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敘永縣:一村一項目撬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深處四川省四大特困連片地區—烏蒙山片區腹地的敘永縣,創新“項目撬動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3年來,整合資金7551萬,實施集體經濟項目105個,實現90個貧困村項目扶持全覆蓋、村村有收益,貧困村累計經營性收入達2549.04萬,村均達28.32萬元。全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從15萬到4600萬的巨大飛躍。

整合資金,保障項目實施

轉變農村傳統集體經濟“零敲碎打”的發展思路,敘永縣切實採取三大舉措,補齊“資金匱乏”短板:一是用好對標補短契機。將集體經濟項目建設納入“村五有”對標補短盤子,由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統一規劃,每兩年調整一次方案編制,分年度實施、分批次推進,確保90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達標。二是加強涉農資金整合。由縣財政、農業農村局牽頭,強化涉農資金的打捆整合、統籌安排,制定出臺涉農資金管理辦法,對項目立項、審批、驗收、報賬都作了明確規定,3年來累計整合涉農資金達5000餘萬元。三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對上主動對接,加大項目資金爭取力度,把握“補短板”政策機遇,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2020年爭取省試點資金1120萬,預計實施項目14個。

創新機制,助推項目建設

如何高效推進項目建設、爭取早日創收發揮實效,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敘永縣積極探索和總結三年來集體經濟項目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摸索出一條新路子: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成立扶持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形成“組織部門主抓、行業部門主責、鄉鎮村主推”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項目立項會商機制,從項目申請、選址到方案制定和審批需提交集體經濟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共同會商,因地制宜、逐村分析,量身定製項目;三是理順工作機制,每季度規範化、制度化召開集體經濟聯席會不少於1次,通報、整改存在問題,確保鄉鎮交賬、部門指導、問題會商機制持續發揮實效。四是創新項目監管方式,利用“敘永脫貧APP”智慧平臺,採用“數據庫 APP”的形式,加強對村集體經濟項目建設的督促和監管。同時,採取滯後項目督辦通知點發鄉鎮書記、建設進度和實況圖片每週報送、部長(分管副部長)每月巡視等方式,強勢推進項目建設。

多措並舉,發揮項目效益

建好項目只是第一步,如何管好、用活項目,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也是一門大學問。一方面“引入企業管”,增強項目造血能力。引進市場化公司、各類專合社,運用企業、專合社的技術標準,確保集體經濟項目科學化、規範化、高效化運行。105個集體經濟項目中已建成投產78個,年產生集體經濟收入達430餘萬元,項目個均收益5.5萬元。另一方面“注重利益鏈接”,帶動農戶持續增收。突出項目集體性質優勢,加大與貧困戶的利益鏈接和輻射效應,帶動農村種養殖業的發展,健全同等條件下貧困戶優先用工機制,同步規劃項目與集體、貧困戶、群眾的“1 N”利益連接機制,實現集體收益共享的多贏局面。投產項目直接解決185戶330名貧困人口就業,間接帶動十萬群眾間接增收;赤水鎮斜口村新建的赤水河消費扶貧產品交易中心,以“消費扶貧”為契機,帶動6個鄉鎮新增規模種植4000餘畝,帶動銷售水果和農副產品100餘萬斤,銷售額達到300餘萬元,戶均增收3000餘元。(四川瀘州敘永縣委組織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