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

有人說:“如果你手裡總有一把雨傘,還擔心下雨幹嗎呢?”在人生中,如果用“晴天”代表順境,那麼“雨天”就代表逆境。“晴天”人人嚮往,但“雨天”卻總不可避免。雨天裡,手裡有傘的人可以繼續前行;逆境中,心中有“傘”的人敢於迎難而上。這把心中的“傘”就是堅強、不怕困難的品質。

一般來講,4~5歲的孩子還不能有意識地用自己的意志來支配和調節行動,往往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比如,冬天到了,一些孩子開始怕冷,不願意上幼兒園了;一些孩子彈琴,一個地方彈不好,就不願意繼續練習了……

這些都是害怕困難的表現,需要家長正確引導。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不怕困難的品質呢?

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自身遇到的困難,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所以,家長最好不要太過包辦代替,儘量讓孩子嘗試去獨立完成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儘可能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克服困難

孩子做到這一點時,大力表揚。對於自己嘗試出來的辦法,孩子的印象會更加深刻,有利於經驗的積累以及能力的增長。另外,注意鼓勵孩子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一種不行換另一種,認真動腦筋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另外,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適合在遊戲中學習、成長。所以,培養孩子不怕困難的品質,還可以藉助遊戲。比如,郊遊爬小山時,開展比賽,看誰能堅持走到山頂;玩積木時,比賽完成較有難度的造型⋯⋯

二、讓孩子養成做事有目的的習慣

目的是我們做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做事的最終追求。如果在做事時,連為什麼要做都不知道,那就只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是哪兒”了。因此,在孩子做某件事時,請問問孩子,他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鼓勵他去努力實現目標。在他要放棄的時候,可以提醒他:“你不是要⋯⋯

嗎?”

三、讓孩子學會忍耐和吃苦

要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在喝水、吃東西、玩玩具這些事情上,都可以適度讓孩子學會忍耐,而不是有求“即”應。如果凡事都有求“即”應,那麼孩子就很難養成等待、忍耐的習慣,吃不了苦,今後遇到困難時就可能很難堅持。

四、不要將孩子置於“無解”的困境中

孩子有時會自己走入“困境”,這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長不要有意給孩子“無解”的困境,這樣非但不能磨鍊孩子的意志,反而會挫傷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另外,如果孩子遇到的困難較大,一時難以解決,家長應鼓勵並及時給予幫助。不過,不要代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給孩子提供一些可選擇的方案。比如,可以對孩子說:“你試試⋯⋯

這個辦法看看?”依然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嘗試解決問題。

總之,多鼓勵孩子遇到困難都儘量想辦法自己去解決,其實有僅是克服了眼前的困難,更重要的是積累經驗,“吃一塹長一智”,以後遇到類似問題,知道如何去面對。

父母要有意識地留一些問題讓孩子去自己面對,看他們如何去解決,然後給予建議和分析,而不是自己全部代勞。

孩子遇到的困難可大可小,有些靠孩子自己解決還是有困難的,父母就可以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但是千萬不能顛倒了角色,只能充當配角,給孩子適當的指導。

孩子遇到困難迷茫的時候,我們父母要鼓勵孩子不要氣餒,迎難而上,這樣才能充分培養孩子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