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普遍對媽媽的依賴比對爸爸多?

傳說蘇北北


因為是媽媽生的孩子,生孩子所受的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

我是媽媽,我兒子剛兩歲多,想起當時我生我兒子,我一個人在家,老公在外地工作還沒回來,我羊水早破,自己打車去醫院,我這的醫院沒有保溫箱沒辦法我叫我哥哥和姨一起包車去另一個城市,晚上十點半到醫院已經兩點半,到生出來已經中午12點多了,疼的受不了,平均一秒疼一次,當時問大夫給我刨腹產吧!大夫說孩子不大不用刨[捂臉]硬疼,等我生完孩子我老公晚上才到,生完孩子以後就一直我自己帶孩子,老公也在家,但是兩歲多孩子衣服洗的次數才不到幾十次!抱孩子也不會,我每天都洗一次,從來就沒睡過整宿的覺,一晚上孩子一動我就得醒,我兒子當然跟我最親,一眼看不到媽媽都不行,孩子在三歲之前誰照顧他,他就會跟誰最親,心裡依賴,我見過我小姨夫照顧孩子從來沒讓我小姨伸過手,不論是家裡收拾洗衣服,還是照顧孩子看孩子都是小姨夫做,什麼都不會讓小姨做,好男人還是有的,大多數孩子都會和媽媽親,小時誰帶的時間長跟誰親一點



北方加南


在我小的時候,媽媽在家幹農活,而爸爸去外地做生意一年回來不過幾天,對爸爸只有思念,但他是我心中的大樹,媽媽就是我的依賴。

很多時候爸爸是我們隱形的堅固的靠山,他話語很少,默默地付出,在家庭當中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



VLOG小楊哥


很多人對媽媽的依賴比爸爸多,是大多的媽媽都比較溫柔細膩,對孩子各方面的照顧 都要周全一些。

就說我吧,從小父親早逝,對媽媽的那份依賴更是深有體會,放學回家找媽媽,天黑找媽媽,只要媽不在身邊時就在心裡擔驚受怕,怕失去這種感覺,一直陪伴我長大成人,至今還是非常依賴媽媽。

可如今媽媽因病去世已三年多了,現實生活中做到某件事兒,還是會想問問媽媽,吃到媽媽愛吃的馬上會想到媽媽,每當此時,禁不住已是熱淚盈眶!!



勤兒28


兒時的感冒發燒,打針喂藥都是媽媽。等自己上幼兒園基本上也是媽媽在接送,後來的小學接送,檢查作業,初中的輔導班,學校的家長會那一次不是媽媽?高中、甚至大學都是媽媽在為自己操勞。

這個世界上最瞭解自己的莫過於自己媽媽了,你的愛好,你的脾氣,媽媽都很清楚,你的衣服,鞋子,愛吃的事物和零食也都是媽媽知道,媽媽知道你喜歡吃什麼,所以做的飯菜都是你想吃的,這所有的一切形成你的固定模式,每次只要一回家都會先說“我媽呢?”

父親的角色就是負責養活你和你媽媽。為了讓你們過的更好他只有捨棄自己的家去賺很多錢來養活你們,這樣就是你和爸爸接觸的較少。所以爸爸給你的感覺就不是太依賴,爸爸只能給予你經濟上的幫助,生活上的幫助他所會的不多,而我們日常需要生活上的幫助要大一些所以造成對媽媽的依賴程度要比爸爸大。






邯鄲阿寶


說到孩子的教育,大多數人都會想起為人母親的辛苦,因為作為孩子的媽媽,女性不僅要肩負起照顧孩子的任務,還要料理家庭的各種事情,大到事情的決定,小到衛生的處理,都能看見母親的身影。

同事小寶家也是這樣的情況。他的妻子曾經是我的同學,但是因為何種原因,我們只有一年的同學關係,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的感情。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她成了家,巧合間在同一座城市裡生活。

週末閒聊的時候,總會把小寶的妻子約出來聊聊天,喝喝茶,逛逛街,有的時候她會帶著孩子一起出門,有的時候會因為要接孩子而提前離場,以至於孩子經常說:我最愛媽媽了,媽媽比爸爸重要。對此,我們不禁疑惑,為什麼孩子的一切都是由她在照料呢?她無奈的搖搖頭,說自己沒有辦法。

自從結婚,她就做了家庭主婦,小寶連孩子學校的地址都不知道,更別說接孩子了,已經幼兒園大班了,幾年來沒有參加過一次孩子的家長會。不過她也自嘲,說自己喜歡大包大攬,他一個大男人什麼也不懂,還不如自己來,省的他添亂。

看到小寶這一家的情況,你覺得熟悉嗎?孩子生日的時候,是媽媽提醒做爸爸的你,要記得給孩子買禮物;家長會的時候總是自己要工作,沒有空,媽媽只得自己前往;放假的時候媽媽帶著孩子去商場玩了,可是父親的身影始終沒有出現。

中國太多的家庭在工作和家庭中選擇了前者,生存也好,志向也罷,“喪偶式教育”的現狀正在一步步的侵蝕各個家庭,有的深受其傷,有的人仍舊不以為然。

一、孩子的“媽媽比爸爸重要”的理解從何而來?

孩子的媽媽在其心裡的地位永遠比爸爸重要,這是為什麼呢?

1、父親缺少對孩子的陪伴。

在最近熱播的一部劇《精英律師》中,身為律所管理委員會主任的封印是職場上是名師,是良師益友,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可是對於家庭,他是一個缺少付出,不懂愛的表達的人。

其兒子的叛逆直接導致了親子之間強烈的矛盾現狀,封印自己對同事說,從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沒有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家庭都是妻子一個人照顧著,孩子不理解他,他能夠明白。

陪伴的缺失是親子之間愛和信任感不夠的直接因素。

2、幼兒對母親的依賴更大。

除了父親因為陪伴而喪失了孩子對其的信任這一原因之外,其實幼兒的主觀因素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0-3歲的孩子有明顯的款眷戀期,這是許多爸爸都很難注意到的一個問題。

正因為此,嬰幼兒對於媽媽的依賴會更大,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依附於媽媽的情感,比如看不見媽媽的時候會哭,被陌生人抱了也會哭,這是信任和依賴的結果。

二、媽媽的偏見,常使爸爸邊緣化

“你看看你爸爸,一天到晚不回家,整個家的事情都是我管,累死了”,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家庭主婦的嘴巴里,日常的抱怨影響的不只是我們自己的心情,還有孩子對於爸爸的看法。

之所以媽媽的偏見會影響孩子的認知,使爸爸邊緣化,是因為出於信任,孩子會更加願意相信每天和自己相處的媽媽,而不是天天上班出差的爸爸。

久而久之,媽媽說多了爸爸不好的一方面,就會取代孩子心中父親的閃光點,從而影響了幼兒對父親的正確認識,讓寶爸們邊緣化了。

三、爸爸參與家長活動的重要性

1、 學會和孩子溝通

家長活動重在家長,不是孩子,這是因為通過親子間的交流,幼兒可以和自己的父母更加了解,建立認知,這是家庭活動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和孩子一起動手之中,寶爸們會慢慢學會如何去和一個孩子更好的交流。

2、 建立安全信任機制

儘管是親生的孩子,沒有安全信任機制的保障,孩子和爸爸之間還是會出現各種問題,比如小寶的孩子說:媽媽比爸爸重要。

爸爸參與家長活動的意義在於,可以通過陪伴來提高孩子對父親的認知,從而建立信任,培養安全感。

四、媽媽如何讓爸爸參與家庭活動

1、 孩子多問爸爸問題,增加孩子父親的成就感、存在感以及自信心

爸爸沒有和孩子交流,是代表著他不願意嗎?不一定。許多時候家長的逃避其實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自信心,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和孩子交流,乾脆就不交流了,省的自己尷尬,也讓氣氛怪怪的。

因而,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問問爸爸他可以解決的問題,增強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便能讓寶爸更好的參與到家庭的活動當中去了。

2、 少指責父親

男性在細節上比較笨拙,照顧孩子方面更是沒有經驗,這是他自己心知肚明的問題,寶媽沒有必要一直提醒他有多麼的不仔細。因而,寶媽們在生活中少指責寶爸一點兒,給他積極參與家庭活動的信心和機會。

3、 陪孩子玩遊戲

家庭活動貴在互動,而生活中不是每一天都能組織大型的家庭活動的。那麼如何通過每一天的時間去積累信任和感情呢?爸爸陪孩子玩遊戲是一個方面。玩遊戲的過程中爸爸會更加了解孩子,孩子也是這樣。

喪偶式育兒之下,家庭的氛圍會被嚴重的影響,好的成長環境能夠給予一個人積極的影響,但是如果連家庭的氛圍都是緊緊張張的,幼兒的心理怎麼可能健康的成長。爸爸被邊緣化的家庭是可悲了,你瞭解了嗎?


清淡的上班族


父愛如山,母親似水。因為母親去世的早,父親既當爹又當娘把我們兄妹拉扯大,在我的意識裡父愛母愛一樣,等到自己為人父母才感覺到,因為工作的原因,多在外少在家,孩子是老婆一個人帶的,孩子的依靠就是媽媽,孩子們對媽媽的依戀勝過對我,這也是天性。每個家庭都是一個同心圓,媽媽是圓心,每個孩子從生到養,媽媽守護著孩子整個成長過程,正所謂母子連心,母愛偉大。


三人行必有我師


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大多數都是和自己的媽媽比較親,不管是孩子現在才一歲還是孩子長大了三十幾歲,總是對媽媽更加親一些,不是說孩子不親爸爸,只是孩子對父母的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就覺得孩子是比較的愛自己的媽媽。因為孩子是在媽媽的獨立的孕育的,孩子在媽媽的身體裡就感受到媽媽的存在,心靈上溝通更加的方便,生下來之後也是媽媽對孩子進行餵養,所以孩子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小時候對媽媽的依賴性就比較長,所以隨著孩子的長大,雖然依賴性會相應減少,但是相比起爸爸來說,還是更加依賴媽媽。而且媽媽的一切生活方式直接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很多習慣,例如喜歡讀書,喜歡做法,有禮貌,之類的都是受到了媽媽的影響,這些事情雖然爸爸對孩子也有一定的幫助,但是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時間還是相對於媽媽來說,有些少。事實也確實如此,所以即使如今孩子已長大成人,也很難從媽媽帶來的影響中擺脫出來—總覺得我媽媽才是最完美的女性,周圍如同媽媽般完美的女性根本不存在。



喬爹簡錄


對於孩子開講,父愛和母愛一樣重要,缺一不可。只不過兩者的表現有差別,感覺子女對媽媽的依賴多些。

孩提時代,媽媽對孩子的照顧等各方面都細心和周到,孩子一般都是找媽媽。而爸爸一般擔負養家重任,接觸時間短,粗枝大葉。孩子有些話和事願意與媽媽講,容易與爸爸有距離感。

科學研究表明,爸爸潛在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作用更大。尤其是成年後,更能與爸爸有深入的溝通。

對於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來講,孩子能在我們身邊的時間也只有十幾年,多陪伴孩子成長;而對於成年的我們來講,多陪陪父母,子欲孝而親不待,失去了就追悔莫及了!


北面山上有野果


之前也有看過相關的一個接頭採訪,結果大多都是說愛媽媽比較多的,而記者也採訪了一些爸爸,為什麼孩子會更愛自己的媽媽呢?有些爸爸說可能是因為自己平時比較忙,而孩子跟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也有些爸爸認為可能是由於自己平時對於孩子的教育過於嚴厲,而媽媽更好相處,所以會是這樣的結果吧。其實大多數爸爸所認為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已,不妨看看這些更愛媽媽的幾點原因吧,很現實也很扎心。

1、媽媽看起來會更容易相處

其實從媽媽生下孩子的那一刻,媽媽在孩子的眼中就是自帶光圈的,要知道母性的原因,會更容易和孩子們相處,之前寶媽群裡就有一位寶媽說過,自己從小特別的害怕自己的爸爸,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特別去接自己放學的時候,給自己買了一件其他小朋友都沒的玩具飛機,結果拿出玩的時候,被隔壁家的叔叔借走玩,不以小心直接把飛機扔到了房頂上,於是等這位寶媽再回到家的時候,爸爸二話沒說,就把她在房子裡關了一天。也就是這件事情讓她一直記到了今天,這輩子怕是都很難忘記了。所以在小的時候,更多的是粘著自己的媽媽,一度只和自己的媽媽交流,而爸爸在她的眼中始終都是一個難以靠近的角色,所以相比之下,女性看起來會更好相處,而且這也是孩子更願意和媽媽親近的原因。

2、媽媽更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寶媽群裡也有很多的媽媽,她們說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經常都會告訴孩子“寶寶,媽媽很愛你”之類的話,但是身為孩子父親的寶爸卻不會這樣表達。阿紫說自己的老公每次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讓孩子停止哭泣,一般慣用的手段就是恐嚇孩子,比如你在哭就不要你了,而且阿紫的老公還經常會炫耀自己的這種方法特別的管用。一般在孩子哭的時候,雖然爸爸和媽媽都會特別的著急,但是在表達的時候,爸爸和媽媽之間卻會有很大的區別,媽媽相對會比較細膩,而爸爸則會顯得比較拙劣,所以孩子可能相對會跟自己的媽媽親近一些,但是相對的這也不能都怪寶爸,只是很多時候都是由於爸爸的不會表達而已。

3、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會更有耐心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不難發現,爸爸和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完全是兩種狀態,如果是孩子哭了,媽媽會立刻想到孩子是不是餓了,是不是困了,又或者是不是受到了傷害,而爸爸看到孩子哭了,第一反應可能就是立馬哄孩子,讓孩子別哭了,假若當孩子依舊再哭的時候,那麼爸爸的下一步動作可能就是喊媽媽,而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也會比較有耐心,也會更加的周全。所以有些時候可能是媽媽對於爸爸照顧孩子的不信任又或是爸爸自己本身對自己就沒有信心,而通常情況下,照顧孩子最多的也就只有媽媽了。




你好張恩赫


因為女性因為母親更善於體貼照顧娃子娃娃。在處理一些家庭問題上,總是父親唱黑臉。媽媽,母親唱紅臉,所以說給孩子的感覺總是媽媽好父親更嚴厲,所以孩子總是感覺更依賴自己的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