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殷越,手作藝術家。

看到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在看到我的作品的時候,臉上露出的那種欣喜的表情,我就覺得語境也好,定義也好,對我都不是那麼地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應該去努力地打開自己的眼界,也直面自己的內心,坦率自信地告訴別人,我是一個手作作者。


大家好,我是殷越,是一名纖維手作作者。我用羊毛氈創作已經有十年的時間了,因為長時間做手工的關係,我的手特別地糙,所以我朋友經常開玩笑說,我是一個特別有“糙手”的作者。今天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十年以來我自己的創作經歷。


我大學在電影學院讀動畫專業,是三維技術方向,但完全不擅長,動畫專業都有一定美術基礎,但比起同學來說自己算薄弱的。我當時的男朋友,也是我現在的先生,他畫畫水平非常高,當時感受到很大的差距,導致信心崩潰,直接決定放棄畫畫。然後我就進入完全沒有方向的迷茫裡——無論技術還是藝術都走不通。


直到2009年,有一次我偶然翻一個素材包,看到了日本藝術家鈴木千晶老師的作品,立刻就被吸引了,雖然不知道這是什麼,只是覺得太可愛了,而且很溫和,一下子喚醒了童年時期,沒有目標、沒有競爭,單純為了樂趣想做手工的衝動。於是我就在網上查了一下它的原理。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羊毛氈藝術家鈴木千晶作品


當時這個材質在國內還不太流行,我花了一點工夫找了一些基礎的材料:羊毛和針。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我花了大概一下午的時間,完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就是這個小兔子。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這個過程很長且重複,就是一個人悶頭戳戳戳。但是做完以後,我特別有成就感,我覺得自己可太厲害了。因為這種材質源於生命——羊毛和纖維,所以用它做出來的作品本身自帶一種溫度,看上去特別有親和力。之後我就愛上這種材質了,就開始嘗試做各種不一樣的風格的東西。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我還會給它們做配件,比如說小兔子手裡的箱子是用軟陶做的。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我還給這個貓用布藝做了一個沙發,還做了一本書。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這個小松鼠手裡拿的甜品是真的甜品,做完就被我吃了。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我嘗試用羊毛去做一些仿真類的東西,也結合了不同的材質,比如這隻烏鴉的嘴是用軟陶做成的,爪子是鋁絲做的,外面纏了一些棉線。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還做了一些不同質感的東西,比如這個大腦。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當時還做了幾個自己喜歡的童話人物,這是匹諾曹和小紅帽。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我會自己編一些小故事,然後把這些情節用羊毛的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壁紙、地板,還有床和沙發等傢俱,也都是用各種材料做出來的。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我先生是一個處女座,我做完東西后,他就會時不時地挑挑毛病。其實我自己在製作上也會有一些壞習慣,比如,在做的過程中如果找不到理想的材料,我就會拿別的材料替代;在一些細節上,我也會稍微偷偷懶。


那個時候他就跟我說,你不能這樣,即使別人覺得這個作品很好,但如果它沒有做到你自己心目中最滿意的樣子,對你來講,它就沒有意義。我當時聽完覺得還挺有道理的,這句話一直到現在對我來說都很受用。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之後我就開始不斷地做一些新的作品,再把它們發到網上。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殷越早期作品


突然有一天凌晨,有一個女孩給我發了私信,私信裡說她自己處在人生的低谷,但是她在看到我的作品以後,覺得我的作品裡有一種特別柔善的氣質,她看完以後感到很平靜,也被治癒了,她很謝謝我。我看到還挺開心的,但是也會有一點點不知所措,因為完全陌生的人在你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其實是對你的信任,對作品的認可。


那個時候我就感覺到,好像我其實可以通過作品來跟大家產生交流,也是第一次感覺到這個就是創作的意義吧。

在創作的第三年,我進入了一個迷茫期,因為那也是我大學畢業的第三年,和我同期畢業的朋友都已經在自己的領域嶄露頭角並且經濟獨立了。而我自己是和社會脫節的狀態——天天在家做小手工、戳羊毛,也沒有人和我交流,那一陣我的狀態就很不好,變得很自閉。我很想擺脫這種狀態。


一次機緣巧合,我先生的公司開年會,我就厚著臉皮求他帶我去參加。那是我人生裡第一次參加年會,看錶演的時候,我覺得他們表演得太好了,吃飯的時候,覺得飯太香了。我被那種特別熱鬧的氣氛感染了,覺得自己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我當時就在想,哎呀,如果我有機會能參加自己公司的年會就好了。

之後我就有了一個特別強烈的念頭——我想上班。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沒過多久,機會就來了。我的一個朋友找到我,她要開一家美甲店,讓我去當她的店長。我心想,哇,終於可以上班了。之後我就把這事跟我先生說了,他聽了以後非常生氣,還讓我和我朋友絕交。因為他認為我很有才華,同時還能有這樣的時間積累自己,這其實很難得,包括他自己都很羨慕我。所以他說我們兩個人不要一起消耗自己的才華。


我當時聽完以後非常地感動,所以又繼續回去戳羊毛了。

我又做很多新的作品,把它們發到網上,也會給一些雜誌供稿,逐漸開始有了自己的收入。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殷越早期作品


看的人多了以後就有人慕名而來,想跟我學習羊毛氈製作,於是我就開了自己的線下課程。來的大部分人其實都是零基礎的,但是他們做的時候非常專注,我看著他們那個樣子,就像找到了自己第一次做東西時的那種感覺。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其中有一個小姑娘特別可愛,她來的時候就跟我說,我要做一個小刺蝟送給我的男朋友。她特別精心地做好了以後,就抱著那個小刺蝟說,這個小刺蝟可太可愛了,它是我的了,男朋友?他不配!

後來我還發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每次上課的主題是一樣的,材料也是一樣的,但是大家做出來的成品各不相同,都會帶有一點自己的氣質,投射出自己的性格或者喜好。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手工課上大家的作品


看這幾個小豬,他們還特意給它做了小睫毛。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其實製作手工的過程可以相對地把人拉到一個很單純的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人與人的距離更近了,交流起來也更容易。所以我也是通過這種形式和很多人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也讓我跟社會開始有了更多的交集。

在日常的交流裡,我常遇到一個看似簡單但是我自己又難以回答的問題,就是,你是做什麼的。如果我說我是做藝術的,我會覺得太大了;如果說是做娃娃的,好像又不是那麼地貼切。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跟別人說我是做小手工的。

直到2016年,經朋友介紹,我認識了一個策展人,他幫我在東京代官山做了我的第一次個展,名字叫“指尖造物”。策展人說為了我日後的發展,希望將我的作品定性為“當代藝術”。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那次展覽的主題是蘑菇。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自己很喜歡蘑菇。它是一種特別神奇的小生物,脆弱又堅韌,而且它總是在很小的角落裡,特別努力地默默地生長。我覺得它這種特性跟我性格里的某一些點很契合。

我想用羊毛和其他的纖維材質,儘量去表現植物和動物的生命感。這是展上的一些作品。我當時是按照1:1的大小製作出這些真實存在的蘑菇。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指尖造物》 2016


為了拓寬我的眼界,策展人還帶我去參加了一些交談活動,還有一些高級藝廊的展覽。看展的時候,有件事很觸動我,在一個展館裡,前面走著幾個穿得酷酷的人,他們在品評作品,有繪畫、雕塑,還有一個很像供暖設備的裝置。


看著看著他們突然笑了,因為他們發現那個好像真的是一個供暖設備。我當時很吃驚,原來我不是這個展上唯一看不懂的人。


展後我就問我的策展人,在這個領域裡,到底是作品更重要,還是圈子更重要?他也就笑一笑,沒有回答我。

在那次個展上,有一個穿著打扮很精緻的女士看得特別認真,她看完後走到我面前說,她是在東京代官山地區開料理店的,她會到世界各地去找蘑菇,然後空運回她的店裡,做成料理給她的客人們吃。她還參加了一個組織,叫“蘑菇女子會”。她們會定期舉辦一些下午茶活動,只有女生可以參加。大家會坐在一起談論喜歡蘑菇的那種心情,還會時不時地展示一些自己的新的蘑菇收藏。我當時聽完以後覺得太好笑了,我也好想參加呀。

還有一個蘑菇攝影師大叔,他買了我的一個作品說,這一組蘑菇能讓我感到特別地平靜,我要把它買回家放在我的臥室裡,每天睡覺前都要看一看它。我快撤展的時候,他又專門來了一趟,送了我一個小禮物,是一個他自己印的光盤。我回國以後就看到在那個光盤裡邊,全部是他在山裡拍的蘑菇的影像和圖片,我當時特別感動。

看到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在看到我的作品的時候,臉上露出的那種欣喜的表情,我就覺得語境也好,定義也好,對我都不是那麼地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應該去努力地打開自己的眼界,也直面自己的內心,坦率自信地告訴別人,我是一個手作作者。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這是2018年的時候,我個展上的一件作品“想心事”。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想心事,2018


這個作品的靈感來自一次辦暫住證的經歷:那段時間我特別地奔波,而且特別沒有歸屬感,辦證的路上,我聽了一段有些憂傷的旋律,腦子裡一下子就出現了這個形象。回家後我就立刻把這個點子記下來,然後就開始找資料。


剛開始我想用小鹿去表現這種狀態,但是小鹿似乎太纖細了,不夠厚重。選了幾種動物之後,我最終選擇了更貼近我的狀態的小象。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資料收集、畫手稿


我希望它不要表現得過於寫實,也不希望它過於擬人,但是真實的象它其實是不會有這種姿態的,所以我也進行了各種嘗試,學習了象的骨骼結構,畫了很多稿子,從無到有,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最終把它完成了。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做完以後其實我一點都不開心,特別嫌棄它,嫌棄到一眼都不想多看它了,我就把它扔在沙發上,每天路過它的時候都假裝餘光不能看到它。因為在當時那個狀態下,我只能看到它的缺點,看不到任何優點。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一週之後,正好我路過的時候餘光瞄到了它,我當時想,欸?那個角落的小可愛是什麼?那個小象是我做的嗎,怎麼那麼美?然後就把它從沙發上拿起來。跳脫出來以後,我才能稍微客觀一點地看這個作品,我之前的那些負面情緒也得到了抒解,當時就覺得很充實。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雕刻細節,因為這個原材料是比較軟的羊毛,所以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雕刻這種堆砌褶皺的感覺。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這個作品對我來說,意義挺不一樣的。因為在這之前,我做的都是一些大家喜歡的東西。但是在做小象的時候,我終於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不管別人喜不喜歡,我就想表現這種感覺。


這是今年剛結束的個展《白》。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今年年初,我家裡出現了一些變故,我的家人生病了,所以當時我的狀態特別特別不好。我自己本身是一個性格非常溫和的人,但是在遇到這個事情的時候,我希望自己可以變得更銳利一點,能夠更堅強地去面對這些困難。

在這個事情處理得差不多了以後,我變得更平和、更成熟了。所以我就用這三個作品來表現我當時的心理狀態,把這段經歷和感受記錄下來,也算是給自己的一個禮物吧。


這個小象表現了我當時那種特別迷茫、無助和低落的狀態。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象的怯懦,2019


這隻貓看上去可能有一點畸形,但是它很符合我第二個階段的那種狀態。它左邊的頭是我的一個常態,我自己本身有的,它分裂出來的部分就是我希望我能有的那個尖銳、銳利的部分。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貓的蛻變,2019


事情都解決了以後,這個鹿表現了一種更平和、更成熟的狀態。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 鹿的平和,2019


當時選“白”作為主題,一方面其實是想在做作品的時候去掉所有的修飾,讓自己有一個新的起點,另一方面,其實我也偷偷用了白化這個概念,來表現好多時候在無可選擇下,我們依然去釋放那種堅強和美的狀態。

我在這次展覽上也和大家產生了很多交流。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女生看完所有的作品以後把我拉到了一邊,跟我說,她在看這個象和貓的時候,感到特別特別地沉重,因為她就在這兩個狀態裡出不來,她很希望她自己也能像鹿這樣更優雅更美麗一些,但是她不知道怎麼辦,不過她還是很感謝我能做出這樣的作品。


有一個小朋友站在這個象的面前,拉著他爸爸的手,跟他爸爸說,我覺得這個小象一直在哭。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其實我自己不是一個特別善於表達的人,但是我可以通過作品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其中,然後用這種方式跟大家交流,對我來說,這可能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展上也有人問我,你覺得手作和藝術的邊界是什麼?回去以後我自己細想了一下,說到“藝術”,大家第一感覺可能覺得藝術貴貴的,不太好懂。比如這幅畢加索的畫,它的價格不用想,肯定是數不完的零。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畢加索作品


我自己挺喜歡這幅畫的,所以買了明信片掛在家裡。這張明信片只有十元,我覺得這無數個零和十元之間的距離,就是我的工作室和美術館的距離,也是現在的藝術和人們之間的距離。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我們現在其實已經有了非常完整的一套體系去定義藝術,它關乎於價格,關乎於規則。當代藝術的邊界其實已經很廣了,但是我們還是在不斷地去探索這個邊界。那手作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手作的意義就是回到這個邊界內,作者特別用心認真地、投入感情地去做作品,然後看的人也能真的產生共鳴並且願意稱它是藝術的時候,我覺得它就是藝術,就不需要被佐證了。


殷越:戳戳自己的世界 (來自一席)


好多人問,我想做一個手作人,那我怎麼才能養活我自己?其實在我看來,這可能是兩個問題。

人如果越長時間投入做一件事,就越能感受到自己。而現在人要做的事太多了,接受大量的信息,見不同的人,看別人生活的樣貌,最後別人生活紛雜的碎片組成了自己的全部,就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感覺了。做手作會被當作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因為人們感受到自己的缺失並難以逃離現狀,或許通過手作可以找回生活裡屬於自己的部分。


不拘泥於手作的形式,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表達手段,投入並表達自己,再被人理解,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所以這個問題不需要答案,因為問題不是如何用手作養活自己,而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要養活自己。


充實的生活始終會和創作的人在一起,我們其實隨時可以去選擇創作,只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然後用這種方式去拉近和藝術的距離,拉近和別人的距離,拉近和自己的距離。

謝謝大家,這就是我的演講。

(本文所屬權益歸屬一席,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