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捻軍瞭解多少?

駐足小站看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捻軍很有意思,他同太平軍就是古代造反的兩種類型。

太平軍是以客家人為核心,以宗教為精神武器,建立了穩定根據地試圖爭奪全國大權的反叛力量。

太平軍有嚴密的組織、比較明確的宗旨、還有精神上的追求(雖然很荒謬)。

歷史上,太平軍這類反叛是比較嚇人的,也比較容易成功。

這主要是古代都是愚民,寧可相信鬼神。太平軍的精神洗腦越玄乎,越有人相信。

類似的反叛比如黃巾起義、方臘起義、白蓮教起義等等。



而捻軍正好相反。

捻軍其實就是無法生活的農民,為了求生而聚攏在一起的集團,流寇而已。

他們胸無大志,沒有明確的宗旨,也沒有統一的領袖,一切只為了活下去。

捻軍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黃河大水導致安徽、河南、山東、江蘇北部遭殃,出現大量難民。

滿清政府無力賑災,不願意等死的難民和地方豪強甚至匪盜結合起來,形成了捻軍。

捻軍說通俗點,就是我們常見的農民起義,同李自成、黃巢那套沒有區別。

捻軍分為很多股,以地域為單位,各有自己的領袖,比如沃王張洛行、奏王苗沛霖、梁王張宗禹、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等人。

而捻軍雖也有佔地為王的諸如苗沛霖等人,但最終肯定還是會流動,變為流寇。

這是因為這種團體必須通過搶劫地方才能維持存在,不可能停留在一地,因為這裡供應不起。

最終就是捻軍組成高機動集團,四處流動,甚至最終變為騎兵集團在北方八省流竄十多年之久,造成很大破壞,還幹掉了僧格林沁。



但是,相比太平軍,捻軍的威脅較小。

除了捻軍四分五裂、沒有大的追求以外,捻軍也沒有穩定的根據地,一旦遭受失敗就很容易迅速瓦解,難以翻盤。

所以,清軍打太平軍是硬攻,對付捻軍則是追擊。

只是因為滿清軍隊腐敗無能,竟然讓捻軍囂張16年之久。

而且,捻軍兵力是很雄厚的,因為災難活不下去都來投奔了。

1855年,黃河決口(開封以東),山東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大批災民流離失所,紛紛入捻。亳州、蒙城捻軍推張樂行為盟主,號稱“大漢永王”(一稱大漢明命王),以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城)為根據地,制定《行軍條例》十九條,組成捻軍,建立青、紅、黑、白、黃“五行旗軍制”,人數達十萬,到達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太平天國滅亡4年後,捻軍才被剿滅。

說句笑話,如果當時捻軍有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滿清早在1855年就要垮臺了。


薩沙


嘉慶年間,清朝社會矛盾尖銳,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有兩個稱為混元教、收元教的被鎮壓之後,教徒逃亡至安徽、山東、河南、江蘇等地,分散在農村和宗社中秘密結社,避免清政府打擊,他們拋棄了原來的教名,改稱捻,每一股人就叫一捻子。隨著社會矛盾的持續尖銳,這些人越聚越大,終於重新拿起了刀槍,被為朝堂罵為捻匪……

捻子的教義思想非常有意思

在捻子內部流傳一個故事,非常有趣:2000年前,孔子帶著學生遊學各國,路上不是很順利,很多時候都吃不上飯。這一天餓的受不了了,到一個叫範丹家中乞討,範丹也是窮人,但看著孔子一夥人可憐,就拿出了最後的糧食,請他們吃一頓,後來孔子時來運轉,當了官發了財,範丹落難前去求助時,孔子卻矢口否認曾得到過範丹恩惠,對於範丹的求助不理不睬……

捻子傳教經常宣講這個故事,他們說我們捻子就是範丹的後代,那些當官的讀書人是孔子後代,我們要代祖宗向孔子後人討債……

匯捻成軍,捻軍舉旗反清

早期捻子多是分散活動,大約在太平天國起義時,捻子們吃了分散的苦頭,也開始逐漸聯合,匯聚成盟。1855年,在首位盟主張樂行的帶領下,正式舉旗反清,張樂行被稱為大漢明王

此後十餘年,捻軍擊敗過湘軍、擊敗過淮軍、擊殺過大清最後的巴圖魯僧格林沁,不過最終敗給了李鴻章,再次藏匿轉型……

感謝閱讀,一家之言,喜歡點贊加關注,常聊聊


靈石蘊珠寶


捻軍是清末一支農民起義武裝,巔峰時期其部眾多達二十餘萬人,歷史上,捻軍曾多次配合太平天國作戰,給清王朝造成巨大的壓力。

清末備受清廷所倚重的蒙古族名將僧格林沁,就是死在捻軍士兵張皮綆手中!而正是因為僧格林沁被捻軍殺害後,清廷才不得不起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

從1853年捻軍起義開始到1868年捻軍被李鴻章和左宗棠鎮壓,捻軍起義共持續了十五年時間。

捻軍主要活躍在皖北,魯,豫,蘇等地,最開始的捻軍來源於捻子,本是安徽河南一帶走街串巷的手藝人,後來由於部分捻子幹起了敲詐勒索的勾當,因此捻子的名聲也變得越來越不好。

但清末皖北一帶多天災,糧食大面積絕收,因此離家加入捻子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也幹起打家劫舍的勾當,因此被清政府稱作是“捻匪”。

1852年,皖北大旱,難以維持生計的人們共同推舉捻子首領張洛行為盟主,領導各地捻子起義,發生對清王朝的軍事行動。

由於捻軍起義與太平天國起義處在同一時期,因此兩支農民起義軍多次配合作戰,捻軍首領還曾接受太平天國的封號,但仍舊是獨立的起義武裝。

捻軍發展起來後,清政府感受到了壓力,於是派遣清廷手中最後的王牌僧格林沁前往平叛,但沒想到的是,在1865年5月18日,捻軍竟然將僧格林沁擊殺。

於是,清政府派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繼續平叛,由於曾國藩平叛不利,被撤銷了欽差大臣之職,並改由李鴻章擔任。


後期,李鴻章與左宗棠左右開弓,共同圍剿捻軍各部,1866年10月,捻軍分為了東西兩部,一部分繼續活躍在中原地區,是為東捻;一部分進入陝西等地,是為西捻。

1868年1月,東捻在山東被李鴻章徹底消滅,8月,西捻也被左宗棠消滅,至此,捻軍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Mr茶農姚


我是百年無事,我來簡單說說。

事實上,很多人分不清楚捻軍和太平天國,甚至把捻軍當成了太平天國的一隻部隊,就連小編本人也是大學畢業後才知道捻軍和太平天國不一樣。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瞭解一下捻軍的歷史吧。

一、捻軍的起源

“捻軍”的“捻”字是安徽北部的一種方言,意思就是一群人、一夥人、一幫人的意思。“捻”原本只是形容各鄉各村的一幫類似於黑社會的人,他們秘密結社抗清,打家劫舍、劫富濟貧,後來因為清朝統治衰落,這夥人越做越大,形成了一定組織關係的捻黨。由於皖北周邊的這夥人在反清的農民戰爭影響中巨大,於是大家就把“捻軍”特指了這一時期反清力量。

二、捻軍的形成跟太平天國關係不大

1851年,也就是咸豐皇帝剛剛即位的時候,太平天國已經在廣西起義了,而捻黨仍然在千里之外的淮北一帶分散的的活動。這個時候的捻黨的活動還是分散的,各地的捻軍甚至樹立起“齊天大聖”、“八卦”、“飛龍”等不相干的旗號。

三、捻軍的強盛時期

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到達淮北一帶,捻軍趁勢起義並迅速發展。捻軍起義,與北方的白蓮教起義和南方的太平天國運動並稱“三大起義”。

到了1956年,各地的捻軍首領在山東集會,推舉張樂行為“奉天伐暴公儀盟主張”。

這個盟主稱號只是形式上的,盟主既不能任免各股捻軍的旗主,也不能干涉他們的內部事務。

說白了這種關係還是黑社會那一套,各堂口對外名義上聽老大的,對內在利益面前誰也不管不了誰。

雖然這個組織體系是鬆散的,但是對各地的捻軍聯合起來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從此,捻軍越做越大,活動範圍擴大到了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十幾個省份,影響巨大。

四、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的捻軍

1964年,曾國藩率領湘軍破城,太平天國滅亡。

攻陷南京城後,曾國藩縱容手下燒殺搶掠,血流成河、白骨成堆。

流散的太平軍加入捻軍繼續抵抗。

已經解決太平天國這個最大的麻煩之後,清軍消滅組織渙散的捻軍速度還是很快的。

但是不得不說,從1864 年到1868年這四年,捻軍獨自接過太平天國反抗清朝壓迫統治的大旗,作用也是了不起的。


百年無事


一、名稱由來

"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夥",捻軍起源於"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帶有遊民捏紙,將油脂點燃,燒油捻紙用來作法,於節日時聚眾表演,為人驅除疾病、災難以牟利。早期捻子是向鄉民募捐香油錢,購買油捻紙。後來,也有恐嚇取財、勒索而實與盜賊無異的現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數越多,所謂"居者為民,出者為捻",而清朝官方稱之為捻匪。

二、捻軍簡單介紹

捻軍(1853年--1868年)是一個活躍在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的反清農民武裝勢力,與太平天國同時期。捻軍起義從1853年至1868年,長達十五年,自1853年春至1863年3月為前期捻軍,1863年3月清僧格林沁親王攻下亳州雉河集(今安徽渦陽縣縣城),張樂行被叛徒俘送至清營遇害,此後為後期捻軍。捻軍與太平軍互有聯絡,行蹤飄忽不定,難以捉摸。捻軍騎兵縱橫馳騁於皖、豫、魯、蘇、鄂、陝、晉、直(冀)八省十餘年,極盛時期總兵力達二十萬眾。1865年清朝傾全力對付捻軍,動用團練湘軍、淮軍及數省兵力,利用地形,"畫河圈地",後分為東、西二捻,西捻為左宗棠所平定,東捻乃李鴻章所滅。

三、捻軍失敗的原因

捻軍起義戰爭,歷時18年,波及皖、魯、豫、蘇、陝等10個省區,殲滅清軍及地方團練十萬餘人,給清朝統治以沉重打擊,但也給北方的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災難。捻軍在長期抗清作戰中,形成一套獨特的流動戰法,常能克敵制勝,但其領導者政治目光短淺,未能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和指揮,軍事上實行流寇主義,忽視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後期又分兵作戰,作戰指導盲動,導致被清軍逐個擊破,最終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四、光輝戰績

公元1856年7月16日,張樂行率領的捻軍乘虛襲佔了淮河流域的商業重鎮三河尖(今河南省固始縣三河尖鎮),獲得了大量物資,補充了大批人員,士氣復振。

1860年(庚申年),捻軍為奪取戶部皇倉的糧食,攻掠江蘇北部京杭大運河畔的商業重鎮、駐有南河總督的清江浦(今淮安市主城區),並焚燬清江浦二十里長的街市,以及屬於戶部的皇倉,和屬於工部的四大船廠。

1865年5月18日,捻軍在山東曹州埋伏,全殲窮追不捨的僧格林沁所部,華北震動,燕京戒嚴

1867年初,西捻軍轉戰陝西后,經山西洪洞向南穿王屋山入河南濟源,再向東北挺進直隸(約今河北),至保定,威脅北京。

1867年東捻軍轉戰湖北,曾敗淮軍主力劉銘傳部

五、捻軍歌謠

捻軍歌謠:

捻子起手渦河旁

亳州城子四方方,財主官府蹓下鄉;

窮人糧食被逼淨,居家老幼哭皇蒼。

亳州城子四方方,捻子起手渦河旁;

殺財主,打官府,大戶小戶都有糧。

想老樂

想老樂,盼老樂,老樂來了有吃喝;

他打仗,咱跟著,一齊同把清妖捉。

要想活命快入捻

要想活命快入捻,窮漢子跟著老樂幹。

你拿刀,我拿鏟,非得搬掉皇家官。

東北西南兩條龍

張老樂,李老峰,東北西南兩條龍;

黃紅帥旗遮晴空,劫富濟貧為百姓。

(注:老樂,指捻軍領袖張樂行)





讀史如品茶


關於捻軍起義,有一傳說:相傳孔丘周遊列國,厄於陳蔡,於是向當地大戶範丹借糧,範丹為救孔子命,借糧予他,後來孔丘做了大官,把債賴了。捻軍起義時藉此傳說會盟,首領認為自己是範丹後代,有權向有錢人指孔子討還欠債,於是在北方組織起廣大農民,大股為軍,小股為捻。這是捻軍起義的來源主要活幼在山東,河南,安微和蘇北。


文舀


所謂的捻軍,是由張樂行在山東、河南、河北一代創建的農民起義軍,表面上聽從太平天國洪秀全的領導,實際上有自己的地盤,獨立和清軍作戰。從1853年創立開始,至1868年被剿滅,存在了15年。


全民探秘之歷史故事會


有一本書,挺老的了,叫《星星草》就是寫捻軍的,有電子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