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需要的人才為什麼憑著一紙試卷匆匆確定?人的才華真的可以在試卷中展出來嗎?

難道名字可以很長嗎


先說我的觀點吧:這個問題的陷阱在於,它試圖以一種“虛幻的極致的真理”存在,來質疑一紙試卷的合理性,這種判斷邏輯是錯誤的。


什麼意思呢?如何選拔人才,自古以來就是令各國最為為難的問題,各個國家的處理方式也並不相同,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迄今為止我們人類找到的(試卷這種),不是“理論上”存在最完美的方式,而是(大概率上)現實中缺陷最小的方式。


可能大家也看到了,上面的描述,我用了很多定語和修飾詞,就是因為這個描述需要比較謹慎。


我們先來回溯一下歷史上,選拔國家需要的人才的有關方式吧:

1、貴族式/家族式(世襲制+人種):這種方式基本上在我國的春秋戰國之前比較多,比如我們看到的《大秦帝國》總有什麼隴西世族,孟西白三族等等。當然了,在西方資本主義之前的整個古代,基本上都是貴族式的選拔方式。也就是說,你能不能管理國家,取決於你的出身。這種方式今天看起來非常不合理,為什麼你出身高貴,就應該成為國家的管理者呢?——這讓我們經歷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時勢造英雄等等薰陶的我們,很難理解這種觀點。

但是這種說法也有其合理性(否則不會在古代流行那麼長時間),比如正因為是貴族(大氏族),所以教育夠好,並且健康度高,資源對,國家受難之後自己的損失最大,所以更有能力,有動機為國家服務,所以這些人治理國家,更好。

但說白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這些所謂的合理性,其實漏洞非常多。過去兩千年,多少寒門學子為國家做出貢獻,成為棟樑,這就是事實鐵證的反駁材料。

但無論如何,這是過去東西方曾經非常流行的方式。

注:這種方式是大潮流,並不代表這些歷史上沒有例外,比如我國古代非常有名的故事:百里奚作為奴隸,被五張羊皮換了之後,又稱為良相的故事。但我們還是默認在春秋戰國之前,比較主流的還是貴族治理國家。


2、察舉制/舉孝廉:這個制度大概在漢朝比較流行。小時候學習文言文的時候,最看不懂的一句話就是,某某人,被“舉孝廉”,然後如何。小時候不明白舉孝廉是什麼意思,即便課文裡解釋了孝廉兩個字代表的意思,也很難理解為什麼要舉孝廉——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我們身邊一個人孝了,廉了,怎麼了,為什麼要舉他呢?

直到後來讀的書多了,也慢慢理解了:舉孝廉本質上是一種漢朝統治者,希望在“貴族式”人才選拔之外的增加式選項。漢朝的建立本身就不能算貴族建立,所以貴族式人才雖然也有(這裡更傾向於大氏族勢力以及外戚等勢力),但是也增加了這種方式。

我們知道漢朝開始講孝,這意味著,漢朝開始試圖以某種標準來傳達自己的“用人意志”,而只要符合這種用人意志的,都可以成為上升的機會,這用人意志,與你的出身無關,與你的勢力無關,你過去不是這種,但是隻要你從今天開始是這樣的行為,你就有機會。

這種思路,明顯比論出身,論資源的貴族式,大氏族式,甚至外戚式要更加先進,更加能夠為國家選擇人才,並且更能夠降低社會不穩定性。


當然,不可否認,舉孝廉這種方式,也有作假的空間,但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無疑具備進步性。


3、九品中正制:這種制度從魏晉幾乎一致用到了隋唐,400多年,這種制度在舉孝廉之外,更看重地方群眾輿論和公共意見,理論上來說,一個在鄉里有更好名聲的人,也更容易得民心,更容易治理好國家

——說到這裡我不禁說一句,實際上我們看到我們國家的選拔人才方式的進化,其實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做兩件事:第一,如何在傳統的勢力範圍之外,吸收更廣闊的有才之士來治理國家。第二,通過國家手段選拔上來的人,都有得民心這一標準。這個和西方的貴族治理國家要先進的多。

當然,九品中正制看起來,更加細化的尋找人才,但是遇到的問題和今天的美國/臺灣等選舉是一樣的:一個能被“九品中正制”選中的人,首先得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人,而【大家都知道】這個事件,是需要資源支持的,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九品中正制選出來的人,往往不會是普通人。


4、科舉制:小時候把科舉制等同於八股文,把八股文等同於死板,實際上以歷史的角度來看,科舉制是我國古代人才選拔的非常偉大的一個發明,可以這麼說,正是因為科舉制的人才選拔方式,造就了我國在疆域不斷擴大的歷史長河裡,文明沒有消散,人心沒有分散的結果。

大家可能會奇怪我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評價,因為這裡涉及到一個大疆域國家治理過程中遇到的一個最大的阻力問題:信息傳遞速度與疆域治理問題。

我們知道,在古代,信息傳遞最快的方式是馬(別說狼煙和飛鴿傳書,咱們說的是政府事務的這種信息),所以治理國家有一個有效治理半徑問題,這個半徑基本上等同於信息三天的常規傳遞時間,古代信息傳遞的馬不會是什麼千里馬,也不可能任何奏摺都是800里加急,基本上中央政府的常規信息管理半徑,三天也就200-400公里——也就是一兩個省的距離。

這種情況下,受限於地理位置與信息傳遞的問題,當地管理者不可能事事都請示中央政府,所以就會出現兩種情況:

第一,各地分封封王:元朝打下大片疆土就這麼處理,疆域太大,只好分給看起來互相相信的幾個人。

第二,各地基於情況,靈活處理:我國古代的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就是這種。

很明顯,如果選擇第一種,那這個帝國幾乎三代之後,大家就屬於陌生人了,帝國幾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分崩離析,而且一旦崩潰之後,從歷史範圍來看,基本上不會有再合在一起的案例(波斯,羅馬等等)

而第二種選擇雖然要好一些,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這個“靈活處理”的原則是什麼。

在這裡就要介紹歷史上國家統治的兩種統治半徑:技術半徑和信仰半徑。

技術半徑的意思是,通過中央政府的有效信息傳遞,以信息傳遞上限為距離的半徑。(比如從中央到地方的信息一來一回,最遠的距離是正常馬車跑的三天為限)

信仰半徑的意思是,即便不時刻與中央政府保持頻繁信息同步,但是大家的信仰是相同的,處理問題的認知基本相似,那麼官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不會出大問題。

而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就是成功的在技術半徑之外,建立了【統一的信仰半徑】:想象一下,中國所有想考取功名的人,他們從小學的都是同一套書,考得也是同樣的東西,這些東西上,又有處事原則,那麼這些人當官之後,在各個地方遇到問題是,處理問題的底層邏輯(大概率)是一樣的。

當然,你可能會說,還是有那麼多貪官,不為民做主的,但這個鍋是人性的鍋,不是科舉的鍋。

而對比西方,再過去很長是一段時間,各個國家只能以技術半徑(馬匹的速度)來管理國家,而信仰半徑方面,西方各國很長一段時間,不是用來治理國家的,而是用來信神的(天主教)

這就有個大問題:無法與時俱進。

治國理論,是在底層不變的情況下(以人為本等),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變化的,我們過去把這種變化稱為國策,解注等等,但不管哪一種,都是基於國家選定的內容來進行微調。比如這些時間國家應該休養生息,那麼科舉的主要內容就會變為與休養生息相關的。而在西方,信仰就是聖經,不論社會怎麼變,你總不能修改聖經去(而且聖經的創立之初,也不是為了政府管理國家的)

所以,科舉制度,第一次讓中國的從政者,有了一個武器,他可以基於國情,引導和選擇整個大疆域帝國中志同道合者來治理國家。

當然,任何一種制度都會有自己的問題,我們這麼說,只是讓大家從歷史的長河中,看到人類在尋找人才選拔機制經歷的狀況。


說了這麼多,我們可以看看今天所說的:一紙試卷匆匆決定。

首先我認為,一紙試卷是真的,匆匆決定是題主的誤解。企業招人還有個試用期呢不是?

今天來看,國家需要的人才,已經不僅僅是過去的舉人,秀才等治理國家的,還包括各行各業的人才,而這裡所謂的一紙試卷,大概指的是高考,研究生考試,以及公務員考試吧?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結合咱們前面說的,我們目前,是否還有在中國14億人中,更加可行的,選拔人才的方式麼?

以高考為例,我們歷史上不是沒有過推薦制(你可以理解為舉孝廉,哈哈),結果極其混亂。

選拔,就一定要有標準,而這個標準如果是人為可以操作,並且這個操作極其容易,那麼就不具備公信力。

比如我上學的時候,吵吵的最兇的,就是韓寒的輟學事件。當時有很多孩子也希望和韓寒一樣,輟學幹自己想幹的事,但是以我周圍的案例來看,當年輟學的同學,基本上都非常一般了。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陷阱,就是拿特例當普世,騙騙別人也就罷了,最怕的是連自己也騙了。


其次,我們需要知道我國的目前的階段:我國這幾十年以及未來幾十年的主要階段,都是處於一個農業大國往工業大國的轉型時期,這個轉型時期需要的人才,是大量的工業化人才。

這種工業化人才不僅僅包括工廠,也包括互聯網,財務,金融,法律等等。

有一種說法,英國稱霸的時代,是千萬級的工業人才能夠玩轉的時代(英國有這麼多工業人才,所以贏了)。美國稱霸的時代,是億級別的工業人才的時代。而中國崛起的21世紀,是十億級別的工業人才,而中國每年像社會輸出的工程師是數百萬級別的,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達到的——這也是這個時代的紅利方向。

而工業型的人才,用考試的方式,是可信度相對高的。

如果中國現在處於玄學時代,或者藝術文學時代,你可以說這個時代用試卷來統一玄學、藝術,文藝這種個性化極強的學科很難,但是工業時代的轉型,以及需要的大量這樣的人才,我想考試,試卷還是有用處的吧?


最後,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一紙試卷只是敲門磚,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的鐵飯碗社會了,敲門磚只負責敲門,但是進門之後,即便一紙試卷極其出色的人,還是需要證明自己。

——這裡經常有個非常有意思的邏輯錯誤:很多人經常拿一紙試卷進門之後做的不好的人的案例,來否定這一紙試卷的價值。這個判斷是非常典型的思維不清楚。要否定一紙試卷的價值,應該是對比一紙試卷進門之後,做的好的比例,與做的不好的人的比例對比來看,同時結合社會上其他更有效的判斷標準對比判斷,才能得出的結論。否則的話,最多也只是證明了,一紙試卷之下,也有漏網之魚,僅此而已。

問題是,任何判斷標準,都有漏網之魚,這是避免不了的。


而人類歷史上的所有選拔方式,永遠都在追求三個東西:

1、脫離人種,脫離出身的普適性(這點我國比西方早數千年有這樣的意識)

2、滿足國家基於自身歷史時期的需求(這點我認為我國城鎮化,工業化時期選擇一紙試卷作為底線,還是合理的)

3、兩害相權取其輕(選擇某個選拔方式,一定要考慮這種選拔方式的副作用與其他選拔方式的副作用相比,是不是最小的)


我在學生時期,因為自身的學習壓力,也對考試這種方式選拔人才非常不滿意,但是今天看起來,這是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目前能找到的,令任何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都有上升通道的普適性方式。


它可能會讓你失去個性(當然這個問題今天也在改善),但他不會讓你沒有生存的能力。

它可能會讓一些有天賦的孩子沒有展現出來,但他更會讓有可能展現價值的孩子實現價值。

它可能會讓孩子學習非常痛苦,壓力也很大,但一個人的壓力,永遠都是伴隨一生的。


還是我說的,在我們評判這“一紙試卷”的選拔方式的時候,千萬不能非常理想的,絕對的假想有那麼一個完全無害,神目如電的“真理式的選拔方式”,它能夠大範圍的為每一個人做最正確的判斷,進而給出最正確的歸宿。

至少到今天為止,人類社會還沒有出現這種能夠覆蓋若干億人口的選拔方式。

一紙試卷,不會是最好的選拔方式,但是它應該是目前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壞”的選拔方式。

我們做選擇,一定要基於社會現實來討論,總有人說一紙試卷的人容易紙上談兵,但是脫離社會現實和社會階段來評判一紙試卷的人,何嘗不是紙上談兵?


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如果大家認為有比這個方式更好的,或者更不壞的選拔方式,也可以評論,我們一起探討。



我是江南沐雨,《眾神聊齋》作者。


江南沐雨眾神聊齋


我不贊同這樣抽象做法',我地辦廠,說必須起碼有二個大專文憑的才可以辦理備案,結果我在改革開放後第一任大學生那裡學到的第一封信(廠長)寫的是…小小意思,不成敬意,還望笑納。在之後的生產等管理中,生產產品搞不好,卻搞了好幾個漂亮的女人,有個別是家破人亡的,再後來企業徹底跨了,現在廠子毀了,他拍屁古走了!這樣的人才,不如一條狗才!


彭秀義


看看紅會就知道人才都是怎麼選出來的,能力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說會道,球踢的好,還會拍馬,責任永遠推給別人就行。


DWEI


如果連一紙試卷都做不好,那還能做什麼?


濟南虎子哥


整體來看,不說個例,你在上學這種最簡單學習知識,有人手把手教的時候,都學不好,憑什麼信任你步入社會會比別人強那?馬雲當年也是考上了大學的,而那個年代上大學比例有多少,比爾蓋茨也是考上了哈佛的。還是那句話,在你人生最容易進步的時候你都沒有成功,那麼一般人是不會願意把機會給你的,即便你成功了,你欠的這些帳也是要還的,不還完,怎麼成才?


dr劉先生


如果考試考的是學生素質,比如外交能力,實戰經驗等。

你考的好不好就取決於老師對你的印象好不好。

比如品德,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人認為好學是美德重要標準,有的認為是樂於助人 有的認為是尊師重教

那麼,再壞一點,老師雖然很多是好的,但並不全部是好的。

比如高中保送 現在還有人託關係,送禮。

如果有的教師喜歡收紅包,紅包多就給你打高分。

那麼,評價你的結果,就不取決於個人素質,而是人緣和金錢的多少了。


用戶66094610077


當然不能,但這就是體制,是我們的用人機制


追夢者152724661


不憑什麼,這樣才是最大的公平!不然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靠什麼改變命運?


限時微笑1


那是呀,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有明智的,有眼光的,一篇文章讀罷就知是否人才,德才,看字知性格,讀文知德性!


付富豪


看見你的提問感覺這樣選人才容易,出些題好出,真正的人才是在現實生活中,和戰場上,商場上,產生的,社會有慧眼,蒼天有眼,在大浪淘沙中產生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