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先生創業吶


疫情過後,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嗎?

現在網購特別方便,不出門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不能外出,只能在網上購物,還有許多人都在網上買菜。現在在網上買,第二天就會到貨,不方便拿的,還可送到家。真的太方便了。

我以前從沒在網上買過菜,因為自己可以出門去挑選自己喜歡的菜,還能看到新不新鮮。順便可以出去透透氣,忙裡偷閒一下,何樂不為呢?但在疫情期間,我也在網上買過菜,有葷菜也有素菜,但我在某平臺上買的葷菜真的不新鮮,不知道冰凍了多久了。這樣的菜吃了能對身體好嗎?不過,素菜倒是很新鮮。但是,如果在上面買了素菜,還是要買葷菜的啊,還是隻能出門買。唉,我還不如全部在市場上買呢。

疫情結束後,我就再也不在網上買菜了,怕不新鮮,關鍵是能出門了,自己到市場上挑,看得見的新鮮,而且賣的人也多,隨便挑。菜可不比別的東西,是需要新鮮度的,別的東西是可以在網上買的。例如衣服,生活用品等。

反正,我個人認為疫情過後,線上買菜不會成為趨勢,不知道你們是否也這樣認為?





生活是啥味


這個問題我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筆者目前正從事於這一行。

大家眼中的線上買菜,我認為是一種整合,何謂整合,就是指將許多不同的商家以及他們賣的商品整合到一個平臺去售賣。先說下整合的優點在哪裡。

整合有助於減少顧客選擇困難

眾所周知,目前線上做生鮮的平臺五花八門,賣的產品也是各種各樣,這讓顧客在選擇哪種平臺購物以及買哪種商品時,會陷入選擇困難症。舉個最直接的例子,我們平時去淘寶買衣服時不也是看來看去,最終買了個之前看到的。如果將線上這些平臺整合並且統一管理,就類似於你是總批發商,其他平臺入駐你的平臺並且從你那裡進貨。對於平臺而言有助於各平臺整合化,降低平臺運輸貨物成本以及送貨效率;對於顧客而言,可以高效率買到自己需要的貨物。

整合有助於傳統農貿市場的經營變革

從這次疫情中大家看到線上交易的安全以及便捷。因為這次疫情傳統的商業,像餐飲、超市以及許多娛樂場所全部遭受重創,單單看農貿市場這一塊也是比往年冷清了許多。相反,線上銷售變得火爆,那些早早開發線上交易的店鋪在這次疫情中生意異常火爆,這一現象不得不讓許多從事這一行的人尋找除線上外的另一條銷路。

農貿市場整合下的新模式

目前許多線上從事農貿的平臺,它們的銷售模式其實對線下的一些菜農的衝擊是巨大的,不利於長遠去發展。我眼中的整合模式是指做總代理也就是倉庫——平臺(店鋪)這種模式。倉庫從菜農手裡收購菜品,然後直接批發到平臺(店鋪)手裡,直接兩級交易,減少中間商賺差價,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降低了菜價。讓倉庫、平臺、菜農以及廣大消費者全部獲益。

總結

這種模式目前已經存在,但是絕大多數存在於線下,同時還要經過多重中間商去賺取差價,可以說是不完善的整合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菜市場電商整合化終將會實現,千家萬戶都會享受便捷購物帶來的優惠。


大豬蹄子日記


疫情過後網上買菜不會成為大趨勢

平時買菜的都是些什麼人呢?絕大多數都是大叔大媽和家庭主婦。她們有時間也願意去菜場買。一是那裡菜品種多也新鮮 二就是可以講價.這就是菜場買菜最大的樂趣。三就是可以和熟人朋友們見個面聊聊天。 四可以鍛鍊身體

網上買菜特殊時期政府為防止人群交叉感染才號召的。疫情過後會恢復常態。





有時間逛逛


你好,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因為我曾經考慮過這個事情,也分享給您吧。

我認為這個事情,成為趨勢是必然的的事情。很多大的平臺都在做,也做的很有起色,很多小眾化的平臺也做的越來越好,不過也面臨了許多的問題。

首先大平臺面臨的問題就是及時配送問題,一些生冷的還可以,如果是菜就會滯後半天左右,會給客戶帶來不便。其次小平臺雖然能夠解決客戶的某些痛點,但是在運作方式上面臨著數據滯後,統計麻煩的問題。不過這些問題在將來都能夠有所改善,也必然擋不住網上買菜成為趨勢的腳步

請看我的視頻分析,感謝給個讚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7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cb1c310c6c145168c064056dcefbbe5\

常青藤TF


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線上買菜模式在疫情發生之前基本上已經被宣告死亡了的,現在不過是靠疫情這一突發事件暫時續命了而已。一旦生活秩序恢復正常,龐大的購買量也將如潮水退去,這點肯定會發生。

為什麼?因為適合線上買菜的線下生活場景遠沒有形成啊…

對於年輕人而言,做了兩個月的飯相信很多人早就煩的不行,相對於廚藝精進還不如點外賣或下館子省事。而對於做飯主力的中老年人而言,最好使的永遠是家門口那熟悉的菜市場,線上買菜?誰知道你新鮮不新鮮,關鍵還不一定便宜。

沒錯,價錢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你線上不比線下便宜憑什麼要我去買?可以送菜到家?別逗了,去菜市場買菜不僅可以貨比三家還能順路走道呢!正常情況下,吸引人在線買菜的原因永遠只有兩個,一是線下沒有的你有,二是你比線下便宜。經過了前兩年慘痛的燒錢大戰之後,相信現在沒有哪幾個平臺再有燒錢搶客的底氣了吧?

我一直認為,在疫情期間發生的很多事都是非理性不正常的,期間的很多數據和模型也是獨立的,沒有什麼太大價值。

我之前看到一篇報道,說是一個智能自動化領域的創業團隊在疫情期間深陷倒閉危機,結果創始人及時轉型,帶領一堆哈佛浙大的博士“降維”出擊,加班加點生產沒什麼技術含量的口罩機,訂單額超過8000萬元,由此逃過資金劫。但能說口罩機業務會是一門有前途的行業嗎?明顯不行的,不然也不會經常看到破產的口罩生產企業被強行喚醒的消息了,疫情一旦結束,終究是塵歸塵,土歸土。


客家佬在北京


新冠肺炎疫情對生活服務行業的沉重打擊,也使行業感受到消費的力量、信任的力量、安全的力量,行業內出現了“冷熱不均”的兩極分化狀態,百貨購物中心、餐飲、娛樂幾乎停擺,社區超市與到家服務的業務量卻迅猛增長,有些企業甚至實現了三位數同增。

新流量能否沉澱還是未知數

正如盒馬侯毅2月12日在“聯商網新零售乾貨群”裡所說:“供應沒有問題,主要是加工能力和運輸問題;另外餐飲停業,菜場不安全,對於超市的買菜需求大幅增加”。

線上線下很多企業為此發起了“共享員工”計劃,歡迎社會暫時歇業人員赴這些企業“上班”,既承擔了一份社會責任,又解決了員工不足的問題。可見,只要不瞎折騰,給企業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在大難面前,大部分企業都有奮不顧身的責任意識、卓有成效的創新能力,切實可行的應對舉措。

把企業能做的事情都留給企業去做,企業依法經營,把企業做不了、做不好、不能做的事情留給政府職能部門去做,並依法執政,這也許就是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理念。

誰能想到,去年還在拼命引流,如今宅在家裡的人則在主動尋找APP、微商、小程序,連百貨購物中心的櫃姐也走進了直播間。原來只要20分鐘的生鮮到家服務,如今延長到8小時,顧客沒有怨言。原來做促銷的生鮮食品,如今要在大清早盯著手機搶購,樂此不疲。原來送貨到家,如今都乖乖地等在小區門口接單,且心存感激。

為了一頓飯、一碗菜、一鍋湯,生活服務業的員工,上至董事長,下至一線服務員,每天都像坐在火山口,冒著生命危險在前線戰鬥,明天與病毒,不知道哪一個先到,但他們仍然在缺少防護用品的情況下堅持著。

在疫情中,消費者選擇“就近便利”的購物方式,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疫情過後,一部分消費者可能會在線上沉澱下來,但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不會因此而改變。對生鮮食品的購買來說,更是如此。

社區生鮮與生鮮到家即使在平時也很好地滿足了“便利性每日必需商品”的消費需求,在疫情期的銷售暴漲,並不能說明消費者就喜歡這種購買方式了。消費者根據不同消費場景會選擇不同的購買渠道。

當前很多消費者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因為菜場離家遠,或考慮到環境不安全,商品動碰不安全,或菜場被關閉,外食也無處可吃,多個因素集結在一起,才使社區店與到家服務不堪重負。

如果沒有“兩場 新老零售很難扛得住居民“飯碗”

這“兩場”就是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菜市場。我國目前零售業態分類的標準仍然是2004年頒發的《零售業態分類》(GB/T18106-2004)。記得在2010年與2018年都修訂過該標準,但未發現有新標準公佈。2018年修訂標準的時候我曾建議把“菜場”納入新的標準,但未被採納。也許是因為菜場帶有“髒亂差”的傳統標籤。食雜店(traditional grocery store)也很古老,則被納入零售業態。

實際情況是:在全國大部分城市,菜場仍然是居民買菜的主渠道。據中國報告網報道,在國內生鮮銷售渠道中,農貿市場佔比為73%,超市佔比為22%,發達國家超市則佔比70%以上。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來看,超市佔比還沒有那麼高。根據2019中國統計年鑑公佈的數據測算,折扣店、超市、大型賣場、倉儲會員店四種業態的銷售額以30%生鮮佔比計算,在生鮮市場的銷售佔比,在最近5年(2013年到2018年)從6.56%下降到了5.30%。

觀研天下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2018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到5.31億元。

我們應該考慮到:如果沒有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零售菜場,當前的大賣場、倉儲式超市、超市、前置倉、純生鮮電商平臺、微商、社群等渠道能否滿足5萬多億元體量的生鮮消費需求?特殊時期還可以應付,在正常情況下,新老零售在短期內都難扛居民這個“飯碗”。

菜場仍是上海居民買菜主渠道

以上海為例,上海連鎖超市與連鎖便利店曾是全國的“領頭羊”,新零售標杆企業盒馬鮮生首店也誕生於上海。但40年來,上海零售業有兩件事情從未徹底改變:

一是雜貨店仍然遍佈全市各個角落。據新一線研究所去年介紹,至少有1.5萬家。我覺得這個數據偏小,實際數有可能超過2萬家。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截止2019年12月底,上海市內便利店僅為5704家(含部分加油站便利店,不含蘇寧小店),雜貨店門店數是連鎖便利店的2.62倍。

二是超市等現代零售業態在整個生鮮消費市場的佔比仍然較低。根據上海連鎖經營協會提供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全市177家大賣場、1895家超市、455家折扣店,合計2527家門店,實現市內零售額394.32億元,同比下降7.56%。如果以30%生鮮佔比計算,這三種零售業態實現生鮮食品零售額118.29億元。


白小宇


疫情過後,我感覺線上買菜需求量不會太大,我總結一下我家疫情這段時間在線上買菜的一些經歷吧,這段時間之所以在線上買菜是因為封城了,都不能出去,所以線上買菜是不多的辦法中的一種,再加上全家24小時都在家,所以有時間在家等菜,如果解封了,我可能就不會在線上買菜了,因為我們都要上班,早九晚五,孩子上學,家裡沒有人等配送員送菜,讓老年人在線上買,他們也不會,我們這段時間跟老人是分開住的,他們因為不會線上買,所以只能我們幫他們買了然後配送員送過去,但解封之後老人在家可以收貨,我想他們也不會選擇讓我們線上買了直接給他們收,他們會覺得沒有他們在菜場直接挑的菜性價比高,再加上買菜可以讓他們有事做,可以出去活動活動,,所以線上買菜還是不太現實,偶爾買買還是可以的,我想我家這種情況也是大多數家庭的情況,所以這也是我家存在的一個問題。





奢侈品店11年改衣師傅


線上賣菜這個模式往後會在社區店引爆風口。

為什麼是社區店?

1.社區離家近,不超過1公里都能到;

2.小區店都不大,但是需求量大,往往飯點扎堆買菜,擠都擠不進去;

3.社區店店主在朋友圈裡或者通過直播可以直接給居民展示今天賣什麼菜,什麼菜是新鮮的,什麼菜特價,這樣居民很快就能知道今天有什麼,還能和家裡人商量;

4.有問題可以及時退換,不耽誤事情;

5.如果不忙的,店主可以針對一些有需求的人送貨上門,特別忙的,給人家裝配好了,通知讓自取,也不耽誤事,總歸走幾步路就可以了,或者說下班順帶的事;

6.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街坊鄰居的信任度更高,也更容易接受。

怎麼做

1.上面也說了,可以發朋友圈,帶上價格

2.直接開直播

3.建群,直接在群裡發佈

4.直接用點單系統

通過線上接單,然後選配,等客戶自取或是派送,整個過程透明化、流程化,就能成為一個增長的爆點。

有的人說還是喜歡早起去買菜,像我家離批發市場特別近,還真的必須要早起去買菜,晚了人家就收攤了,如果有社區店離我也很近,那我就完全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了。


衡芷


這個是多面性的,我們國內買菜的主要有三個群體,一個是老年人,一個是沒有上班的年輕寶媽,還有一個就是上班族;老年人肯定還是超市和菜市場為主,線上購物可能會有一小部分;年輕的寶媽會有線上線下,但是每天早上也都沒帶娃出去溜達,順便買菜;上班族就不一樣,平時購物習慣可能就是線上,但是為了新鮮可能還是實體店的多,特被是蔬菜,現有的生鮮配送還不是很多而且價格偏貴,上班族壓力很大,能節約的還是儘可能的去節約。這是我個人的觀點,謝謝。



山裡的漁


樓主,您好很開心能遇見,有緣分能共同探討問題!

引言: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但是相比疫情還是有所減少,因為人們喜歡去自己挑選自己喜歡中意的蔬菜,節約成本、更為新鮮!

首先:現在網絡化、電商等進程加快,通過這次疫情的影響更是加速發展,線上買菜會成為趨勢,為上班族、蝸居族、不方便出戶的家庭帶來了很好的便捷,如遇見下雨等忙碌時刻也會選擇線上購菜!

其次:不僅可以線上買菜還能買各種日常用品,一樣品種繁多,減少了比如開車去超市的停車、超市等結賬排隊之類的辛苦,一定程度還能節約成本。比如下班之前就下單,到家就收到,還能節省時間,避免更加勞累。

最後:問題就是現在線上購菜還不夠完善,比如送的菜有質量不太滿意的,或者運輸路途壓壞的,重量不是剛剛好,蔬菜不是當天的不夠新鮮等種種問題,還有服務態度滿意否。您們覺得呢?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對不足之處請樓主、讀友們諒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