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果拿捏不準膠片相機的參數設置可以套用單反、卡片機或者微單的參數嗎?

焉子樂


有的可以,有的不行


傻瓜種瓜


膠片時代的拍攝參數值,是依靠測光表或個人的經驗設置參數,也是依據膠捲中感光度的分型而成立。

數碼相機由於功能先進,除M檔外,選擇任何一個拍攝模式,都能得到相應的拍攝參數。

膠片相機參數設置,能否套用數碼相機參數?

完全沒有一點問題,在數碼相機功能中找到“自動”模式,即可得到可參照的數據。前面巳講到ISO在膠捲上巳有標註,這是膠片攝影的重要參數。對沒接觸過膠片攝影的愛好者,如今還有個別攝友誤認為是膠捲型號。

關於膠片相機參數的設置

可參考“陽光十六法則”作為依據,如果不能快速記住、或偶爾玩玩膠片攝影,也可查看柯達或富士膠捲包裝盒裡的印刷資料,從中也能查看參數設置。

文完簡述

膠片攝影是拍攝經驗的堆積過程,由於膠捲和沖印昂貴,當年很多攝友們收入不高,節約片基和自行沖印,亦或力達精益求精的效果,除了練就了非凡的攝技外,也是上一代攝影愛好者的美德。

如今數碼相機即拍即得影像資料,不如意的廢片也可即刪補拍,而膠片時代的相機,沒有這樣便捷功能,從節約片基和求精中,更多是靠自己的拍攝經驗去作業。

而這類經驗豐富的攝影玩家,通常作業時,很少使用測光表作為參數設置依據。而“陽光十六法則”也僅僅是針對初入膠片攝影,前輩總結出來的參考依據。

(筆者使用的膠片相機尼康F65 )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看法供參考,若不足歡迎攝友們補充豐富。


攝影微談


膠片拍攝多是先採用測光表先進行測光,根據測光表得出的數據設定曝光。假如手頭上沒有測光表完全可以利用數碼相機測光系統進行測光,按照測出的數據去設定膠片機的曝光,便能輕而易舉地能得到一張曝光正確的照片了。

但問題來了,一張照片不一定曝光正確就為好的照片。有沒有發現:即使同一場景拍攝同一個主體,兩個攝影師的曝光數據都不一樣,照片影調亦不一樣?因為他們對測出的曝光值只作為曝光參考,而實際拍攝時會根據個人的喜好,利用EV的加減調節拍攝主體及畫面的明暗程度,然後按照這個影調進行曝光,所以得出的二張照片所表達的效果亦不一樣。

初學膠片攝影,需要了解膠捲有哪些種類、類型,並且知道其特性。還要對風光大師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有所瞭解。拍攝時根據膠捲的特性和區域曝光法進行合理曝光,拍攝出所要的影調。

下面是幾種膠捲的特性

彩負膠捲的寬容度有1檔的曝光不足,3-4檔的曝光過度。

黑白膠捲的寬容度有2檔曝光不足,5檔的曝光過度。

反轉片大約有1.5檔的曝光不足,0.5檔的曝光過度。

根據上面給出的膠捲特性,知道了彩負、黑白膠捲的曝光應建立在陰影區的基礎上,從它們的特性中看出,陰影區的寬容度最小,先要正確地確定陰影區,以使其正好落在膠片的寬容度內。

反轉片處理高反差場景時,要注意控制好曝光過度的寬鬆度。如果照片要表現天空的細節,應該對強光區進行測光,在測得極強光區讀數的基礎上再加大0.5檔光圈。

其實膠捲的可玩性非常多,要改變彩負膠捲的色彩,可通過改變膠捲的 ISO。提高 ISO 膠捲的色調將變得濃重飽和,降低 ISO 可獲得淡淡柔和的色調。降低黑白膠捲的 ISO 可以獲得更加細膩的畫質。


36旅行


絕對不可以,因為不是恆溫狀態,膠片曝光必須考慮溫度溼度變化,這也是為什麼專業測光表很貴的原因之一。其次就是風格預判,不同顆粒的膠片想拿捏的恰到好處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過普通玩玩就隨意了,專業人士本來就少之又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