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基本情況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地理位置: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地處祖國北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

地貌特徵:主要分為山地和丘陵,山地的山勢比較平緩,15度以內的緩坡佔80%以上。陽坡較陡峭,陰坡較平緩;丘陵介於林區山地與松嫩平原向山地發展區域,由東向西可劃分為淺丘、丘陵。

主要山脈與河流:大興安嶺主脈成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在管理局境內長1150公里,海拔400-1500米。境內大興安嶺主脈兩側有長30公里以上的支脈32條,總長度2652公里,多為東西走向,呈樹枝狀。在大興安嶺北部有一條支脈稱為伊勒呼裡山脈,呈西西北-東東南走向,全長340公里,在內蒙古境內65公里。林區有一、二級河流984條,其中一級河流100條,二級河流884條。

氣候特點: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地處歐亞大陸中高緯度地帶,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大興安嶺山地的阻隔,嶺東和嶺西的氣候有顯著差異。嶺東氣候溫和雨量較大,屬於半溼潤氣候;大興安嶺山地寒冷溼潤,屬森林氣候;嶺西屬於半溼潤森林草原氣候。林區冬季在極地大陸氣團控制下,氣候嚴寒、乾燥;夏季受副熱帶高壓的海洋氣團影響,降水集中,氣候溫熱、溼潤。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暫而溼熱,春季多風而乾旱,秋季降溫急驟常有霜凍。

轄區地級市、縣市數量和常住人口: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地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兩個地級市,共有9個旗市。分別是克石市、扎蘭屯市、根河市、額爾古納市、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自治旗、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阿爾山市。常住林業人口23.9萬人。

二、機構改革情況

1、新機構名稱

新機構名稱: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管理局。2017年2月20日正式掛牌成立。

2、主要職能

保護管理重點國有林區的森林、溼地、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開展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造林、森林撫育、森林管護、森林資源監測和林業科學研究,組織編制實施森林經營方案,指導林業產業發展,配合地方政府做好林區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防汛等方面的協調及維護社會穩定工作。

3、內設機構

(1)管理局機構設置

管理局職能部門29個:組織部(機關黨委)、宣傳部(文明辦、統戰部、網信辦)、紀委(監察處)、巡察辦、工會、團委、黨政辦公室、政研室、計劃處、財務處(住房公基金管理分中心、產權處)、人事處(編辦)、勞動和社會保障處、審計處、統計處、政策法規處、信訪處、機關事務處、資源林政處(監督員辦)、天保辦、動保辦、防火辦、經營管理處(改革辦)、營林生產處、市場營銷處、產業處、基建處、安全設備處、外經外(外事辦招商局)、科技處(技術中心)。

直屬機構4個:林業信息中心、旅遊局、森防(種子)總站、社保局。

部門管理機構6個:機要處、檔案史志館、接待處、東振辦、資源評估中心、老幹部與機關離退休管理處。

部門管理三級機構5個:後勤服務站、機關車隊、內蒙古大興安嶺烏蘭牧騎、工程質量監督檢查站、產品質量管理監督檢驗站。

林業武裝部在管理局機構序列,部分工勤人員由管理局代管。

(2)企事業單位機構設置

林業局19個:阿爾山、綽爾、綽源、烏爾旗漢、庫都爾、圖里河、伊圖里河、根河、得耳布爾、莫爾道嘎、金河、阿龍山、滿歸、克一河、甘河、吉文、阿里河、大楊樹、畢拉河。

管理局內部事業單位14個:森林調查規劃院、生態研究院、林業黨幹校、林海日報社、社保一辦、二辦、三辦、事業單位退管中心、航空護林局、滿歸航站、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汗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額爾古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畢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駐外機構2個:駐京聯絡處(北戴河干休所)、駐呼辦事處。

直屬企業6個:房地產開發公司、牙克石賓館、興安石油公司、礦業公司、興安國際貿易公司、內蒙古大興安嶺旅遊有限責任公司。

留守機構6個:駐哈留守處、富倫紙業公司、林業設計院、大連療養院、進出口公司、林木產品經銷公司,不計入

機構個數。

各林業局共有林場124個。

4、人員編制數量

目前管理局及所屬各單位共有在崗職工45678人。

三、森林資源情況

根據2018年第九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面積837.02萬公頃,森林蓄積9.4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8.39%,活力木總蓄積10.33億立方米。與2013年清查數據相比,森林面積淨增10.17萬公頃,森林蓄積淨增8873.8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了0.95個百分點,活力木蓄積淨增8297.93萬立方米。

四、野生動植物情況

1、野生動植物數量

據統計,林區共有脊椎動物390種,野生植物1848種。

2、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共有72種。其中:

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共有16種,分別為,鳥類13種(白鸛、黒鸛、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玉帶海雕、虎頭海雕、黑嘴鬆雞、白頭鶴、丹頂鶴、白鶴、大鴇)。獸類3種(紫貂、原麝、貂熊)。

列入二級保護動物56種,分別為:鳥類48種(白額雁、大天鵝、小天鵝、鴛鴦、鳳頭蜂鷹、鳶、蒼鷹、雀鷹、松雀鷹、普通鵟、大鵟、毛腳鵟、灰臉鵟鷹、鷹鵰、草原雕、烏雕、禿鷲、白尾鷂、鵲鷂、白頭鷂、鶚、矛隼、遊隼、燕隼、紅腳隼、紅隼、灰背隼、毛腿漁鴞、雕鴞、紅角鴞、雪鴞、猛鴞、長尾林鴞、烏林鴞、長耳鴞、鬼鴞、短耳鴞、縱紋腹小鴞、花頭鵂鶹、黑琴雞、柳雷鳥、花尾榛雞、白枕鶴、灰鶴、蓑羽鶴、花田雞、小鷗、角鸊鷉)。獸類8種(棕熊、水獺、猞猁、兔猻、馬鹿、駝鹿、黃羊、雪兔)。

3、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共有8種野生植物為國家二級保護級別,分別為:松口蘑、黃檗、水曲柳、鑽天柳、野大豆、紫椴、浮葉慈姑、烏蘇裡狐尾藻。

五、各類自然保護地情況

林區現有自治區級及以上自然保護區8處,其中國家級3處、自治區級1處、省部級4處,總面積123.02萬公頃;國家溼地公園(含試點)12處,其中國家溼地公園4處、試點國家溼地公園8處,總面積13.55萬公頃;溼地保護小區26個,總面積42.98萬公頃。國家森林公園9個,總面積422119公頃。


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基本情況


六、 林業重點工程情況

1、天保工程

天保工程實施分為試點階段、一期和二期。試點階段為2年(1998-1999年),一期為11年(2000-2010年),二期為10年(2011-2020年)。實施範圍包括:阿爾山、綽爾、綽源、烏爾旗漢、庫都爾、圖里河、伊圖里河(含溫河)、克一河(含諾敏)、甘河、吉文、阿里河、根河、金河(含汗馬自然保護區)、阿龍山、滿歸、得耳布爾、莫爾道嘎(含額爾古納自然保護區)、大楊樹、畢拉河(含北大河林業局阿木珠蘇和北大河林場)林業局,北部原始林區管護局(含永安山、烏瑪、奇乾),共計20個林業局(管護局)和管理局其他直屬單位。天保工程實施以來,與天保工程實施前的1997年相比累計調減木材產量3817.1萬立方米。2015年4月1日,按照國家要求,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管理局貫徹落實國家停伐政策,採取有效措施鞏固停伐成果,封存調整木材採伐設備4331臺套,停止森林採伐調查,嚴格按木材資源管理規定辦理運輸證,強化木材檢查站建設管理,對停伐產生的1.65萬名富餘職工逐步進行了妥善安置,確保了“停得下、穩得住、不反彈”。

2、退耕還林

林區退耕還林未納入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中,為國有林區打擊毀林開墾專項整治行動組成部分,計劃、資金均由管理局內部下達。2018年退耕還林計劃20000畝,完成20323.9畝,實施範圍含綽爾、綽源、烏爾旗漢、庫都爾、圖里河、克一河、甘河、吉文、阿里河、根河、得耳布爾、大楊樹、畢拉河、溫河等14個林業局。

七、2018年度工作情況

一是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全面完成了980.9萬公頃森林資源一類清查和233.3萬公頃二類調查任務,編制19個林業局森林經營規劃。完成了342.12萬畝開墾林地自然屬性精準核查,配合屬地政府推進社會屬性精準核查,收回開墾林地3.52萬畝,還林2萬畝。持續開展森林資源執法檢查、野生動植物保護執法等專項整治行動,全年查處林業行政案件2862起。二是嚴格森林資源管護。爭取資金4681萬元,對139個管護站進行了新建改造,對424個管護站點進行了新能源升級。三是提升森林質量。完成森林撫育任務586萬畝、補植補造27.01萬畝、人工造林3萬畝、退耕還林2萬畝、重點地段造林綠化3715畝、森林保險植被恢復5026畝、異地補植4萬畝。開展有害生物防治面積240萬畝,全面完成“四率”指標。完成退耕還溼8350畝,退化溼地修復287畝。四是提升火災防控能力。爭取國家、自治區投資9861萬元建設7個防火項目。爭取自治區調劑使用天保資金5億元,建設森林防火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維修養護防火應急道路,購置防火車輛設備。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快速處置24起雷電火災,當日滅火率91.7%。2018年林區森林火災次數、受害森林面積同比下降40%和51%,森林受害率0.7‰,未發生人為森林火災和人身傷亡事故。得耳布爾林業局取得了連續60年無森林火災的可喜成績。五是改善職工群眾生活水平。

九、 資源管護情況

天保工程區內共有林地總面積14497.38萬畝,獲得中央財政補助144980萬元。公益林區面積10505.35萬畝,佔林地面積的72.46%,其中:國家級公益林面積4104.41萬畝,佔林地面積的28.31%,其他公益林面積6400.94萬畝,佔林地面積的44.15%;商品林經營區面積3992.03萬畝,佔林地面積的27.51%。

十、 造林綠化情況

2018年完成各類造林面積5.92萬畝,其中:天保工程人工造林完成30096.8畝,森林保險異地植被恢復造林5026.1畝,退耕還林20323.9畝,重點部位綠化造林3715.7畝。完成補植類面積31.13萬畝,其中:天保工程補植補造完成27.13萬畝,森林保險異地補植恢復4.00萬畝。完成森林撫育面積586 萬畝。

2019年安排各類造林面積11.18萬畝,其中:天保工程人工造林7萬畝(含退耕還林4萬畝),退耕還林0.187萬畝,災後植被恢復0.67萬畝,佔地植被恢復1.712萬畝,生態脆弱區修復0.803萬畝,重點區域綠化0.806萬畝。安排補植類面積37萬畝,全部為天保工程補植補造。安排森林撫育任務551 萬畝。

十一、 林業產值情況

2018年,完成林業產業總產值591225萬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42864萬元,佔比41%;第二產業完成41506萬元,佔比7%;第三產業完成306855萬元,佔比52%。主要經濟林產品包括水果、乾果、飲料、調料等,2018年總產量5208噸。

十二、 國有林區改革情況

共有森工企業19個,施業區面積14497.38萬畝,在職職工42886人,退休職工85568人,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44980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