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縣: “兩委一隊三個人” 凝心聚力決勝脫貧攻堅

黔西縣: “兩委一隊三個人” 凝心聚力決勝脫貧攻堅

黔西縣村“兩委”幹部集中培訓

近年來,黔西縣通過選優配強“兩委”班子、精準選派駐村幹部、建強基層組織陣地等舉措,不斷提升“兩委一隊三個人”的服務水平和戰鬥能力,為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了新活力新動力。全縣1651名村(社區)幹部、994名駐村幹部以及197名駐村第一書記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不負韶華,砥礪前行,猶如一面面鮮紅的旗幟,引領著廣大群眾吹響脫貧攻堅衝鋒號,譜寫決勝小康新篇章。


第一書記的“寶石”村終極目標


將寶石村變成名副其實的“寶石”村,是金蘭鎮寶石村第一書記鄧程亮駐村的終極目標。


“戰疫情、抓生產,促復工、穩增收,這是當前我們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心。”在金蘭鎮寶石村,駐村第一書記鄧程亮帶著幾個工人正在調試麵條加工設備。

黔西縣: “兩委一隊三個人” 凝心聚力決勝脫貧攻堅

調試麵條加工設備

鄧程亮是黔西縣自然資源局下派的駐村幹部,2019年6月到寶石村任第一書記以來,充分發揮幫帶作用,把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首要任務,協同村“兩委”班子成員,紮實推動脫貧攻堅與基層黨建“雙融合雙促進”。


“產業結構調整不能搞花拳繡腿,最終目的是要讓土地增效老百姓增收,因此產業選擇至關重要,如果不結合實際搞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的話,非但見不了成效反倒浪費了土地資源,到頭來遭受損失的還是群眾,那還不如不調整了。”對於如何調整產業結構,補齊發展短板,鞏固好脫貧成效,鄧程亮有著自己的見解。


鄧程亮告訴筆者,寶石村結合當地的地質結構和氣候環境,通過龍頭企業示範、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帶動、群眾參與的方式,已種植優質茶葉400餘畝。今年為有效調減低效農作物,全村規劃種植大豆500多畝、南瓜近300畝、辣椒近400畝、紅薯300左右畝,目前已完成了前期育苗工作。


為建強“村社一體”合作社,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鄧程亮與村“兩委”班子成員經過多次調查研究後,充分利用幫扶資源,通過企業捐贈和協調項目資金籌資30萬元,在去年9月建起了麵條加工廠。據鄧程亮介紹,該加工廠每月可生產成品麵條3萬餘斤,可保障本村5個勞動力長期就業,至少能為村集體年創收30萬元左右。


談及生產和銷路,鄧程亮胸有成竹地說:“我們購的這套設備比較先進,與傳統加工方式相比,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麵條除了零售給當地及周邊鄉鎮的群眾外,主要銷售給工業園區的幾家大型企業,銷路一點也不愁。今年因受疫情影響,重慶的師傅還沒過來,目前處於試生產狀態,再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可以恢復正常生產了。”


鄧程亮說,實現寶石村變“寶石”村,他非常有信心。


“改行”的駐村幹部成了“萬金油”


“坑不能挖得太淺,淺了花椒苗不易成活,栽的時候注意不要將營養袋裡的泥土弄散,要把外圍的膠套撕掉後再放到坑裡,回填好肥泥後踩緊,然後再澆定根水。”隨著疫情持續向好,春耕生產有序推進,永燊鄉沙壩河村駐村幹部龍翔摘掉口罩,一邊給群眾講解花椒栽種的技術要領一邊親自示範。

黔西縣: “兩委一隊三個人” 凝心聚力決勝脫貧攻堅

沙壩河村駐村幹部示範種植花椒

龍翔曾是永燊鄉黨政辦的工作人員,2019年7月份主動請纓,到離鄉政府最遠的沙壩河村開展駐村工作。看著龍翔文質彬彬的樣子,沙壩河村的群眾以為他只會在辦公室裡寫寫材料填填表冊。可才一個多月的時間,大家對龍翔的認識就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無不對他另眼相看。


到沙壩河村的第一週,龍翔就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及其他駐村幹部一道,走遍了沙壩河村的11個村民小組,迅速掌握了全村的基本情況,對自己結對幫扶的1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他也瞭如指掌。


“還是這幾句話管用,‘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幫著群眾賺,’你說得天花亂墜卻不落實在行動上的話,老百姓當然不會聽你的。如何做,真心實意,當好服務員;如何帶,親力親為,當好技術員;如何幫,拓寬渠道,當好營銷員。”這是龍翔的駐村感言。


龍翔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沙壩河村離永燊鄉政府有13公里,群眾去鄉里辦事極不方便,龍翔就利用去鄉里的時間幫群眾代辦事項代領證件等,若是急需本人去的,龍翔就“私車公用”親自送去。去年沙壩河村的南瓜喜獲豐收,龍翔與村“兩委”成員四處奔走聯繫銷路,確保了200多萬斤南瓜全部售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龍翔成了集宣傳員、快遞員、服務員等角色於一身的駐村幹部。一來二去,龍翔成了沙壩河村群眾的貼心人。


當前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帶領下,沙壩河村戰“疫”戰“貧”兩不誤,700畝花椒苗已如期種完,1000畝南瓜和200畝辣椒的分散育苗正茁壯成長,年存欄80頭的養牛場已通過相關部門的驗收,前期購進的40頭牛即將入場,2000多米的環湖路建設已近尾聲,旅遊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如今的沙壩河村,幹群關係融洽,上下齊心,幹勁十足,正朝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


官莊村的“零風險和三保障”


洪水鎮官莊村花椒基地上,種植大戶曾居華一家正在花椒地裡栽種黃豆。曾居華雖已年過花甲,腿腳也不大利索,但是精神矍鑠,十分健談。

黔西縣: “兩委一隊三個人” 凝心聚力決勝脫貧攻堅

花椒地裡種黃豆

“種了這麼多年的莊稼,從來沒有遇到這樣的好事,我家栽了20多畝的花椒,一分錢不出,還倒給我將近萬把塊錢的獎勵補助款,明年花椒投產後村裡還包銷,不把花椒管好把地種好的話,太對不起人了。”曾居華樂呵呵地說。


地還是自己的地,花椒苗、肥料等免費提供,花椒籽負責回收,收益歸自己不說還給補助,難道真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官莊村黨支部書記代宣傑解開了這個疑團。

黔西縣: “兩委一隊三個人” 凝心聚力決勝脫貧攻堅

官莊村“兩委”帶領群眾種花椒

“為了提高群眾的積極性,搞好產業發展,鞏固好脫貧成效,黨支部通過引進企業和能人來帶動,由合作社打捆運營,實現農民零風險、利益三保障。目前,官莊村已完成花椒種植645畝,100畝中藥材基地已見成效,農業觀光水果採摘園的50畝葡萄今年便可投產,在確保群眾增收的同時村級集體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和壯大。”代宣傑說道。


2019年,官莊村引進貴州省畢節豐古農業有限公司攜手發展花椒產業,為保障群眾的利益不受損失,並能穩定增收,雙方建立了“農民零風險、利益三保障”的發展模式和機制。首先是在種植花椒的第一年,由公司向種植戶獎勵補助資金每畝400元,保障種植戶在花椒未投產前的土地收入。其次是免費提供樹苗、肥料和技術指導,保障花椒的管護和生長。最後是花椒掛果後按照每公斤14元的單價回收,解決種植戶的後顧之憂,保障產品銷路,實現增收致富。


官莊村“兩委”班子勇於探索,善作善為,通過“農民零風險、利益三保障”的發展模式,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紮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