填膺,表示自己兵微將寡,不是曹操的對手,準備向師兄公孫瓚借兵,再救徐州百姓於危難之中。劉備到了公孫瓚處,說明來意。起初,公孫瓚認為劉備與曹操無愁無恨,犯不上得罪人,後聽劉備純粹為了伸張正義,解救徐州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他果斷借給劉備兩千騎兵,更將自己的得力大將趙雲借給劉備。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瓚曰:“我借與君馬步軍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趙子龍一行。”瓚許之。玄德遂與關、張引本部三千人為前部,子龍引二千人隨後,往徐州來。

古代,軍隊就是軍閥的命根子,概不外借,親兄弟也不例外。此時的公孫瓚如此大方,借給劉備兩千騎兵及大將趙雲,他是被劉備的仁德所感動了。他認為借給劉備兵馬,是為了制止曹操的暴行,解救老百姓,值得自己這樣做。

總結:於私、於公、於大義,公孫瓚都會將心愛大將趙雲借給劉備。他雖然知曉趙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將,或許這次借出,有可能不會再回歸。就像“借荊州”一樣,一去不復返,但是,對於將大義看得很重的公孫瓚,並不計較,還是很大方地將趙雲借給劉備,大力支持他的事業。

你是如何看待公孫瓚借趙雲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魁哥說歷史


《三國志》記載:“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

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他是漢景帝劉啟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劉備雖是漢室之胄,但到他父親這一代時,因相隔年代久遠,支族疏遠,家道一代不如一代,其家早已逐漸中落乃至破產了。由於劉備父親死得早,青少年時期的劉備只好靠販賣草鞋、編織草蓆奉養老母,苦熬歲月。


劉備十五歲時,得同鄉富商資助,向同郡名士盧植學習儒家經典。劉備的同窗中就有公孫瓚。

漢靈帝中平元年(180年),劉備二十四歲,在中山(今河北定縣)鉅商張世平、蘇雙的資助下,與同郡人張飛、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關羽一起,拉起一彪人馬,協助東漢政府軍鎮壓黃巾義軍,積軍功升為安喜縣尉。後不忿郡督郵刁難,將其捆綁鞭笞,然後將縣尉印綬掛在督郵脖子上,棄官而去。

隨後他投到何進部將毋丘毅麾下,在下邳一帶與黃巾軍鏖戰,因屢建戰功,先後任下密縣丞、高唐縣尉、高唐縣令(均在近日山東境內)等官職。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黃巾軍攻破高唐,劉備逃奔他的同學、佔據幽州(今北京地區)的軍閥公孫瓚。彼時的公孫瓚為幽州刺史。同年,公孫瓚任老同學劉備為別部司馬。還派他率部去協助青州刺史田楷抵禦袁紹大軍的進攻。

公孫瓚派部將、常山郡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雲也跟隨劉備一起赴平原(山東平原縣西南),統管劉備的騎兵部隊。從此,劉備和趙雲相識,兩人情投意合、惺惺相惜,關係日漸密切。

史載,趙雲武藝高強,騎射皆精,能征善戰,勇猛絕倫,是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大將之材。趙雲不僅勇冠三軍,而且人品高貴,思想境界甚高,因此史家與民間對他的評價均很高。

這樣一位橫掃千軍、斬將擎旗的虎賁,公孫瓚怎麼捨得讓他跟隨劉備?主要是他和劉備有同學情誼,加上劉備投奔到他的麾下為將,而且要利用他協助田楷抗拒袁紹,因其勢單力薄,因此派善於騎戰的虎將趙雲幫助他管理騎兵,倒也在情理之中。

到平原後,劉備在趙雲的幫助下,數有戰功,先被漢廷任為代理平原令,後又被攫升為別部司馬兼平原相。

劉備任平原相期間,逐漸有點聲譽了。《三國志》記載,他“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他禮賢下士,因而甚得民眾擁戴,前來歸附他的人不絕如縷。

公元194年,劉備率軍去救徐州,乘機正式脫離了公孫瓚集團。

那麼,驍將戰雲因何放棄實力雄厚的公孫瓚而投奔兵微將寡、連塊棲身之所都沒有、四處投靠的劉備呢?《雲別傳》記載“......時先主亦依託贊,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雲以兄喪,辭贊暫歸,先主知其不返,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

劉備在依附公孫瓚期間,對一身驚人武藝的趙雲甚是青睞,竭力拉攏,主動與趙雲交好,想將他從公孫瓚陣營裡挖過來。趙雲因哥哥去世而離開公孫瓚時,劉備知道他不會再回來,於是依依不捨與他“捉手而別”,待趙雲轉投袁紹後,輾轉至此的劉備“與雲同床眠臥”,親密無間。由此可以看出,趙雲雖然是一員虎將,但在公孫瓚手下似乎不受重視,並不得志,而劉備卻知人善任,對他很是器重,於是他瞞著袁紹偷偷幫劉備招募了數百將士,並隨其一同奔赴荊州投奔劉表去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趙雲跟隨劉備數十載,隨他南征北戰,並且兩次成功救出幼主,可謂對蜀忠心耿耿。但是趙雲最初所效忠的並非劉備,而是公孫瓚。公孫瓚明知趙雲是有勇有謀的義士,為何願意將此虎將拱手讓人呢?

首先,趙雲所追隨的並非一人,而是心中認可的仁政。當年趙雲受常山郡百姓推舉,率領兵吏投奔公孫瓚。當時的袁紹正如日中天,與公孫瓚爭奪冀州。公孫瓚四戰三敗,很多義士拜到袁紹門下,趙雲卻不同尋常,依附於公孫瓚。公孫瓚大惑不解,問他緣由時趙雲解釋說,天下大亂,不知明主。他決心投奔仁政所在,並非偏向公孫瓚而疏遠袁紹。趙雲在投奔公孫瓚之初便已將心跡表明,後來追隨劉備,也是由於心中代表仁政的明主發生變化。公孫瓚若是強加阻攔,反而有失風度。

其實趙雲此舉確實無可指摘,因為公孫瓚過於好戰,窮兵黷武。還時常掠奪百姓,其種種行為,確實稱不上仁義之君。趙雲確實是能征善戰,但是公孫瓚並未讓趙雲武力值得到用武之地。他雖然認為趙雲能打,卻不認為他是難得的大將。趙雲雖然跟隨公孫瓚四處征討,卻並未立下傳世的功勳。當時趙雲並不受重視,公孫瓚與袁紹為敵時,曾派刺史田楷佔據山東地區。袁紹前來爭奪,公孫瓚便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而此時趙雲只是在劉備手下為他掌管騎兵。趙雲雖然勇猛過人,卻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就算他有才能,也無法體現出來。因而公孫瓚並不知道,他錯過的是一員大將,也就願意讓他歸順劉備。

劉備與公孫瓚的關係親密,也是公孫瓚願意將趙雲拱手讓人的重要原因。劉備與公孫瓚同為盧植弟子,有同門之誼。後來劉備率人投靠公孫瓚,公孫瓚也並未因劉備落魄而將他拒之門外,反而多加關照。《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可見兩人關係親密,後來公孫瓚還上書將劉備提升為別部司馬。

既然兩人之間交情甚好,也就不好因為趙雲而撕破臉。公孫瓚若是阻攔,不僅不能召回趙雲,反而會和劉備不和,如此反而不美。

最後一點,趙雲投奔劉備之時,已與公孫瓚並無干係了。趙雲兄長去世之時,他便已向公孫瓚請辭,可以說此時的趙雲已脫離仕途。後來劉備因為在徐州被曹操打敗,不得不去依附袁紹。在鄴城,劉備與趙雲相遇,兩人一番推心置腹之下,趙雲才追隨劉備左右。趙雲此時已經不是公孫瓚部下,他就算不想讓趙雲投奔劉備,也是無濟於事。

趙雲確實能徵善戰,但是也要遇到明主,能夠有用武之地才能成就其美名,否則也只能淪為平庸之輩。蜀國戰將雖多,又有關羽這樣忠義兩全的大將,但是趙雲仍能有一席之地,並且能成將封侯。而公孫瓚卻早已被袁紹擊敗,最終自焚。不得不說,趙雲捨棄公孫瓚,投奔劉備確實是明智之舉。


鄧海春


趙雲剛出場的時候,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立刺麴義於馬下,又飛入袁紹軍中左衝右突,擾亂袁紹的軍陣,公孫瓚引軍殺回,紹軍大敗。換句話說,趙雲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了整個戰局。

這樣出色的表現,即便是個肉眼凡胎的普通人,也明白眼前這個人就是傳說中的萬人敵。在這種背景下,公孫瓚除非腦袋被被門給夾壞,否則他肯定也會對趙雲大肆籠絡。甚至而言,即便公孫瓚不願意,他手下的軍級、師級將領,肯定都會爭先恐後向趙雲拋出橄欖枝。

如果真是這樣,那劉備所謂的慧眼識英雄,又有什麼了不起?

事實上,趙雲剛出場的時候,不過是個23歲的毛頭小夥子,他沒有刺麴義於馬下,也沒有大敗袁紹,更沒有什麼顯赫的履歷或家族背景,在他身後,只有區區數百人而已,充其量就是一個連級別的軍官。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這實在談不上有多麼牛逼,雖然說趙雲擁有很強的單挑能力,但如果一個人特別能打架,就可以稱之為優秀將領,那優秀將領的標準也未免太低了吧。

不要說古代,就是當代,大家有見過哪個旅級、師級、軍級、甚至大區司令級別的將軍,是因為他擁有過人的單挑能力。



反觀當時的公孫瓚,那絕對是大區司令級別的軍官,不僅佔據幽州之地,麾下擁有十幾萬小弟,還曾壓得袁紹喘不過氣,至於當時的曹操、孫策、劉備、呂布等人,都還和他不是一個同等級別的選手。

在這種背景下,公孫瓚憑什麼對趙雲表現得極力重視?當然,出於禮貌,看到趙雲帶人前來投靠自己,公孫瓚還是親自接見了趙雲,如果換做一般人,自然也能理解公孫瓚的行為,如果趙雲真是傳說中的萬人敵,那後面就好好表現,自然會一步步得到青睞。

但問題是,趙雲那是絕對的心高氣傲,看到公孫瓚這樣對待自己,當場就給了公孫瓚臉色,當時公孫瓚見到趙雲後問了這樣一句話:“聽說你們冀州人都願歸順袁紹,但為何你卻來投靠我呢?”

按照正常的節奏,公孫瓚這樣問的意思,自然是希望趙雲能趁機誇他,比如回答袁紹怎麼能夠和你公孫瓚相提並論呢?這樣一來,公孫瓚肯定倍有面子。但問題是,趙雲直接來了一句:“現在局勢很亂,我們也不知道該投靠誰,所以先到你這裡來看看情況。”

這不是典型的把公孫瓚當備胎麼,可以相信當時公孫瓚的臉色會有多難看。



當然,我們可以說公孫瓚缺乏包容趙雲的胸襟。但問題是,趙雲跟著公孫瓚一年多時間裡,不僅沒有任何突出戰績,反而始終就是一副你不理我,我就不鳥你的態度!

在這種背景下,公孫瓚自然懶得在趙雲身上花費功夫。更關鍵的是,公孫瓚的嫡系力量已經太過強大和穩固,外人實在很難再融入進來。換句話說,如果公孫瓚重用趙雲,那該把趙雲放在什麼位置上呢?

位置放低了,趙雲不稀罕;位置放高了,公孫瓚的嫡系小弟又不服,加上趙雲總是一副牛逼哄哄的樣子,公孫瓚自然不會為了他去隨便改動自己的嫡系成員。

更何況趙雲即便在牛逼,他也只是個出色的將領而已,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平臺供他施展才能,他和普通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即便有個好平臺供他施展才能,他也影響不到天下大局的變化。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趙雲跟著劉備走,對公孫瓚來的影響實在微乎其微。


我是趙帥鍋


趙雲在公孫瓚活著時,並沒有隨劉備而走啊!

以下都以三國演義為主,而非三國志。三國志中沒那麼多細節描寫。

公孫瓚在演義中,還是被描寫成一個不錯的諸侯。與劉備結識很早,見面就認可劉備是個英雄,並多有幫助和提攜。當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正是公孫瓚帶著劉備三兄弟參加,才有了關羽溫酒斬華雄和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使劉備等在天下英豪面前嶄露頭角,可以說是劉備的領路人。

趙雲是在公孫瓚與袁紹為爭冀州而進行磐河大戰時出山的,一亮像就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回合,在槍口下救下了公孫瓚的命。趙雲隨後表明了投公孫瓚的原因,是因為公孫瓚參加討董卓,為國為民,是他認可的“明主”。而後在磐河戰役後續的戰鬥中,又槍挑了袁紹大將麴義,止住公孫瓚軍的頹勢。在磐河大戰後期,趙雲與前來助戰的劉備結識,一見如故。

再後來的交集,是陶謙為了抵抗曹操,請劉備救援徐州。劉備兵少,向公孫瓚借兵,並借趙雲相助。曹操因故撤兵,這一仗沒打得起來。這時趙雲己對公孫瓚很是失望,可依然別了劉備,回到公孫瓚處。這可不能說,是公孫瓚放趙雲跟劉備走啊!

趙雲再遇劉備時,是古城會時。公孫瓚己兵敗身死,趙雲處於流浪狀態,自然投入劉備團隊。

趙雲是羅貫中塑造的“完人”,可史實中畢競是先投的公孫瓚,名臣良將都被強調“從一而終”,趙雲轉投劉備,就得有個華麗轉身的理由。先主不明,但直至死後才轉投他人,毫無瑕疵。忠義是三國演義的主題,趙雲當然不能在這方面有缺陷。






淨月暖陽


某覺得可以從以下兩點來看:

1、初未識其才

我記得以前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一句“我乃常山趙子龍也”聽的是熱血沸騰,誠然趙雲確實是不得多得的一名武將,後來跟隨老劉以後兩扶幼主、掃蕩西川、漢水之戰使得子龍為天下知。但是在離開公孫瓚之前,子龍並沒有收到太多重用。

2、備惺惺相惜

當時老劉依附在公孫瓚處時,子龍得以與老劉深交,彼此惺惺相惜,相見恨晚,劉備借援助被曹操攻打的陶謙,以陣前缺先鋒官為由,趁機向公孫瓚索要心儀已久的子龍兄,結果公孫瓚不識子龍真英雄,便爽快派給劉備。怎奈,後來公孫瓚哥哥又被袁紹給滅了,此時趙雲有那個忠義之心想回去,現在公孫瓚也掛了。那麼趙雲也就自然而然,理所應當欣然的跟著劉備了,況且老劉所展現的為國為民,赤膽忠心的大義使得子龍45度仰望星空淚流滿面。

所以世人有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公孫瓚曾問:“世人都知道投靠袁紹,你怎麼到我這來了?”子龍思忖片刻說:天下大亂,誰也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都很不容易,我們郡經過討論,要跟隨行仁義的人,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喜歡袁紹,而喜歡將軍您。奈何公孫瓚不是伯樂,識不得千里馬。

希望我們或能成伯樂,也能成千裡馬,更能被伯樂賞識。





查理99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冀州常山郡趙雲受本郡推舉,投奔了幽州有白馬將軍稱號的公孫瓚。可是後來,趙雲卻離開公孫瓚,投奔漂泊不定的劉備去了。對於這段情節,人人往往疑惑公孫瓚為何如此仗義的讓麾下虎將去支援自己的同學,這其實還是需要回歸史實才能說明清楚。

史載趙雲投奔公孫瓚的時候,在常山郡已經頗有名望,率領了眾多意氣相投的鄉勇(與魯肅在本郡組建鄉勇的經歷類似)和常山郡的皂吏和郡兵一大幫子人從冀州前往幽州。然而當時的公孫瓚勢力已經形成了一股穩定的權力集團,並且當時幽州最主要的敵人便是冀州的袁紹。因此趙雲來到公孫瓚麾下之後,並未受到重用,反而遭到同僚的排擠。

二人初次見面時,公孫瓚竟然詢問趙雲,為何身為冀州人不跟隨四世三公的袁紹,偏偏要來幽州投奔自己。趙雲當時的答覆是聽聞白馬將軍向來施行仁政,故被感化而來。但不論趙雲最初投奔的動機如何,此刻的心境恐怕多少多有些許失望吧。

作為劉備的同學,公孫瓚並沒有劉備身上求賢若渴的品德,反而在爭霸亂世之中充斥著任人唯親的劣跡。在劉備投奔公孫瓚的那段歲月裡,趙雲和劉備的關係日趨密切。正因如此,當公元191年公孫瓚派遣劉備前往青州抵禦袁紹之時,劉備請求讓趙雲隨行前往。公孫瓚並未看重趙雲,自然順勢同意了。

後來趙雲因兄長的喪禮而向公孫瓚告假,早已熟悉趙雲情況的劉備明白他此行必將一去不復返,故而臨別之時緊握趙雲的手,而趙雲正是於此時向劉備表達不會向忘的心跡。

果不其然,在此後八年時間裡,即便公孫瓚最終敗亡,趙雲再未回到幽州,而是在冀州漂泊。而劉備同樣於此時脫離公孫瓚,在徐州幫助陶謙抵禦曹操的攻勢,並最終接任徐州刺史。

而在劉備南下之前,趙雲和劉備在鄴城又一次相遇。從此常山趙子龍開始追隨玄德公,一晃便是將近三十年之久。

通過趙雲前半生的人生軌跡,我們有理想相信趙雲一直在尋覓一位有遠大理想抱負的賢明之君。當時的袁紹、袁術、陶謙、劉表等人大多割據一方且相互攻伐,全然不顧保守欺難的漢室天子。公孫瓚是當時少有的能夠內平黃巾、外驅雜胡的軍閥,自然贏得頗有豪俠風範的趙雲好感。但接近之後,很快趙雲就發現公孫瓚並無理想抱負,離開已成必然。

其實與趙雲類似,劉備前期的創業歷程同樣荊棘密佈,然而和趙雲不同的是劉備始終高舉“仁德”和“匡扶漢室”兩杆大旗,憑藉其所宣傳的漢室後裔身份,得到了部分豪商的支持。故而趙雲離開公孫瓚後,最有可能投奔的也只剩下有實力有背景,同時和自己志趣相投且頗有淵源的劉備了。

事實證明,趙雲的選擇沒錯。不同於呂布、劉璋、袁術之流,劉備始終以匡扶漢室作為自己的政治旗幟,三顧茅廬拜會諸葛亮並接納龐統、張松等官場失意的大才。可見在劉備身邊,並不存在公孫瓚那般任人唯親的情況,趙雲也能夠更好的發揮自身的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