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新型冠狀病毒病人治癒率為何感覺很高,用了什麼方法?

墨然微語


新加坡,人口經不起折騰資金來源旅遊,前幾天頭條報道,新加坡,政客密會,號召人民不帶口罩,這些措施,舊世界翻版,有知識人,早就領教過了,新加坡初期發病,不十分嚴重,僥倖心理碰運氣,


清浙相吊


新加坡目前確診人數為89例,治癒人數49人,無死亡人數,治癒率達到55%以上,這樣的治癒率在世界範圍內算很高了。

那新加坡用了什麼方法,讓冠狀病毒的治癒率如此高呢?

一是得益於新加坡的氣候

新加坡屬於熱帶地區,常年溫度較高。基本在25度以上,35度以內。這樣的溫度環境是不利用病毒生存的。而且研究表明,此次冠狀病毒不耐高溫,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下存活性較差。病毒的活性較差,有助於提高病人的治癒率。

二是醫療體系完善,感染者能夠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在世界上算數一數二的。在病人入院看病時,一般不需要等候,通常發病時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而此次冠狀病毒確診後發病較急,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救治,那治癒率就會降低。所以新加坡的治癒率高和自身較完善的醫療體系有很大的關係。

三是預防措施做的及時、到位。

新加坡早前1月3日起,就開始針對冠狀病毒做防控工作。對所有湖北入境的旅客進行嚴格的測體溫,而且對於入境後的人員進行隔離14天舉措。並對國內的所有診所乃至每家每戶都發放口罩。這樣的防控措施,加上本身的氣候條件,所以新加坡感染病例並不多。在病例較少的情況下,就可以集中對感染者進行治療,那相應的治癒率就高一些。

總結起來,新加坡此次冠狀病毒治癒率高,主要還是當地氣溫較高的原因。當然在對病毒的防控以及對感染者的治療上,新加坡都做的非常及時到位,這也是冠狀病例治癒率高的另一個原因。

我是村官阿麗,歡迎大家關注!


村官阿麗


這個,可以換一個角度觀察,就是新加坡的疫情,為什麼沒有預測的那麼兇?這個問題很重要。

其實,新加坡,這次對疫情的反應,是比較二的。它口口聲聲說:就是與流感相似的一個情況,而且,死亡率低於流感。在新加坡,這種判斷不是來自街頭巷尾的白丁,也不是來自於風度翩翩的醫者,它來自於政客,對的,來自於肩負重任的“重要他人”。此論調一出,讓國際衛生組織相當困惑,也讓輿情相當憂慮,甚至有預測:下一個疫情淪陷就是新加坡!

同樣的二,還有泰國、印尼、印度…和柬埔寨,後者還熱情接納了流浪十多天的“威斯特丹”號,給予了熱情似火的擁抱。

是這些國家國民素質更高嗎?是醫務水準更高嗎?…不是。

這幾天,原來對新加坡的擔憂,反而在韓國、日本…出現了:偏暖的南亞舒緩,偏冷的東亞告急。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預言變成了廢話?這幾天,網絡上有則中醫貼子這樣說:“…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長於大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蜇。千百年來,發生在中國的歷次瘟疫都是按這個規律始終的,到3月5曰(農曆二月十二日)驚蟄,解除封閉!”?

是的,新加坡,可能是季節與溫度,影響了疫情發展?這個,需要醫務界、輿情大V與政商人士深刻研究與思考,併為以下問題給出答案:

近幾天和以後的疫情發展,拐點大致在什麼時候出現?拐點的出現,溫度、醫務救治、社會反應各佔什麼權重?如果真如國際衛生組織專家預言(“新冠可能成為一個長期的公共衛生問題”),那麼今年秋冬,應該做出怎樣的預案?

春暖花開後,開工、開學後的風險評估?

…這些問題的回答,非常重要,也許“季節與溫度”,會成為舒解社會緊張情緒的良藥。


zry張非


西醫:天啦!這是一種全新的病毒!

中醫:這是一種溫病,疫毒。幾千年來一直時有發生。沒什麼大驚小怪。

西醫:我們需要新冠病毒進行基因測序。研究病毒的結構特點。

中醫:老祖宗說了,這種溫邪啊,主要通過口鼻入侵人體,首先影響肺部,常引起發熱乾咳乏力等感冒症狀。

西醫:我們成功研發了核酸測試確診技術。可以在2天內確診是否陽性。

中醫:這個啊,通過望聞問切,一般十幾分鍾可以基本辯證它是瘟疫。

西醫:新冠病毒很麻煩,常規西藥沒有效果,需要儘快研發新的藥物。

中醫:這個不難,喝湯藥就可以了。藥材啊,地裡大把。

西醫:好消息!我們已發現某某藥物對病毒有效。

中醫:我在喂中藥。燒退了

西醫:天啦,美國竟然有種特效藥!馬上引進過來臨床試驗。

中醫:我在喂中藥。不咳了。

西醫:又研究發現幾種藥實驗室對病毒有高效!

中醫:我在喂中藥,不喘了,重症已轉為輕症了。

西醫:通過研究發現,痊癒患者血漿確實有效,鼓勵獻血。

中醫:我這裡已經很多出院了,再增加些患者過來。

西醫:天啦,我們竟然發現磷酸氯喹對病毒有很好療效,這次科技部都證實了。

中醫:不好意思,我初步統計一下,目前中醫治療有效率超過90%,幾乎沒有輕症轉重症,重症死亡率也很低。

西醫:我們正在聯合科技攻關,一定能找到對付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的。

中醫:你們繼續玩吧,我這裡患者基本痊癒了。我回家了。

西醫:喂,病毒都還沒完全研究清楚,你就撤了?

中醫:我是來治病的,不是來搞研究的


太素老道


2月24日新加坡確診數89例,暫無一例死之,康復人數49例,康復率達到55%,。

新加坡雖然面積不大,但作為一個亞洲“小國,89例之數己列入海外第四,說明疫情不輕鬆。

令人驚歎新加坡醫療技術如此發達,細分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就是新加坡的防疫由專業人士負責,超越政治與意識形態,確實做到了超高效反應。例如在確定有輸入性病例的當天,海關機場就架起了溫控器,立馬啟動了防疫措施。

其二、就是新加坡的社會氛圍相當理智,高官與醫護人士,對消息公開透明,僅提示風險但沒有釆取過激政策,社會活動一切正常,沒有哄搶行為包括口罩,這樣反而避免了過度聚集,官方人士做到了良好的典範。

其三、就是新加坡醫療科學發達,患者對醫院有信心,在沒有使用非常規疫苗或特效藥(包括草藥偏方)的情況下,只加強生命維持,這樣讓病人的病情更快地穩定好轉,直至自愈。

希望其他國家也能學習新加坡理智的科為方法,願天下所有病人早日康復!



雲在青天麻子說茶


是這樣的,截止今天(2月24日),新加坡累計確診病例89人,治癒人數達到49人,治癒率達到55%,沒有死亡病例。

應該說,新加坡作為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國,確診病例達到89人,排在海外國家確診病例人數的第四,說明了新加坡的疫情還是比較嚴重的。

不過,令人驚歎和欣慰的是,新加坡在這次疫情中的治癒率明顯高於日本、韓國以及美國等發達國家。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潤友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就是新加坡的確診病例都屬於輸入性病例,病情症狀明顯比較輕。因此,在治療上也是比較容易見效的。

其二、就是新加坡的中醫治療水平比較高,在這次新冠肺炎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尤其是中醫治療輕微和一般患者,療效更加顯著。

其三、就是新加坡屬於熱帶地區,儘管現在是冬天,但氣溫都是在25度~30度之間,這樣的氣溫有利於幫助確診患者殺滅病毒,進而使病情更快地穩定好轉,直至治癒。因為我們知道,新冠病毒不怕冷只怕熱,在熱的環境下,新冠病毒將明顯地在自然條件下縮短生存時間。




潤友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成為了對各國的物資儲備、醫療體系以及國民動員機制的一次大考。中國在這場大考中實行了全世界最嚴格的管控模式,這也是應對疫情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然而由於國情體制不同就註定其他國家難以效法我國目前封城封路這種嚴格的管控模式,況且即使效法也難以取得同樣的效果,甚至還可能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各國可以根據自身國情在一定程度上借鑑我國的經驗實行一定的封鎖隔離措施,但很難完全照抄中國的“作業”。既然不能完全照抄,那麼就只有選擇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抗疫道路了。還真有一個國家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抗疫道路,然而這個國家在疫情初期其實並不被看好——這個國家就是新加坡。新加坡在疫情初期可是一個重災區:1月下旬到2月上旬新加坡的確診病例數一直在除中國之外的數據裡領跑,即使在日、韓兩國的疫情蔓延爆發後新加坡的確診病例數也僅次於中、日、韓三國。然而新加坡的人口規模遠遠小於日、韓兩國,實際上按人口比例換算而言:當時新加坡的疫情形勢甚至可以說比日、韓更嚴重。新加坡儘管只有560萬人口,然而新加坡只是一個彈丸之國,新加坡的人口密度高居全球第二。這樣一個彈丸之國在疫情初期出現如此之多的確診病例其實風險著實不小:搞不好就會開始本地傳播,然後迅速蔓延開來。

2月初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針對疫情的講話中提到:“如果病毒廣泛傳播,那麼試圖追蹤每個接觸者將是徒勞的。如果我們依然將每一個疑似病例都送進醫院隔離,醫院就會人滿為患。如果新冠病毒死亡率像流感一樣保持低水平,我們應當改變做法——鼓勵那些只有輕微症狀的人去看醫生”。防疫期間新加坡除了禁止有中國內地、韓國大邱市及清道郡旅遊史的人入境,並沒對城市或區域進行封閉管制。政府明確表示不建議健康的民眾佩戴口罩,也沒建議民眾留在家裡不出行,新加坡這種防疫模式一度被稱為“佛系”防疫。那時誰都沒想到新加坡的“佛系”防疫竟會在短短一個月內就見到效果:截至2020年3月5日新加坡累計確診112名新冠肺炎患者,在確診病例數據上位居中國、韓國、意大利、伊朗、日本、德國、法國、西班牙、美國九國之後。目前為止新加坡是早期幾個疫情大國中罕見的沒出現死亡病例的國家,與此同時新加坡現有78名患者已治癒出院,也就是說新加坡現在實際上仍在住院的確診患者只有34人。新加坡的治癒率接近於70%,可以說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很高的比率。

2月25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冠狀病毒疫情通報會上分析了世界各國的疫情防控工作。世衛組織總幹事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瑞安在重點表揚了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後說道:新加坡與中國一樣在應對疫情方面採取了正確的措施。目前在中國所採取的措施與戰術做法是正確的,新加坡等其他地方的也是。世衛組織希望看到考慮周詳的以循證為基礎的公共衛生措施,希望所有國家都能在未來幾周內採取這種以循證的基礎的公共衛生措施“。2月初李顯龍剛一發表講話就被外界媒體戲稱為”佛系“抗疫,甚至有的媒體直接斷言”新加坡完了“。新加坡只是一個彈丸小國,可以說這樣的彈丸小國在傳染病面前是脆弱的。然而大有大的優勢,小有小的好處:大國的優勢在於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小國的優勢在於船小好調頭。關鍵就看國家決策層如何運作自身優勢:新加坡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缺乏可迴旋的戰略縱深,這意味著疫情一旦蔓延開來可能在短時間內造成全國淪陷。然而新加坡也有自身的獨特優勢:作為彈丸之國的新加坡能以相對更高效的執行力把防控措施落實到每個社區,因為新加坡需要防控的面積和人口本來就遠遠低於其他國家嘛。況且新加坡經濟發達、醫療資源相對豐富......這些都為新加坡防疫工作獲得成效提供了有利條件。

新加坡在疫情期間不封城的政策一度被外界媒體稱為是”佛系“抗疫,其實這是新加坡的客觀國情造成的:封城儘管是應對疫情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封城的代價是相當巨大的。我國由於具備超強的動員能力,所以可以統一協調全國各地的物資供應。新加坡儘管是一個國家,然而就其國土人口規模而言只相當於一個城市,這意味著封城後人們的生活物資供應將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說其他國家無法照抄中國的“作業”是由於一系列客觀原因造成的,那麼新加坡實際上根本就不具備抄中國“作業”的先天條件,唯一的辦法就是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抗疫道路。如果說新加坡不封城是客觀國情決定的,那麼新加坡在疫情期間不鼓勵國民戴口罩也是外界稱其為”佛系“抗疫的一大重要原因,然而這其實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說法。新加坡衛生部長顏金勇關於新冠肺炎的原話是:“相比全民戴口罩更建議大家多洗手,避免用手摸臉。因為健康人戴口罩往往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安全感:當我們不斷用手調整口罩時不可避免會接觸到臉,而這恰恰是病毒傳播的一種方式”。

由此可見新加坡並非不鼓勵人們戴口罩,而是更強調戴口罩並不會保證絕對的安全,與此同時也要注意養成勤洗手的衛生習慣。同時居家狀態的人其實處於低風險環境是可以不戴口罩的,完全可以把相對有限口罩資源節省下來用於身處高風險環境中的一線醫護人員,否則一旦疫情大規模爆發將難以滿足人們等口罩等醫療物資的需求。所謂新加坡不鼓勵國民戴口罩這種說法是斷章取義的,實際上新加坡是在一開始就意識到不能讓國民以為一戴上口罩就安全了,事實上戴口罩是涉及很多細節問題的。韓國人現在拼了命在搶購口罩,然而一窩蜂排隊哄搶恰恰又造成了人流聚集,這反而是對疫情防控工作不利的。新加坡為什麼能在疫情初期就能考慮到這些細節問題呢?說到底還是因為新加坡足夠小。大國防疫模式和小國防疫模式註定是有區別的:大國由於各地差異性較大,所以很多問題難以在第一時間以一刀切的形式去解決,很多細節問題需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暴露發現並予以糾正;相比之下小國的很多問題是在一開始就浮於表面的。大國的優勢在於可以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小國的優勢在於能在第一時間把工作量化落實到諸多細節層面。

事實上被稱為“佛系”抗疫的新加坡在信息透明和行動果斷方面自始至終走在世界前列:2019年12月武漢發現疫情後上報,12月31日中國疾控中心派出專家組赴武漢。從2020年1月3日起武漢飛往新加坡的旅客抵達樟宜機場時需接受體溫檢測。1月23日新加坡出現第一例輸入性新冠肺炎患者。當天新加坡政府就在機場設立了體溫檢測等措施,需要接受體溫檢測的對象由武漢赴新加坡的旅客擴大為所有赴新加坡的旅客,凡是發現有體溫異常的遊客立即隔離。4天后新加坡開始限制湖北省簽發中國護照有課入境,同一天新加坡宣佈實施強制休假計劃:強制要求僱主對從中國來的員工實施14天強制休假,由政府給予企業補貼。2月1日新加坡將限制入境擴大到了所有14天內到過中國內地的旅客;2月8日起新加坡暫緩國內所有大型活動。這些措施比大多數國家都實施得更早,從而得以在源頭上大大減少了輸入性病例。從2月18日起新加坡開始實施居家隔離令:在新加坡工作或讀書的外國人如果在在過去14天內曾訪問中國大陸將強制在家隔離14天。在本次新冠疫情之前新加坡就制定了針對傳染病疫情的專家打分卡——DORSCON等級:用綠、黃、橙、紅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不同的疫情程度,綜合反映了疫情在新加坡本地和海外的嚴重程度、病毒傳播力度以及對本地經濟生活的影響,同時註明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具體影響並給出行動指南建議。

儘管在疫情初期新加坡一度被視為重災區,然而由於做到了早發現、早治療,所以新加坡的疫情問題其實在一開始就充分暴露出來了,相比之下潛在的感染者其實是相對較少的。現在一個月過去後效果就出來了:新加坡由於問題暴露較早,所以能集中對早期感染者進行治療,而在後期新加坡的新增病例增長速度就開始呈下降趨勢。當新加坡的疫情形勢開始趨於平穩之際伊朗、意大利、德國、法國、美國等國的形勢卻正趨於嚴峻,這實際上意味著病毒可能早已潛伏在這些國家,只是在問題暴露之前沒引起這些國家的重視。由於新冠病毒潛伏期較長,所以不排除病毒在前段時間已在這些國家全面擴散的潛在風險,只是近段時間人們開始逐漸陸續發病才使問題暴露出來。使問題及早暴露並予以解決是疫情防控的要點,那麼問題暴露較早的新加坡是如何解決問題的呢?要解決疫情問題當然需要充足的醫療資源作為後盾。世界衛生組織曾對190多個國家的醫療水平、接受醫療的服務難度、醫療費負擔公平性以及國民預期壽命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排名,結果新加坡排名世界第三。相對充足的醫療資源使病人入院看病時一般不需要等候。由於此次冠狀病毒確診後發病較急,所以醫療資源的充足與否就直接影響到治癒率的高低。

新加坡的醫療體系是從低到高逐步上升的:不同級別的醫生或者醫療機構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初級保健就是通過家庭全科醫生和私人診所提供的。根據新加坡衛生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大約有1700個GP診所,可以滿足80%的基本醫療需求(包括門診、母嬰、接種、體檢和製藥等)。疫情發生後新加坡在每個居民區設立了社區醫院,從而使難以前往大型綜合性醫院就診的老年人能得到及時的醫療服務。我們現在回頭來理解李顯龍所說的”如果我們依然將每一個疑似病例都送進醫院隔離,醫院就會人滿為患“這句話其實並不是在鼓勵人們不就醫,而是在強調必須保證醫療資源的平穩運行。新加坡的醫療資源在平時儘管相對充足,然而這畢竟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當人們面對疫情一窩蜂擠到醫院時新加坡的醫療資源仍是不堪重負的:不僅無法及時為所有人提供有效的治療,反而會因為可能因為這種一窩蜂的人流聚集加劇疫情形勢。有鑑於此的新加坡確立了嚴格的分診制:新加坡人在出現發燒和咳嗽等症狀後首先會去找家庭醫生進行分流,如果是普通感冒之類的疾病就直接開藥,如果懷疑是新冠肺炎的就轉診到綜合醫院。這種分診制既提高了就診的效率,也擴大了病人獲取醫療資源的概率,還減輕了大型綜合醫院的負擔,減輕了人們一窩蜂往綜合醫院擠可能造成的交叉感染風險。

1月下旬第一批“輸入型”感染病例出現後新加坡就組建一支140人的政府聯絡追蹤小組。這個小組的任務就是確定並隔離“密切接觸者”。新加坡對“密切接觸”的定義是:距離感染者2米內且共處30分鐘以上的任何人。屬於新加坡內政部系統的警察隊伍也加入抗疫行動。這些警員具有良好的偵查能力,著力於追蹤確診病患的密切接觸者和傳染源。每一個傳播鏈要細緻到街道、住宅小區,不允許任何一點模糊。一旦傳播關係確認後新加坡衛生部官網會及時更新每個病例的傳播鏈條“全分析”。這次疫情是對世界各國的一次大考:病毒不認你是不是發達國家,不管你是什麼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只要你不能做到舉國一致高度重視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就難以在較短時間內遏制疫情。曾有西方媒體聲稱:新加坡對傳播鏈條的描述有侵犯個人隱私之嫌,然而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卻告訴路透社:本國民眾普遍能接受政府這種侵犯隱私的要求。這顯然需要政府與民眾高度的協調一致,這與韓國在疫情嚴峻之際還爆發反政府的示威集會形成了鮮明對比。新加坡在政治體制上採用的是一種西式政體,然而與此同時新加坡又是一個格外強調傳統的東方價值觀的國家。在所有實行西式政體的國家中新加坡的政府效率實際上是最高的,所以在本次疫情中新加坡的反應速度在海外國家中也幾乎是最快的。

新加坡在採用西式政體的同時,在國民價值觀上卻格外強調”亞洲價值觀“。新加坡所謂的亞洲價值觀是一種強調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服務與服從的集群意識,相比之下西方國家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個人自由基礎之上的。我們無需諱言的一個客觀事實是: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時東西方之間的人自發形成了社群意識和個人意識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形態。社群主義必須兼顧構成社群集體的每個成員的利益,否則如果每個成員都不能從這一社群集體中獲益,那麼這個集體就是萎靡不振的;個人主義同樣不能侵犯到集群的利益,否則就是一盤散沙的烏合之眾。現在世界各國所面臨的是一場與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的戰爭,那麼既然是戰爭就要求高度的統一協調,這其實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犧牲一部分個人自由,否則我們就是一群註定要打敗仗的烏合之眾。如果要論國民動員效率無疑是中國堪居世界第一,而在所有采取西式政體的國家中新加坡從來都是以高效聞名。在此之前我們早已見識過新加坡在環保、反貪等工作上的高效率,而支撐這種高效率的是嚴格的法制。儘管新加坡採用的是西式政體,卻因保留著鞭刑等刑罰制度而被國際人權組織詬病,然而你敢想象在一個連隨地亂扔垃圾都要挨鞭子的國家會有人敢公然違背居家隔離令嗎?

新加坡的抗疫措施看似“佛系”,實則柔中帶剛:目前新加坡已有好幾例因未遵守強制休假令和居家隔離令被罰款乃至被取消工作簽證的案例,也有外國遊客因謊報旅行史而被起訴的案例。新加坡作為金融中心和交通樞紐和外界往來密切,加之高居世界第二位 的人口密度,這些都使新加坡在面對傳染病時其實是很脆弱的。然而大國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小國也有船小好調頭的好處,關鍵在於國家決策層要找準自身的優勢定位。新加坡恰恰充分利用了自身優勢用更短時間、更小成本來達到防疫效果:新加坡從一開始就將工作重點放在保障疫情診斷的通暢、臨床醫療資源的充沛以及用財政補貼的方式鼓勵病人儘快看病。新加坡並沒選擇大規模對居民進行隔離和居家建議,而是將精力用在對每一個確診病例按照流行病學的標準追逐其傳播鏈,要求細緻到街道和場所,防止聚集性傳染。這當然不是說隔離和居家是無用的,而是說明像新加坡這樣國土較小的地區在不妨礙健康居民生活工作的情況下最大程度控制傳染是完全可能的。我們不妨對比一下新加坡和韓國各自的防疫模式:新加坡國民的生活基本處於有序狀態;相比之下韓國對阻止社區傳播就明顯乏力。作為被世衛組織點名表揚的新加坡防疫模式和中國模式分別代表著大國抗疫模式和小國抗疫模式的成功案例。這兩種模式在具體措施上是截然不同的,然而卻具備一個共性:找準自身的優勢定位,然後在大方向明確的前提下舉國一致去推進落實防控工作。

新加坡向來以“技術官僚治國”著稱。這次疫情讓外界看到新加坡政府的確是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專業精神進行決策,而不是根據政治和意識形態。這是防疫思路尊重科學的根本原因,也可能是各國政府最需要汲取的一點。自從2003年SARS病毒疫情之後新加坡就建立了防疫員DORSCON機制:把疫情警報級別分為4檔。本次疫情從黃色警報到橙色警報給政府的防禦措施、跨部門協調、出入境控制和應急物資採購等方面的措施詳細指導,是所有措施的制度基礎。類似於中國“發熱門診”的公共衛生對應診所(PHPC)系統在新加坡有873個接收點,這相當於北京發熱門診的11倍,而新加坡的人口只有北京的26%左右,顯然作為小國的新加坡盡了最大的力量確保醫療資源的平穩運作。強大的執法體系保證了政府措施的執行:多年來新加坡正是靠嚴格執法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以清廉高效著稱的花園城市型國家,而在本次疫情中新加坡對違反法律規定的惡意隱瞞病史的行為也是絕不姑息的。疫情期間李顯龍和各部門官員輪番對公眾講話,事無鉅細的闢謠,不厭其煩地呼籲無需囤貨搶購。這些講話符合新冠肺炎的實情,既沒有煽動恐慌情緒,也不迴避最壞的情況,對防止哄搶物資的行為效果明顯,這種行政效率恐怕是很多國家都望塵莫及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新加坡並不是醫術有多好,而是病人的病輕微,還是早期,發病人數還少,第一時間就有病床位,初期的新冠肺炎,只要及時治療就會控制病情,病情控制後自身有癒合能力,加上新加坡溫度高,康復得快。

人如果發現身體不對勁,趕快去醫院治療,很快會康復。中國怎麼會有那麼多重症病人呢?原因是以前莫明出現新病,不懂病情的危險性,使疫情迅速蔓延,有些病人還以為是感冒,所以被拖延成重症,大部分病人同時發病,醫院床位也做不贏,輕病轉重一大片,後來出現全國大動員,眾志成城的一幕,全心身的投入搶救中,所以中國被耽誤的重症病人很多,既然重症病人多,但治癒的效果驚人,當然中醫的功勞得到承認,現在中醫有初期,中期,晚期的中藥,初期可服用後自動恢復,中期時間稍長一點,晚期當然長一點,所以現在很多初發的再也不會變重症,重症也會逐漸減少了,全國一片形勢大好!


元寶中醫


這病只要不是爆發,一般醫院有幾間隔離病房就可以救治。所以只要不是成千上萬的爆發,及時救治死亡率把高的,跟普通肺炎(普通肺炎對老年人也是比較致命的)比較就是傳染性非常強。武漢主要還是開始時沒有被重視,拖延了集中控制階段,感染的人太多了,醫院完全應付不了。


重慶SHW


新加坡的氣候不利於細菌的傳播,飛沫傳播在新加坡的環境下,傳播的概率和嚴重程度都會降低!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新加坡的醫療水平還是非常專業和標準,大大小小的醫院診所都是相應的標準和預案,超出診治範圍的,必須要轉到上一級醫院,同時第一個接診的診所還必須有後續跟蹤服務!專業和標準化的程序,以及相對寬裕的醫療條件,造就了新加坡的治癒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