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漲價之際,中國800億市場應運而生!比爾蓋茨、李嘉誠均投資


豬肉漲價之際,中國800億市場應運而生!比爾蓋茨、李嘉誠均投資

去年以來,由於國內豬肉供給存在很大的缺口,豬肉價格出現了明顯上漲。為了平衡國內豬肉需求,我國大量進口海外的豬肉。根據官方的數據,去年前三季度,我國進口豬肉的數量達到132.6萬噸,同比增長43.6%。中國巨大的豬肉食用需求,不僅給豬肉生產國帶來了豐厚的出口利潤,也讓"人造肉"企業看到了新的商機。

1、望向中國市場,人造肉如何悄然誕生?

據媒體報道,當地時間本週二,在2020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美國"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發佈了首款人造豬肉餡產品——Impossible Pork,旨在通過它開拓國際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而在此之前,Impossible Foods對外展示和銷售的產品主要侷限在人造牛肉和人造雞肉。

由於該產品的形態為碎肉產品,Impossible Foods建議將其用在製作包子、餃子、餛飩等食品上。在展會上,該公司提供了由人造豬肉製作而成的炸豬排、叉燒包、糖醋肉丸和擔擔麵等。

幾乎同一時間,1月6日,國內也有上市公司宣佈進軍人造肉行業。據報道,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包頭東寶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已建立了人造肉產品研究開發室,專門從事由動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為基礎原料的"人造肉"產品研發和生產。不難看到,中國市場正在成為國內外企業發力人造肉產品的方向,不過在傳統的飲食習慣下,中國大多數民眾都習慣了食用真肉,"人造肉"產品在中國會有市場嗎?

豬肉漲價之際,中國800億市場應運而生!比爾蓋茨、李嘉誠均投資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先從人造肉出現的背景談起。目前,人造肉產品在歐美髮達國家受到廣泛歡迎,該行業也因為消費需求量大而發展迅速,但歐美民眾食用的人造肉主要是植物蛋白肉。

據瞭解,嚴格意義的人造肉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植物蛋白肉,它的原料由穀物、豆類等植物源蛋白質構成,通過工業生產,使其達到近似肉類的外觀和口感,市面上所說的人造肉也多指這類;另一類是培育肉,形成主要靠從動物機體提取並分離肌肉乾細胞,最後再培育成成熟的肌肉組織。

受特定的社會背景影響,近年來,歐美民眾興起了吃人造肉的風潮。許多歐美的民眾認為吃素可以減少飼養和屠宰肉用動物,對保護動物有益,因而對吃素的生活方式十分推崇,並催生了素食主義文化。而興起不久的植物蛋白肉既迎合了歐美解決了吃素的需求,也一定滿足了人們對肉類口感的追求,因而受到了歡迎。

另外,發展畜牧活動會對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和壓力,而人造肉產品的出現幫助社會解決了保護環境的問題,這也是很多歐美消費者看重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在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畜牧業佔14.5%,人造肉對環保具有重要意義,食用人造肉的文化在歐美國家也隨之風靡。

2、中國吃下全球一半豬肉,"人造肉"受明星投資人加持

對於人造肉市場的前景,業內機構保持看好的態度。根據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數據,2019年,全球植物蛋白肉的市場價值約為121億美元,預計以每年約15%的複合增長率上升,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目前,美國和歐洲是最大的人造肉消費市場,而且市場還處於快速增長期。

值得一提的是,人造肉還受到了明星投資人的青睞,包括比爾·蓋茨、李嘉誠、著名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等業界大亨都參與了相關項目的投資,比如去年5月,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給Impossible Foods給予了新一輪資金支持。

在全球,美國企業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研發和生產的人造肉產品由於技術成熟備受市場認可。其中,Impossible Foods推出的人造肉漢堡已在美國7000多家餐廳出售;而Beyond Meat 已經與麥當勞、肯德基等許多快餐巨頭合作,準備向市場大規模推廣各樣的人造肉加工產品。

滿臉痘痘不用慌,花5分鐘學祛痘方法,祛痘後臉蛋變得白白淨淨廣告

璨至文化

查看詳情

對於以Impossible Foods為代表的國外人造肉企業而言,人造肉產業已經在歐美地區站穩腳跟,並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有必要將視線轉向對豬肉需求量大的中國市場身上。數據顯示,豬肉是全球需求量最大的肉類,2018年,全球豬肉消費量為1.12億噸。其中,中國的豬肉消費量佔全球的近一半,是任何人造肉企業都不可能放棄的市場。

在國際消費電子展上,Impossible Foods的CEO介紹稱,公司希望藉助新研發的人造豬肉產品開發中國市場,正討論與潛在的中國夥伴進行合作。值得一提的是,據此前的報道,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牛肉產品已在中國的澳門、上海等城市的餐廳上線推廣。

3、"人造肉"國標將出臺,國內每月4家企業誕生

客觀上,雖然中國有食用豬肉、牛肉等肉類的巨大需求,但是長期以來,中國民眾習慣吃真肉,會不會難以接受人造肉產品呢?

從社會發展的經驗來看,健康消費將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食品領域,"人造肉"憑藉高蛋白、低脂肪、環保等健康優勢,對民眾將產生潛在吸引力,相關行業具備發展契機。歐睿國際的最新研究就顯示,預計到2023年,中國的人造肉市場規模將達到119億美元(約合827億元人民幣)。

而且,為了促進該行業的發展,我國已經在推進人造肉的生產和上市標準制定。今年1月3日,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透露,我國"人造植物肉"國標制定已從2019年啟動,2020年將正式立項。另據報道稱,由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制定的關於"植物蛋白肉"的團體標準預計在2020年上半年出臺。不難想象,在政策的引導下,人造肉產業將逐步進入發展的正軌。

當前,國內上市企業宣佈成立人造肉產品研發室,提前佈局這一市場,就不難理解了。事實上,除了上市企業,已有大批企業更早開始準備。據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的觀察,自去年5月"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美國上市後,國內平均每月都會成立三四家類似研究人造肉的公司,主要分佈在北上廣深和東南沿海地區。

4、面臨多種發展難題,人造肉會是偽需求嗎?

雖然人造肉在中國的前景被看好,但要想取代動物肉、走上餐桌,還需要破解許多現實難題。首先,口感和外觀恐怕最受關注。據報道,在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有國外記者試吃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豬肉餛飩後表示,口感綿密、Q彈、爽滑,完全無法與真肉區分。

此前多個媒體都報道過,由於技術領先,Impossible Foods生產的人造牛肉和人造雞肉產品,由於在口感和外觀上像真肉而受到許多歐美消費者的追捧,也比國內大多數的人造"素肉"要更加"真實"。但是,目前人造肉的形態主要侷限在肉排、香腸和肉丸等產品,遠不能滿足國人對多樣化和複雜的肉類烹飪需要。

其次,從營養上來看,人造肉雖然擁有一定營養成分,但和真正的肉給人體帶來的營養有差距,比如人體所需要的多種氨基酸需要從動物肉類食物中獲取,無法自己合成。如果人造肉作為主食,長期而言,可能對人體來說並不很理想。

更現實的問題是,人造肉的價格較為昂貴,走向大眾市場並不容易。由於技術限制,已取得研究突破的歐美地區尚不能按需大規模生產人造肉,這導致產品價格過高,對國內消費者很難產生吸引力。以人造牛肉為例,美國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的定價為每磅12~16美元(約合每斤人民幣84~112元人民幣),遠超出真牛肉的價格。

豬肉漲價之際,中國800億市場應運而生!比爾蓋茨、李嘉誠均投資


由於人造肉在口感和價格與真肉的差別,也有一些商家不惜通過混合真肉等手段來騙取消費者。據報道,去年8月,有35款素肉產品受到了抽查,其中12款產品,被檢出動物基因或動物來源成分,當中4款的包裝標示或聲稱與測試結果不符。

這也敲醒了警鐘,對於新生的人造肉行業,需要警惕其中混雜危害公共食品安全的企業。一旦該行業出現食品衛生安全事故,那麼對整個行業都將帶來信任打擊,因而及時制定和落實嚴格的行業標準顯得尤為迫切。

迴歸到國內來說,人造肉仍是一個素食概念,沒有上升到技術層面,國內現有企業大多還停留在對豆製品進行加工的階段,無法模擬真正肉製品的顏色、形態及味道,因此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以解決上面提到的問題。

但與此同時,由於近來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人造肉行業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創業者跑步進場。借鑑歐美市場的成功經驗,隨著越來越多的行內人士參與,國內的人造肉行業突破技術瓶頸值得期待,未來人造肉行業在中國也將具有豐富的想象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