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明節也要放假?感覺這個節日不重要?

神叨俠


清明節以前,是不放假的。後來國家安排了假期。

清明節是幹啥的?大家都知道,是祭拜祖先的。按理來說,祭拜祖先這種事,還要驚動國家,專門安排一個假期?

假期這期間,促消費拉內需就不說了。我們就來說說,祭拜祖先這事,為啥得到國家認可,專門安排了一個清明節。

美國有聖誕節,紀念基督教耶穌的。印度有印度教,伊斯蘭國家有伊斯蘭教,泰國有佛教,還有些七七八八的其他教派。想想中國,好像除了外來的佛教,本土的道教,也沒啥叫的出名字的教派了。就這二個,好像信的人也不多。這些個都是宗教信仰。中國人啥啥都不信,是不是可以說中國人沒有信仰?

我國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宗教的自由,我身邊的朋友,有信基督教的,也有信佛教的,有信本土道教的,甚至還有信飛天拉麵神教的,一般情況下,咱們相處都很融洽。但我最反感有人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信仰。

其實,中國人肯定是有信仰的。誰啊?信春哥?開玩笑。那只是網絡的一個老梗。

中國人信祖先。

中國人確實不太敬什麼天地鬼神,不追求什麼虛無縹緲的來世和神格化的偶像,但我們尊重人啊,我們敬祖先和英雄啊。

我們中國人信仰的,其實是人,是千千萬萬個了不起的人,是祖先,是同胞,也是自己,是那捲帙浩繁的文章中展現出的“人”的精神。只要勇敢、正直、善良、智慧,都可以學習,都值得信仰。

所以國家給個清明節,是在強化中華民族骨子裡的那種精神,也是祭拜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耳根不淨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眾所周知,國家規定清明節放假三天,而題主覺得清明節並不重要。其實並不然,清明節作為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標誌著萬物的甦醒,提醒百姓們春耕的時期到來,要辛勤耕作,同時也是掃墓祭祖、緬懷故人的重要節日。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要放假。

掃墓祭祖

清明節掃墓祭祖的活動歷史悠久,戰國時期,掃墓習俗就非常盛行。到唐朝時期,唐玄宗在《舊唐書·玄宗紀》中記載到:“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土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於是唐玄宗便將清明節掃墓祭祖作為當時的五禮之一。掃墓祭祖不僅表達對逝者的敬意和緬懷,還可以梳理整個家族的歷史,通過這祭祀活動在陰陽兩界,在生者與死者之間建立起一個精神交流的橋樑

除了掃墓祭祖之外,清明節還有著郊遊、踏青、插柳等習俗。在古代,因為醫學並不發達,人們時常生病。所以在清明節外出郊遊是百姓們的主要目的,插柳、踏青、放風箏等等運動,在古代放風箏又稱之為“放晦氣”,就是為了釋放出冬天淤積在身體裡的不怏之氣,所以清明節也是人們強身健體的媒介。

清明節的重要

在我國現代,有很多人為了生活,或者為更好地發展,選擇了移民至新加坡、美國、英國等等地區。而在這移民之後,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根,沒有忘記自己祖先以及祖國。而這種傳承靠的是什麼?是每一代人的口口相傳以及血脈中的節日傳承,清明節更是將我們的華僑同胞與故鄉、祖輩的靈魂緊密聯繫。在清明節時,他們會從異國他鄉趕回故鄉進行掃墓祭祖,與先人進行心靈交流。

清明節為什麼放假

在古代,很多官吏是在異地任職的,而古代的交通又有限,出行最快得也是騎馬與坐馬車,所以在清明節時期,只能放假給官吏們回家祭祖掃墓了。在唐朝時期,假期更是長達7天之久。而現代,不僅公務員外地任職,更多的人選擇了離開故鄉,到外地打工,所以清明節放三天假期也是合情合理的。

謀謀說:

清明節在“破除迷信”的下,祭祀祖先被罩上了“迷信”的字眼,祭祖活動也不同程度的扼制,我們對祖先的印記越來越淡漠,關注的更加現實,相信金錢萬能和拼命工作,但我們缺少了對先輩們的緬懷,更是缺少了最珍貴的“敬畏”

。如果沒有假期,在快節奏生活下的人們只能在親人的墓碑前匆匆一瞥,甚至那些在異國他鄉的人們無法回到故鄉。在現代的快節奏社會,需要我們明白與重視清明節的意義,沒有清明節的緬懷之情,在忙碌的生活中也失去了情感的寄託。

各位如有不同看法,可在評論區一起探討探討~


謀謀侃文化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唯一一個放假的節氣,但是我想,這並不是它放假的原因。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中國除了週六日的法定節假日。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可以看出,陽曆假期為元旦,勞動節,國慶節。而陰曆假期為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而清明節是按節氣排的,一般是陽曆4月初。

那麼在我們上面提到的陽曆假期中,元旦和勞動節是與國際接軌的,國慶是祖國的生日,必須是假期。陰曆假期中,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都與歷史有關。顯然,如果把唯一按節氣分的清明節分類,肯定是歸到陰曆,與歷史有關的假期一組。

這就涉及到清明的作用,即這個節日是幹嘛的?(不作節氣分析)

清明是祭祀祖先,追悼,掃墓的日子,是見列祖列宗的日子。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延伸,它提醒我們炎黃子孫要不忘祖先,不忘根本。同時也說明它非常重要。

我想,清明的作用,便是它是假期的原因。


蓮柒


這個節日很重,是祭祖的節日。


客家阿枚


清明節放假是國家順應民意的英明決策,因為清明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大約起始於周代,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具有家國情懷和最注重感恩的民族,所以也最不容易忘本。

清明時節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萬物萌動,綠意盎然,人們在享受生活美好的同時,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那些已經逝去的先人們,於是便會在先人的墳墓前燒一些紙錢,亦或是擺放一束菊花,寄託自己的追思和緬懷之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朝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就是人們這種情懷的真實寫照。

現代社會的發展節奏很快,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很大。

清明節如若不放假,就只能請假,這樣會使自己和公司的工作節奏不同步,從而會影響工作效率。

倘若怕影響工作而選擇不請假,就不能去祭拜先人,又會因愧對先人而內疚,同樣會對工作產生敷面影響。

清明節放假不但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還能使人們親近大自然,愉悅心情,緩解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壓力壓力,對身體的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

倘若清明節和雙休日挨在一起,就能組成一個小長假,人們就可以利用這難得的假期,去探親訪友,去做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畢竟努力工作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在社會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加大的當下,清明小長假還能刺激第三產業的發展,給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一直屹立於世界優秀

民族之林,是因為中華民族擁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文化優勢。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歷史文化,這正是中華民族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關鍵所在。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根,需要我們繼承和發揚。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重視呢?




牽著駱駝流浪的稻草人


當家三年才知柴米貴,養子才知父娘恩。人在年輕時廣只向父母要著要那不買就不高興。不知父母有多難有多麼不容易。由奇是父母四十歲左右,上有老下有小好一點東西都讓老人小孩吃。現在自已長大成家立業更加恩念雙親不能說過清明無用,總覺的老人在世時行孝不夠、、、、、、。


周華337


重要


scq人生若只如初見


你為什麼說清明節不重要,清明節是踏青日,空氣比較好,出去玩玩,最主要的是上墳添土,給死去的老人送點錢💰,人活著心❤裡比需有老人,是老人給我們的生命,難道你沒有老人嗎?


用戶2599617356702


清明節是祭祖掃墓的節日,傳統文化節日。


醫心集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傳統節日。祭祀在今天,顯得可有可無,但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祭祀活動。《左傳》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兩件,一個是舉行祭祀活動,這個就是舉行軍事活動。就是打仗。《論語 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慎重地辦理好父母的喪事,虔誠地祭祀祖先,這樣民風就會淳厚。曾子認為平時孝敬父,去逝了也要慎重地辦好喪事,有利於提高民眾的道德水平。中國人有祖先崇拜的情節,強調對父母要盡孝道。曾子所著的《孝敬》被儒家列為十三經。曾子認為,孝是一切美好道德的起點,"百善孝為先",一個連給予自生命,養育自己成長的雙親,都不知感恩,與禽獸何異?今天我們放清明節,就是為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也是以德治國的具體體現。

清明恰好又是桃紅柳綠,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春天,正是人們踏青旅遊的好時節,可以調節心理,放鬆心情。放清明節,還可以刺激旅遊消費,拉動國內經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依賴三駕馬車,即消費丶投資對外貿易。2019年我國人均CDP己超1OOOO$,旅遊消費已經成為了新的消費熱點。消費對經濟積極的貢獻,已經達到了57%。從今年的疫情來看,新冠病毒在世界上一時兩時還結束不了,這樣對我們的進出口貿易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如果我們能夠搞好國內的消費,就可以大大的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而不受國際其他因素制約,因此,清明假正合時宜。

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今天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人們需要更多的精神的追求丶享受性的消費。清明放假正好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消費的機會。

個人覺得傳統節日,不僅有清明假,還可以放重陽假,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