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



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家長和孩子有了更多的時間相處,一位校長在給家長的建議中說,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夠利用這段難得的時間對家庭教育進行一次“體檢”:父母能為孩子做好榜樣嗎,你們家庭的氛圍是怎樣的,親子關係融洽嗎?今天這篇文章推薦給您,希望對您有啟發。


《少年說》節目中,一個叫鄧婧雅的小女孩,站在臺上介紹:“我的奶奶很奇特,都快80歲了卻還一直在學習,尤其喜歡做奧數題。”
臺下的奶奶聽完,滿臉笑意。
婧雅的奶奶是一個非常愛學習的人。從小學到初中,婧雅的數學題都是由奶奶輔導的,還經常陪著她一起去輔導班學習,有時候還會和老師討論題目。用小婧雅的話說“奶奶就是老年界的一朵奇葩”。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可是奶奶卻有自己的見解:“我們只是普普通通的技術人才,這個時代發展得太快,只有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每個人都應該活到老學到老。”

一句話,既抬高了自己,又激勵了孫女。
優秀的家庭,福澤三代,這句話用在他們身上一點也沒錯。奶奶是家庭教育的起點,她的格局很可能影響小女孩的未來結局。
教育不僅拼的是父母,更拼的是一個家庭的格局。一個家庭,他能站得高,看得遠,那他的孩子便能在寬闊的視野中,擁有更多的人生選項。
因為家庭是由父母、我們和孩子組成。父母是過去,是我們成就的奠基者;我們是現在,是給孩子言行的傳承者;孩子是未來,是家庭教育最後的受益者。

01

家庭的格局,奠定了教育的基礎
繼中國專家赴意大利抗疫後,鍾南山院士再上熱搜!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這場疫情,讓84歲的鐘南山院士,再次成為全中國人的偶像。

人民日報評價他:“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還記得當年非典肆虐的時候,是他衝鋒在前,主動要求“把重病患者都送我這裡來”。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優秀的人從來沒有偶然,所謂醫者仁心,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三代人,刻在骨子裡的堅定。
真正影響他一生的人是他的父母。
鍾南山出生於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父親名叫鍾世藩,是中國著名兒科醫學專家。鍾世藩身為一個兒科醫生,對待病人,盡心盡責。下了班,他也給孩子看病,有時孩子太小,還會上門出診,堅持大查房。認認真真書寫每一份病例,即使非醫學專業都能“看得懂”。

能少用藥就少用藥,能用便宜藥就不用貴的藥。這給他的兒子鍾南山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原來當醫生,既能救死扶傷,還能受人尊敬!”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鍾世藩對醫學的熱愛,是認真一輩子的。
70多歲的鐘世藩,為了把自己幾十年來寶貴的臨床經驗分享給後人,他每天去圖書館,查資料寫文字。
因為眼睛出問題視力減退,他就用放大鏡看文獻,再後來沒辦法就請人幫助認字。但即使這樣,他還是花了4年時間,捂住一隻眼,一點一點艱難地寫下了40萬字的《兒科疾病鑑別診斷》。這本書後來因暢銷,被出版了6次。

而他拿到了1500元稿費,700元他給了幫他抄書的溫醫生,自己又出錢買了40多本,送給親戚朋友。
鍾南山說:“父親就是這樣,他對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總是希望別人過得更好。”
鍾南山還有一位優秀的母親。母親廖月琴曾擔任現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

回憶起母親,鍾南山提到過幾件小事。其實鍾南山在讀小學的時候成績不好,經常逃學,還留過兩次級。“五年級時有一次考試我偶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媽媽知道了很高興,她對我說:南山,你還是行的啊!”
“那時我覺得媽媽一下子把我的一個亮點找了出來,我有了自尊心,覺得有人讚美我,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有的時候父母的鼓勵和認證,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鼓勵。
而除了鼓勵之外,廖月琴還是一個信守承諾的人。

小的時候,他看到別的孩子有自行車,非常羨慕。小學六年級時,媽媽對他說:"你要是小學畢業能考到前5名,我就獎你一輛自行車!"
1949年,他在嶺南大學附小讀書,因故不舉行畢業考試。後來,學校根據平時的成績發了一份成績單,他排在第二名。

但他當時不敢說,因為媽媽說的是考試,這次嚴格算起來不算是考試。而且,那一年因為通貨膨脹,家裡生活得很困難。
可他沒想到,自己沒提起,媽媽依舊給他買了輛自行車。
後來鍾南山說:“從那時起,我就記住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隻要你答應的事,就一定要做到,這就是媽媽教給我的。我現在對我的孩子、對我的研究生也是這樣,要麼不答應,答應了我就一定要做到。”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父母身上的品質就這樣深深地刻入鍾南山的骨子裡,讓他懂得為人處世的品格,和職業使命的嚴謹。

做了父親以後,鍾南山便將這些教育精髓都傳承給了子孫。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在教育上,他秉承父母的教育方式,用智慧對待孩子犯錯,總是以鼓勵的方式激勵孩子。
兒子鍾惟德小時候特別調皮,經常逃課和打架,常常被老師投訴。於是鍾南山就從這一點入手,不斷放大孩子的優點,鼓勵他多幫助別人。他說:“通過發揮和發揚孩子的長處,幫助他們建立榮譽感和自尊心就足夠了。”
在父親的鼓勵下,鍾惟德沒有辜負期望,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

有一段時間,女兒在美國南加州讀大學時,一邊訓練,一邊學習,非常辛苦。他忍著心疼,鼓勵女兒:“如果你能度過這樣的日子,將來遇到什麼困難你都能挺過。”
鍾南山從父母那裡學到的品格,精神和格局,無疑是孩子漫長歲月裡一份最寶貴的財富,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都說孩子其實生下來是一張白紙,未來就是一個家庭合作推出的作品。
有的時候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無論好壞,到最後,我們的性格、三觀、習慣中總會多少長成了和父母相似的模樣。而這或許告訴了所有家長:不要自己碌碌無為荒唐度日,還綁架著孩子必須功成名就。
想要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自己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02

父母的努力,才能真正影響孩子為什麼許多孩子在父母眼中顯得“平庸”?
是因為家庭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父母往往都對孩子報以厚望,早早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給孩子最好的資源和希望。

但是,這樣換來的只是孩子的慵懶甚至是牴觸:
“我已經這把年紀了,沒什麼奮鬥價值了,但你要好好學習才能有出息啊!”“你總要求我考第一名,我看你在工作中也一點都不進取,想考第一自己考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督促父母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
只有和孩子一起成長,才能讓孩子明白努力的意義。
父母的行動遠比預言更有說服力,我們的言行是孩子終生學習的模樣,我們的角色奠定了孩子的未來。
董卿曾談起初為人母那段時間,說自己非常迷茫。生活完全被孩子佔據,人變得慵懶和平庸。後來,朋友的一句話,徹底點醒了她:“你希望孩子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是啊,她不希望孩子長大之後看見的是一個沒有作為的母親,她希望孩子世界裡的自己,是優秀的。

她說:“我應該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真正在未來懂事的時候,對你敬愛有加,從而學到你身上的品質。所以我不會放棄自我成長,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於是她開始重踏上了職場,成為了《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的主持人兼製片人,再一次證明自己的實力,驚豔了無數人。
這樣的過程不僅讓她自己受益,也讓孩子從她的言行中看到了學習的力量。
最優秀的家長,永遠都是在做孩子的榜樣。想教會孩子什麼,首先自己就做到什麼。最優秀的家長,也永遠都將雙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不是獨裁、控制,而是尊重、陪伴和引領。

03

孩子努力的程度,決定未來的出路
如果說,起跑線是父母為孩子創造的,那麼剩下的終點卻是需要自己努力的目標。
有些輸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卻憑著自己的努力,贏在了終點。畢竟人生總有一段路程,需要自己走。
在教育這條路上,最該努力的人是孩子。

去年,清華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一個叫張薇的女孩感動了很多人。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出身貧寒的她,大學以前,沒有出過縣城。考上清華大學以後,她藉著村裡人的集資走進大學。大學四年,她省吃儉用、勤工儉學。她凌晨五點起床,背單詞,晚上六點去餐廳打工。
這一堅持,就是四年。
上了大學以後,她去學辯論,去支教。用了比別人多三四倍的努力,獲得了優秀獎學金,親手改寫了自己的命運,更贏得了所有人的敬佩與尊重。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孩子是教育的主體,是自己學業的主人。
家庭只是影響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但最終孩子會走什麼樣的路,還是取決於自己。
孩子越努力,未來越有出路。有人說:“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尋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一個家庭的格局,就是教育的根;父母就是葉,用自我成長,來影響孩子;最後孩子努力生長,才能開出最美麗的花朵。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需要努力。

培養一個優秀孩子,每位成員都要努力文章來源 | 轉自微信公眾號“首都教育”“今日教育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