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好好做豎屏廣告就晚了

「再不好好做豎屏廣告就晚了。」


這是看完這屆“V-UP”抖音豎屏廣告創意大賽40多支優秀作品後,我心裡的最大想法。


兩年來,我們見證了以抖音為首的“短視頻軍團”迅猛崛起,最常被用來填補大眾碎片時間的內容,從資訊、圖文、長視頻(電影、電視劇等),逐漸變成了現在的短視頻。與此同時,短視頻營銷也站上了新風口,製作和投放豎屏廣告成為品牌營銷標配。


這些事實,從甲方到乙方全都心知肚明,但落實到執行層面,效果千差萬別。有的品牌只是輕巧重複幾個動作,配上洗腦音樂就“爆”了觀看量,有的品牌 “打卡式”每日推送,將橫屏的投放素材裁製為豎屏發佈,引來的關注只有寥寥。


為什麼我說「再不好好做豎屏廣告就晚了」?因為看到了“V-UP”大賽非常優秀的大獎作品,因為陡然意識到,那些以前認為“還過得去”“一般般的”豎屏廣告已經遜色它們太多太多。要知道“V-UP”大賽要求參評作品必須是已出街作品,而非恣意張揚、無拘無束的“飛機稿”。


如果說前兩年,品牌們還如新大陸的探索者般摸索豎屏廣告的門道,產出的內容風格迥異,連“火”都“火”得一頭霧水,那麼剛落幕的這屆“V-UP”大賽,從賽程、賽制到大獎作品,都指向了一個充滿更多可能的出口。


被盯上的V-UP大賽


連續兩年圍觀V-UP大賽,這屆尤其不同,最明顯的變化體現在它被品牌盯上了——榮耀手機和攜程旅行各開了一個“分賽道”,前者要求參賽者從榮耀產品五個攝像概念中選擇至少一個,結合生活場景拍成有故事、有情感、有技術的創意視頻;後者圍繞“春運返鄉”主題展開,結合攜程超級會員權益,突出回家體驗或返鄉囧途。


簡單理解,V-UP主賽道是在年度已出街的豎屏廣告裡評優,而榮耀和攜程開闢的兩支分賽道更像獎勵豐厚的“限時命題作文”。這裡面暗含一個轉變:以往的V-UP大賽,抖音搭臺,品牌唱戲,現在品牌們想躋身進大賽本體,和主辦方玩在一起。


為什麼品牌開始入局V-UP大賽?其實也容易理解。首先,抖音平臺本身的增長驚人,根據官方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20年1月,抖音的日活已經超過了4億,龐大的數字意味著龐大的用戶和流量。第二,兩年過去,V-UP已不僅是一場豎屏廣告的賽事,更發展成了一個IP,不斷吸引著人們的注意,不僅是業內的品牌、服務商、機構,還包括很多對豎屏創意和營銷感興趣的“圈外人”。


其實, “圈外人”的說法也未必準確,因為在抖音,圈內外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前面我說這兩支品牌分賽道是“限時命題作文”,結合抖音創作的便利性,即便是最普通的用戶也可以參與其中,展現他們對品牌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品牌與用戶的距離大幅貼近,能完全地接收到來自用戶最真切的反饋和感受,品牌的主張和理念也藉此觸達海量的平臺用戶,在為品牌積攢創意智囊團的同時,也滿足“快營銷”時代的品牌訴求。


可衡量的豎屏廣告


變化不止於此。


2018年,抖音發起首屆V-UP大賽並給予優秀作品資金和曝光支持,從那時起,他們對推動豎屏廣告的決心就展露無遺。也是在那一年,他們推出了豎屏廣告的方法論產品,幾乎可以說是對品牌“手把手教學”,引領著上路。


到了今年V-UP大賽,作品的評判者由以往的評審團變成了由抖音「CEI創意指數」和大賽評審團兩個維度共同得出的。「CEI創意指數」從實操性切入,綜合瀏覽、點贊、跳轉等多項指標計算得出,不僅為創意提供了落地的路徑,更指導、幫助優質內容脫穎而出。這套體系的推出,意味著終於有了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專門評判和支撐豎屏廣告的表現力、傳播力和轉化能力, 換言之,它讓豎屏廣告變得“可衡量”。


短視頻初興起時發起V-UP大賽為豎屏廣告提供集中展現的舞臺;大量“抖音爆款”產品和品牌出現時,官方出品的方法論產品《豎屏廣告創意指導手冊》應運而生;歷經兩年發展,抖音短視頻營銷成為品牌剛需時,引入「CEI創意指數」科學評價。不得不說,在引領品牌入局短視頻營銷、推動豎屏廣告發展這件事上,抖音的思路和節奏都相當清晰。所以你明白我為什麼要說「再不好好做豎屏廣告就晚了」,因為伴隨這一整套體系的建立和不斷完善,鬆散的品牌豎屏廣告“蠻荒試錯期”將不會延續太久。


這條移動互聯網時代品牌營銷的必由之路,繞開徒添遺憾,不如入局一搏。

再不好好做豎屏廣告就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