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託孤的諸葛亮沒有謀反,而東吳,曹魏拖孤大臣最後謀反了?

微笑轉身不見你


三國時期是禮崩樂壞的歲月,像諸葛亮這種德髙厚重的人是不多見的。諸葛亮自比管仲,只想做一個輔佐之臣。可惜劉備死的太早,阿斗無能,最終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朵朵佬爺


筆者認為諸葛亮能夠一直忠心耿耿,除了一些客觀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諸葛亮本身就是一個忠義的人。有的人說蜀漢內部的勢力複雜,諸葛亮沒有取代劉禪的實力,這種說法顯然不符合蜀漢的國情。劉備去世的時候,蜀漢的老臣大多都已經去世,沒有一個人能夠阻擋諸葛亮專權。

劉備安排諸葛亮和李嚴共同輔政,但是李嚴絲毫沒有發揮託孤大臣的作用,諸葛亮只是將他當成一個後勤管理者使用。李嚴曾經想到設計扳倒諸葛亮,結果諸葛亮沒費多少力氣,就把李嚴拿下了。

至於蜀漢的益州本土貴族,從蜀漢建立一直到蜀漢滅亡,益州本土貴族一直都被死死地壓著。假如諸葛亮許諾給益州本土貴族較高的地位,他們肯定會舉雙手歡迎諸葛亮謀反。實際上李嚴也曾經寫信支持諸葛亮稱王,結果諸葛亮言辭拒絕了李嚴,一直到死都沒有稱王的舉動。

我們來看一下魏國和吳國的託孤大臣,魏文帝去世的時候有四個託孤大臣,魏明帝去世的時候有兩個託孤大臣。司馬懿既是魏文帝的託孤大臣,也是魏明帝的託孤大臣。不過由於司馬懿不是曹氏宗親,他在託孤大臣裡面的權力一直都沒有排到第一。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曹魏的兵權大部分都在曹爽手裡,而且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又費了很大的功夫,才最終平定了忠於曹操家族的勢力。司馬懿謀反的條件非常差,但是他仍然堅持要謀反。因此筆者認為謀反的關鍵因素是一個人道德的問題,權力的大小隻是客觀因素而已。

再來看一下吳國的託孤大臣,吳國的軍事制度比較特殊,將領都有自己獨特的軍隊,因此權臣在吳國造反的難度非常大。然而吳國的幾個託孤大臣,要麼因為專權被殺死,要麼因為造反被殺死。從孫權去世一直到孫皓繼位,吳國的朝政一直都不穩定,謀反者都以悲劇收場。

在三國的託孤大臣裡面,沒有一個人擁有諸葛亮一樣的好條件。而且諸葛亮不僅控制了蜀漢的軍權和政權,還得到了蜀漢百姓的擁戴。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百姓都自發的祭奠諸葛亮,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做官後,蜀漢每一次發佈好的政令,百姓們都認為是諸葛瞻提的建議,這都是諸葛亮積累下來的好名聲。

可以說諸葛亮具備一切謀反的條件,劉備在臨死的時候,也允許諸葛亮“取而代之”。而諸葛亮能夠對劉禪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的輔佐劉禪,這也是他最難得可貴的地方。當然諸葛亮的忠義也為他換來了千年的美名,歷代帝王和文人都讚揚諸葛亮的節操,反觀那些謀反做亂的人,大多都成為了人們批評諷刺的對象。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乾隆帝: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

史海泛舟擺渡人


反不反,在於人,而人反不反,既在於勢,又在於志。

諸葛亮不謀反,不在於蜀漢的政治比曹魏和東吳好,不在於曹魏和東吳皇家對權力管控不嚴格,主要在於諸葛亮為人高尚,不謀求為人主,只求為一國丞相。

客觀上講,如果諸葛亮想取而代之,絕對可以。無論是從能力上,還是從影響上,還是從掌握的資源上,諸葛亮都可以讓劉禪靠邊。

如果諸葛亮真採取這種行為,他會推動蜀國局勢,安排蜀國人事,來完成他取而代之的行為。他絕對有這種能力、時間。

但是,諸葛亮沒有。

一方面,諸葛亮本人沒有這方面的野心,一方面,劉備採取厚恩的方式,讓諸葛亮無法作出以仇報恩的行為。

這是一種道德上的綁架,是一種正面的綁架。

如果你遵守道德,則不會反。如果你不遵守道德,則道德上形成汙點,成為有汙點的君王。而不汙點的君王,極不受民眾愛戴,其統治的王朝也不會長久。

這同樣也是曹操、司馬懿不願意自立為皇的原因。

再看曹魏,託孤大臣到了司馬炎才反。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掌握政權,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有為皇的志向,之所以最終沒反,是因為大勢未到。

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深受曹魏之恩,如果反了,也會形成汙點。

司馬昭最後不願意承擔殺害曹主之名,就是不想有道德上的虧欠。

司馬炎最後取而代之,是因為他已經掌握90%以上政權和人心。

從本質意義上,司馬炎已算不上託孤之臣。

而東吳的,局勢是吳主昏庸,與權臣勢如水火,互相想滅掉對方。

這個時候,誰都想下手,吳主想殺權臣,權臣為自保,則只有謀反一路。

反過來,如果諸葛亮遇到吳國的情形,他一樣會謀反。

而諸葛亮的後代,如果像司馬昭、司馬炎那樣傑出,同樣有野心,他們同樣也會取而代之。

或許,前一年還不想反,後一年就一定要反了呢。

後世,許多謀反的例子,均是這樣。


蕭十三郎說三國


劉備白帝城託孤,還有一個李嚴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除了諸葛亮之外,還有一個李嚴,之所以這麼安排,除了對諸葛亮不信任外,還起到了一種相互制衡的目的。但是一個李嚴怎麼可能斗的過諸葛亮,最終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蜀漢後主劉禪也徹底成為了一個擺設。此後,手中軍政大權盡握。所以何必謀反?

而諸葛亮背後勢力就是荊楚集團,劉備入蜀楚士多貴,這些人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和掌權者,他們和諸葛亮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能夠無條件支持諸葛亮,一起打壓反對諸葛亮的本地集團。除掉李嚴後,他也穩坐泰山,不存在集團鬥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何必謀反?

諸葛亮也是有野心的,但是隨著五次北伐中原次次失利,恢復中原已經無望,即使有政治野心也消失殆盡,終因積勞成疾,身體也支撐不了他心裡的願望,只能做一個管仲樂毅一樣的千古名臣。所以何必謀反?

反觀東吳,曹魏託孤謀反

東吳方面,孫權在臨終之際,太子孫亮僅有十歲。所以孫權就安排了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以及宗室孫峻五人輔政。孫權剛死,孫弘就因為內鬥而死。又一年在諸葛恪討伐曹魏失敗後,孫峻聯合皇帝孫亮剷除了諸葛恪。託孤重臣只剩三。此時宗室孫峻成了東吳的真皇帝,把持朝政,誅殺了很多孫權的子女,以保自己家族的利益。孫峻因病去世後,其堂弟孫綝接替,廢除皇帝孫亮,把剩餘的兩位託孤大臣一併除去,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後來雖被孫休斬殺,但東吳已經元氣大傷。

論其原因:太子年幼無法服眾,五人實權者不是真心輔佐吳國太子,私心日甚,再者派系林立,鬥爭殘酷,不顧大局。

曹魏方面,司馬懿篡位是最成功的了。司馬懿是四朝舊臣,可以說司馬懿在曹家的勢力可以說是發展最堅實的。本身即使如此的司馬懿的謀逆之舉想要成功也是很難的。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本身如果曹爽召集兵馬進京,可以很順利的解決掉司馬懿。但曹爽卻懦弱的退讓了,他選擇向司馬懿妥協。結果被司馬懿誅殺全族。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

論其原因:曹爽一直視司馬懿為眼中釘,肉中刺,想除掉司馬懿,所以司馬懿為自保,是其一,同時一直支持司馬懿的勢力,也一直被曹氏家族打壓,他們也想上位,改變現狀,和司馬懿的利益是相同的,是其二,隨著權利的膨脹,家族的不斷壯大,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是其三。所以不反抗遲早是死,反抗還有一絲生機。也不排除司馬懿是蓄謀已久。不管如何司馬懿是成功的。

本人認為

蜀國諸葛亮如果能打通中原,建立更大的功勳和軍中威望,謀反不可未知。

吳國太子孫亮或者其支持勢力,能在剷除諸葛恪後,收回大權,也未必吳國會如此,或者滅亡的更晚一點。

魏國曹爽大將軍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話,集合軍馬,剿滅司馬懿,魏國司馬家族及背後勢力都將瓦解,魏國大亂之時,三國的發展又更加撲朔迷離。

三國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歷史,無出其右。

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我心中都是英雄。


一別成久違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篡逆?

真的是因為思想高尚嗎?

也不盡然,諸葛亮所作所為就是權臣做派,與"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曹孟德並無本質區別。

劉禪常被稱為幼主,但即位時已經十七歲,年紀不算很小。如果說他年紀尚輕經驗不足,一時不能很好履行皇帝職責;那麼應該讓後主在丞相指導下參與政務,儘快熟悉政治工作流程通過"見習期"成為合格皇帝。

實際情況卻是"政由葛氏,祭則寡人",諸葛亮一手包辦代替執政,一直到死都牢牢掌握著蜀漢軍政大權。

諸葛亮未必沒想過取而代之,但他有現實顧慮:

一方面諸葛亮還是比較看重名聲的,他得劉備知遇之恩,又於劉禪有師友之誼,感情上過不了關;另一方面他後繼無人——他的養子諸葛喬(過繼的諸葛瑾次子)早逝,而親生子諸葛瞻年幼,(到建興十二年才八歲),肯定不能繼承父親事業,而諸葛家宗族凋零沒有人可以託付大事。就算他強行跨出那一步,最終還是會便宜別人,仍要禍及子孫,並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現實決定他不會踏出這一步。

東吳託孤大臣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他根本沒有謀反,只是因為伐魏失敗威望下降,被內部小人抓住機會暗算了。政變成功相繼輔政的孫峻孫綝兄弟也沒有謀反,只是行事跋扈一些。

謀反的只有司馬氏一家而已。

有興趣可以看我的頭條文章《「歷史亂彈」諸葛亮是忠良賢相還是專擅權臣》


真正鱷魚不哭


不敢說諸葛亮是聖母,但可以說諸葛亮絕對沒有謀反的資本。

諸葛亮所在的那個時代,個人能力再強,如果沒有世族門閥的支持,那這個人就什麼也不是。這就是時代的侷限性。

統治益州的劉備集團,本就不受益州本土人士的青睞,更何況一個諸葛亮。

漢靈帝時期,朝綱混亂、王室衰微,劉焉為了躲避亂世,領益州牧,協同家眷遣往益州,與劉焉同行的,還有“五斗米教主”張魯、朝廷侍中董扶、太倉令趙韙、別部司馬張修、吳懿、龐羲等人,後來張魯割據漢中,與劉焉反目。

與此同時中原大亂,南陽、三輔一帶有數萬戶流民進入益州,劉焉悉數收編,稱為“東州兵”。而這些東州兵,都掌握在與劉焉入蜀的這些將領近臣手中,構成了後來的東洲派。

劉焉、劉璋父子在入主益州後,仗著益州道路險阻,漢中隔斷了益州與中原的交通,再加上手中有東州兵這支絕對力量,劉焉劉璋父子二人不但沒有交好當地世族豪強,反而採取了一種打壓的態勢,進而鞏固自身勢力。

劉備入主益州後,益州局勢已經由原先的益州派和東洲派,變成了益州派、東洲派、荊州派和元老派,四股勢力錯綜複雜,紛繁交錯。為了封賞追隨自己的世族,接引自己進入一週的東洲派,原本益州派被東洲派打壓的局勢,變成益州派被另外三派共同打壓。益州本土人士、將領沒有升官受重用的機會,而這些人,都代表著益州一個一個的世族門閥。

從《三國演義》中就可以看出,劉備入主益州後,重要的官職,都是荊州派、東洲派的人任職,特別是在軍事上,主將都是荊州派和元老派,而東洲派和益州派的將領,不是偏將,就是副將,即便單獨領軍,也會有一員同級別的荊州派將領隨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達用兵上庸,與之隨同的是劉封,且劉封當時的虛職,要高孟達半格)

劉備入主益州後,做了一件好事。由於蜀地交通不便,劉備為了為了對付北方的曹魏,在漢中地區建立了北伐的軍事基地。為打通軍輸要道,在四川與漢中之間開通了四條主要道路,這就是著名的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蜀漢還在漢中設置了重要軍事關隘白水關。從白水關到國都成都400裡間設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館舍,以保障郵驛的正常運行。

郵驛的建立,不但讓軍事信息傳遞更為快捷,也便捷了民間書信的往來。蜀漢與魏國、東吳之間皆有通信,而與魏國之間的書信往來更為多。益州本土名仕與魏國名仕、大臣互相傾慕,多成好友。例如名仕許靖在蜀漢任太傅後,和他過去在北方的好友魏國大臣華歆、王朗等都不斷有書信往來,魏國陳群與蜀國劉巴之間也經常互通書信。

益州原本就是朝廷的土地,天子的臣民。當初中原大亂,劉焉切斷了益州與外界的道路,強行切斷了益州與外界的聯繫,在加上劉焉、劉備兩代勢力對益州的刻意打壓,使得益州本人人士格外懷念曾經在天子統治下的生活。(此時天子在曹魏處,曹魏就代表著正統)

由民間通信這件事情,可以側面看出,益州本土世家對劉備的好感度並不高,甚至是一種抵制的態度,所以他們才會不停的與中原交好,身在益州心在中原。

夷陵之戰後,蜀國政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幾位蜀國重臣相繼去世,元老派、荊州派勢力死傷殆盡,已經沒有了曾經的風光。為了給諸葛亮鋪路,劉備在託孤的時候,拉上了東洲派的領軍人物李嚴。根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這其實就是劉備看出諸葛亮勢孤,勢必會遭到益州本土勢力的反彈,才會同時託孤李嚴為副。李嚴是東洲派領軍人物,託孤李嚴,即是向諸葛亮表明“我給你拉了幫手”,又是向東洲派表明“你們盡心協助諸葛亮,諸葛亮就不會虧待於你們”。大家都是聰明人,劉備的這一系列動作,大家都心裡明白是怎麼回事。連託孤的時候,劉備都要為諸葛亮拉上幫手,諸葛亮又怎麼會有謀反的實力?

作為荊州派領軍人物,蜀國相父諸葛亮,在得到東洲派支持後,為什麼依然沒有謀反的實力

嚴格意義上來說,諸葛亮並不是荊襄人士。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郡人,其父親在泰山做官。8歲後,諸葛亮父母皆過世,於是,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隨同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並隱居於此。可以說,諸葛亮在荊州是沒有任何根基的。但諸葛亮這個大才子實在是太有才了,其才華讓他很快融入了荊襄的名仕圈,雖然一直隱居,但其結交的好友都是荊襄當地的大名士,司馬徽、崔州平、徐庶、石韜等。也就是說,雖然諸葛亮不是荊州本地的世族,但他的名氣依然讓荊州門閥不敢小覷。劉表就曾多次邀請諸葛亮出仕,但都被拒絕了。

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關羽對其的態度甚是蔑視。在《三國演義》裡,有多個場景描寫關羽看不上諸葛亮,認為諸葛亮徒有虛表,甚至在赤壁之戰的時候,關羽竟然直言頂撞諸葛亮。之所以會有這種態度,一是因為當初諸葛亮讓劉備三顧茅廬,關羽心中不爽。另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身後並沒有世族支持。想糜竺、糜芳這樣的人追隨劉備,都沒有受到過關羽的冷眼,就是因為他們身後代表的是世族,是門閥!

東洲派作為劉備的託孤勢力,雖然表面上與諸葛亮同心同德,但其實他們自己心裡也有自己的算盤。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同年6月,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趁蜀國在夷陵新敗、劉備病逝以及黃元叛亂的混亂時機,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叛亂。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一起反對蜀漢政權。

雖然在225年被諸葛亮南征,平定了叛亂,但這次叛亂,也讓大家都看清了局勢:

1.益州派一直不服於劉備的統治,以至於劉備剛死,就開始了叛亂。暗地裡還有多少不臣之心的人,未得可知。

2.此次叛亂,足足耗時兩年,從223年六月到225年秋,歷時兩年的時間,才被諸葛亮平定。此次叛亂,叛軍有兩萬之眾,勢頭之強,勢力之猛,都是大家始料不及的。

3.益州本土暗中與東吳有勾結,以遠超民間的情誼往來。

諸葛亮看到了這一點,東洲派也看到了這一點。大家心裡都有自己的算盤。諸葛亮要考慮的是怎麼徹底評定南中,解決後顧之憂,東洲派則要考慮的,是到底要站在哪一邊,畢竟大家所圖的,不過是利益罷了。

雖然諸葛亮在戰後對南中的一系列“和彝”政策,不但徹底讓蠻夷臣服,更快速彌補了此戰給蜀國造成的內耗。但這一戰在大家心中造成的影響,卻並沒有快速消除。

公元226年,諸葛亮準備發兵北伐,打算調李嚴鎮守漢中,李嚴推脫不去,並以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為要求,諸葛亮沒有答應。就可以看出,此時東洲派已經沒有全心輔佐諸葛亮的態度了,雙方貌合神離。

公元230,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三路進逼漢中,為加強漢中防務,遂要求李嚴率二萬人趕赴漢中阻擊敵軍。李嚴不滿被調離江州,在私下傳言說司馬懿等已經設置了官署職位來誘降他,諸葛亮知其意,於是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表其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李嚴這才願意北上漢中。從這件事情上,更能明確看出,東洲派並沒有全心輔佐劉禪,協助諸葛亮的意思,所求的無非是利益罷了。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嚴負責運送輜重。然而,這麼重要的工作,李嚴依然耍手段,不盡心。他派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傳話給諸葛亮,讓諸葛亮撤軍,諸葛亮得到信後答應退兵。李嚴聽說軍隊已撤退,於是又故作驚訝,說:“軍糧充裕,怎麼又退軍呢!”用意在於解脫自己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顯出諸葛亮延誤戰機的錯誤。他又上奏後主,說“軍隊偽裝撤退,其實是用來引誘敵人好與其決戰”。諸葛亮便將李嚴的前後書疏原本手跡遞上去,李嚴的錯誤和矛盾一下子暴露無遺。李嚴辭窮理屈,只得叩頭認罪,李嚴被廢為庶民。

可見,諸葛亮這個人確實值得佩服,不管演義中有沒有神話諸葛亮,但在劉備託孤後,一個沒有任何世族背景的人,運用自己高超的政治手腕,周旋於派系之間,盡心盡力輔佐劉禪,稍有不慎,就可能讓自己萬劫不復,身敗名裂。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可能也就明白了,為什麼諸葛亮不會反叛。能夠維穩蜀漢政局,忠於劉備的託付都已經如此艱難了,又怎麼會有反叛的實力呢?再加上諸葛亮本就沒有反叛之心。想當初劉備三姑茅廬,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常與其同塌而眠,虛心請教,託孤時,命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並告訴諸葛亮,如果認為劉禪不值得輔佐,可以自取之。這樣的知遇之恩,諸葛亮怎麼可能做出辜負劉備的事情。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李嚴為東洲派領軍人物,為什麼諸葛亮有底氣上奏彈劾他?

此時荊州派、元老派的年輕一輩已經起來了,在加上諸葛亮並沒有像先主那樣打壓益州派,許多益州將領也得到了晉升的空間,益州本土的世族與諸葛亮關係緩和。再加上李嚴延誤軍機,在運送糧草這種大事上耍手段,無論到哪裡,都是於人不齒,罪大惡極的事情,沒有用軍法處死李嚴,已經是格外開恩了。


始終先生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這個拖字打錯了。

首先我們來看題主說的對不對。

  • 曹魏的託孤大臣是司馬懿,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後輔政大臣一職一直在司馬師和司馬昭之間傳遞,最後在司馬炎一代成功篡魏稱帝,建立西晉。可以說曹魏的託孤大臣確實謀反了。
  • 東吳的輔政大臣由孫權指定,最初是諸葛恪,隨後是孫峻,孫綝。這三人可以說是專權,雖然孫綝廢立皇帝,但是在實際上這些輔政大臣並沒有謀朝篡位的想法。

所以真正謀反篡位的只有司馬懿一家子。所以題主的問題並不精確,準確來說三國時期是存在輔政大臣的權利過大的問題。

新皇帝年幼,面對複雜的政治軍事環境,需要有豐富政治經驗的大臣輔佐,但是這很容易造成輔政大臣專權。

三國時期的皇帝登基很年幼:

  • 蜀漢的劉禪登基才17歲。
  • 東吳孫亮10歲登基。
  • 曹魏曹芳8歲登基。

這些皇帝年歲很輕,根本無法應對複雜的政治環境。這使得作為他們父親的先帝不得不為他們做考慮,選擇一些年長的臣子讓他輔佐幼主到幼主登基。

以蜀漢為例子,我們可以看劉禪登基時面對的國內國外局勢。在公元222年,劉備在夷陵被陸遜大敗,蜀漢的老兵宿將在這場戰爭中損失慘重。這一年十二月,漢嘉郡太守黃元得知消息後據郡叛亂,發動軍隊進攻成都。益州南面的南中各郡已經發生了叛亂,高定,雍闓,朱褒割據一方,雍闓甚至已經派人和東吳聯繫,孫權派當年在荊州俘虜的劉璋駐紮在秭歸,並且封劉璋為益州牧,劉璋去世後,又讓劉璋的兒子劉闡擔任益州牧,在荊州和益州的交界處與南中的蜀漢叛軍相聯繫。可以說蜀漢政權正處於危機之中。在公元223年,劉備駕崩。蜀漢政權的危機不是一個年僅17歲的劉禪能夠處理的,所以劉備才會讓諸葛亮、李嚴作為輔政大臣輔佐劉禪,讓這兩位大臣去處理蜀漢的內外交困。

在曹魏這個例子也存在,曹丕駕崩時曹叡已經有23歲,可以是能夠獨立的處理政事,但是曹丕還是不放心,給曹叡安置了司馬懿,陳群,曹真等人輔政。曹叡如此年紀都被人擔心,更何況是年紀更小的新皇帝。所以輔政大臣的設置在三國時期變成了常態。輔政大臣的挑選都是君主有目的性的選拔,但是他們在君主駕崩之後,由於年歲較長,行政經驗豐富,有著君主的遺詔,因此往往可以形成專權的態勢。

而三國時代的輔政大臣的人選一般都是帝國的高級行政官僚。深受君主信任的人。蜀漢的諸葛亮是劉備的心腹,一直是劉備留守後方的人物,相當於漢初蕭何的地位,而且諸葛亮的性格也忠貞,所以劉備把輔政大臣的位置留給了諸葛亮。而曹魏的輔政大臣司馬懿,陳群都是曹丕的忠實部下,而且在當時都是高級官員,孫權留下的輔政大臣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都是當時的主要官員,比如諸葛恪是大將軍,孫弘是中書令。

但是這些輔政大臣在幼主不能夠理政的時候會代行皇權,他們的權威來自於皇權而非自身,一旦出現年長的君主比如曹叡,孫休這些人的時候,通常輔政的大臣都會被拋棄掉,或者殺死。

輔政大臣從專權到篡權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三國中只有司馬懿做到了謀朝篡位,這個過程歷經三代,是一步步預謀的,而大部分輔政大臣都沒有謀朝篡位的想法。

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輔政大臣在行使皇權的時候變為權臣,但是總體而言他們都是代行皇權,比如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等人雖然掌管大權,但是在實際上他們都是輔佐朝政而已。孫權留下的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等人他們都只是為了自己的權利而相互鬥爭,在相互屠殺之後的勝利者是孫峻,但是孫峻也只是謀求富貴,並不想篡位。

曹魏的司馬懿家族是十分奇特的,因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司馬懿已經是垂暮之年,而且富貴足矣,他冒傾家覆族之險,突然發動政變,只能說明司馬懿預謀已久。暗中籌劃多年,在政變成功後司馬懿藉著自己的輔政大臣身份以及多年的威望,開始囚禁曹魏的王公,殺死自己的仇敵和不服者,逐漸控制了曹魏政權,並且把自己的權利順利的轉移到下一代,是當之無愧的野心家。


人者仁義也


事實上劉備託孤後,曹丕託孤後和孫權託孤後,三國的託孤大臣都因為權利爭奪而引起了內部爭鬥。相對來說司馬懿走的更快一步。而諸葛亮和東吳的託孤大臣走的相對較慢一些。所以司馬懿篡魏改朝換代了。而諸葛亮和東吳的託孤大臣則沒有改朝換代。他們只是成為了權臣,基本上來說,權臣發展的下一步就是造反了。所以說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

白帝城託孤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但實際上劉備白帝城託孤的主角有二,其一是諸葛亮,其二就是蜀中幹才李嚴。而且劉備把軍事大權託付給了李嚴,而不是諸葛亮。李嚴本身和諸葛亮就不是一個派系的。所以在劉備死後,李嚴和諸葛亮不可避免的開始了爭權奪利。但相對諸葛亮來說,李嚴的政治手段就太弱雞了。而且手段也過於低劣。這就導致李嚴沒鬥過諸葛亮,最終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郡。

而諸葛亮成為了託孤的唯一重臣,手中軍政大權盡握,蜀漢後主劉禪也徹底成為了一個擺設,史料記載,蜀漢事,無論鉅細,諸葛亮皆親自處理。劉禪之負責宗廟祭祀,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多麼的專權。諸葛亮之所以沒反,並不是諸葛亮多麼的忠心。而是因為當時的蜀漢政權實際上已經危如累卵了。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其目的就是想要打開蜀漢門戶的圈禁。如果諸葛亮真的北伐成功戰勝了曹魏,那麼諸葛亮絕對會造反,這不是諸葛亮願不願意的事情,而是到時候會有人逼著諸葛亮造反。在劉備死後就有不少人勸諸葛亮稱王,黃袍加身什麼意思,明白吧!而且北伐未成一切都是空談。諸葛亮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所以在北伐未成之前他沒有必要去行叛逆之舉。

東吳方面,孫權在臨終之際,太子孫亮僅有十歲。所以孫權就安排了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以及宗室孫峻五人輔政。本來孫權這個輔政群體安排的很好,有文臣,有武將,還有宗室。五人相互制約互相扶持,本來可以很好的輔佐孫亮。但實際上孫弘和諸葛恪不和,所以在孫權死後,孫弘先下手為強想要除掉諸葛恪,但孫弘的不軌舉動被孫峻告發,諸葛恪隨即馬上下手鏟除了孫弘。於是,孫權剛死,五大輔政大臣之一的孫弘就因為內鬥而死。可見東吳權力爭鬥之激烈。

孫弘被殺後,諸葛恪徹底成為了東吳實力最強的臣子。諸葛恪的驕橫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這其中也包括皇帝孫亮。所以在諸葛恪討伐曹魏失敗後,孫峻聯合皇帝孫亮剷除了諸葛恪,這個時候孫權才剛死一年。而東吳的第二位託孤大臣諸葛恪也命喪黃泉了。此時宗室孫峻又成為了東吳最具有權利的臣子,孫峻掌握大權後,立刻誅殺了廢太子孫和,孫權的女兒孫魯育,孫登之子孫英等人。當時孫權子女多死於孫峻這為宗親之手。

後來孫峻在征討魏國的過程中因病去世,孫峻的堂弟孫綝接替了孫峻的權位成為了東吳的最大的權臣。之後孫綝不僅傀儡了皇帝孫亮,而且在不久之後還廢除了孫亮,改立琅琊王孫休為帝。此時孫權時期所立下的五位輔政大臣只剩下了呂據和滕胤。之後滕胤和呂據密謀要剷除孫綝,結果事情敗露滕胤被殺,呂據自殺身亡。雖然後來孫綝被皇帝孫休斬殺。但此時的東吳已經是元氣大傷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內部權力的爭奪。

曹魏方面,司馬懿篡位可以說是耗時最長,但也最成功的案例了。司馬懿是四朝舊臣,而且還是兩代帝王的託孤大臣。可以說司馬懿在曹操的勢力可以說是發展最堅實的。本身即使如此的司馬懿的謀逆之舉想要成功也是很難的。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曹芳時期,本來大將軍曹爽看不慣司馬懿,已經把司馬懿徹底架空了。但曹爽在看到司馬懿主動退避三舍的時候,曹爽也開始鬆懈了。司馬懿則趁機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本身如果曹爽召集兵馬進京,可以很順利的解決掉司馬懿。但曹爽卻懦弱的退讓了,他選擇向司馬懿妥協。結果被司馬懿誅殺全族。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司馬懿死後其後嗣繼承他的權位終於篡取了曹魏的江山。從司馬家族篡位的事蹟來看,司馬家族歷經三代才算是造反成功。而諸葛亮和孫綝的根據就顯得太過於單薄了。所以他們只能是權臣,而司馬家族卻可以取而代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跟諸葛亮交了心,劉禪能輔佐你就輔佐,不能輔佐就取而代之,留他一條命就行。諸葛亮說,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劉備兒子認諸葛亮為父。但魏明帝曹叡託孤司馬懿,讓兒子抱住司馬懿脖子作親近狀,抓住司馬懿的手也交心,我病了,要走了,把後事託付給你,你與曹爽一起輔佐我的兒子。司馬懿頓首流涕說,您難道忘了當年您父親怎麼把您託付給我的嗎。我對您兒子就如對您一樣忠誠可靠。


但是兩位託孤重臣的表現卻是不同的。諸葛亮成為千古名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中興漢室流盡最後一滴汗。司馬懿卻成為亂臣賊子,把少帝曹芳廢了,另立曹髦為帝。最後孫子司馬炎篡奪了曹魏江山,建立了西晉王朝。因此說諸葛亮是好人,司馬懿是壞人,其實並不然,兩人不同,原因有三。


一、兩人境遇不同

魏國,吳國繼任的都是繼承前人的國土,可以說是守成的君主。曹丕在魏王曹操死後不久就選擇稱帝,而孫權則是繼承了父兄的事業拒守東吳,在曹丕稱帝之後為了維持政治上的同等地位,於是也稱帝了。相較於前面兩個稱帝的皇帝而言,劉備雖是皇親,但是還是從底層一步一步的先借荊州,後取益州,最後在曹丕稱帝之後稱帝,是唯一一個開國皇帝,所以說相對於魏吳兩位皇帝的託孤,劉備對於朝堂的把控能力會更好。



二、兩人背後支持勢力不同

兩人背後支持勢力不同。司馬懿背後勢力是漢末以來一直被曹操、曹丕、曹睿打壓的豪門名族,這些人急於上位,司馬懿就是他們的利益代言人,司馬懿不上位他們更著急,所以著急改變現狀。而諸葛亮背後勢力就是劉備,劉備入蜀楚士多貴,這些人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和掌權者,他們和諸葛亮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能夠無條件支持諸葛亮,一起打壓反對諸葛亮不利的人。因此司馬懿是反對現狀者,諸葛亮是維持現狀者。




三、個人野心不同

要說司馬懿是個毫無政治野心的人,是不可能的,有幾人不想擁有權利。司馬懿隨著政治權力的膨脹,他有了奪取曹魏政權的野心,只是時機不成熟,擁護曹魏政權的勢力還很強大。經過司馬師司馬昭等人的努力,司馬家族的政治影響,已經到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程度,篡班奪權只是時間問題了。諸葛亮隨著六出祁山次次失利,恢復中原已經無望,即使有政治野心也消失殆盡,只願做一個名垂千史的名臣。所以他們的結局不同。


昊濤說史


劉備伐吳兵敗,白帝城身亡後,託孤諸葛亮,魏國乘機起五路大軍進攻蜀國,又被諸葛亮用計迅速瓦解,奠定了諸葛丞相專權的基礎,從此蜀國實權盡歸諸葛亮,大小事務都由丞相定奪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廢掉劉禪自立為王,是多方面原因,諸葛亮也沒有反叛之心。

首先蜀國在三國中實力最弱,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防禦外敵,絕不能出現內亂,唯有力保劉禪,蜀國才能上下一心,原來跟隨劉備那些將士才能安定下來聽從號令。

其次從隆中對到出師表,諸葛亮都表達了對劉家的忠心不二,古人崇尚忠義名節,誰都不願死後留下反賊身份,更何況劉備一直以軍師之職重用諸葛亮,劉禪又以父親的禮節厚待諸葛亮,稱其為相父而從不設防。

以諸葛亮之謹慎,即便有稱王稱帝的心,也得平定天下統一三國之後才有這種可能性,否則,無異於惹火燒身,成為蜀國內外攻擊對象。

傭兵自立需要長期積澱實力,時機成熟之後才能自立為王。司馬懿通過軍功樹立威信,然後在朝中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收買其他大臣,但是他至死並沒有謀反,過渡到第三代司馬炎才廢魏立晉,曹操也是到死都沒有公開謀反,而是過渡到第二代曹丕廢漢立魏,所以說司馬懿和曹操雖然創造了條件,但是他們沒有看到後代稱帝,所以並沒有丟失臣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