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戶必看!養殖不懂科學,不是治病而是致命

01、有病未能早治


  由於受到養殖和防疫條件的限制,禽群發病在所難免。然而,在禽群發病後,大多數養戶都不能在第一發病期給予治療。如當禽群精神稍差,糞便有些不正常,吃料較慢時他們還不知道禽群發了病,不進行投藥。等到禽群出現了死禽,而且死亡不斷增加,食慾大減時才發覺禽群染病了。此時用藥,為時晚矣,療效當然不好。


02、混合感染,單純用藥


  禽群發病,由於體質差,抵抗力下降,往往不單感染一種病,很多時候,幾種病併發。如傳染性法氏囊炎與雞新城疫併發,大腸桿菌病與支原體病併發等等。但養殖戶一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分不清哪種是原發病,哪種是繼發病,幾種病混合感染,他們往往只用治療一種病的藥進行治療。多種疫病,單治其一,效果可想而知。


03、

無的放矢,濫用藥物


  禽群發病引起死亡,造成了經濟損失,養殖戶心急如焚,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病因未明就亂投藥。亂投藥的結果,不但不能把病治好,還因為禽群得不到及時準確的對症治療,會使病情加重,死亡增加,損失更大。事實上,雞咳嗽現象不但支原體病有,喉氣管炎、支氣管炎、新城疫和禽流感等病也會出現;禽的拉稀,不但沙門氏桿菌病有,大腸桿菌病和各種病毒感染也有。在這種情況下,不分青紅皂白用藥,也勢必收不到好的治療效果。


04、治病心切,過分加大藥量


  事物發展有一個過程,禽病從開始治療到治癒也必須有一個過程。治病的藥物不管口服或注射,作用於病原體直至抑制殺滅它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這個過程稱療程。一個療程一般三至五天。而少數養殖戶企圖通過加大藥量喂服一次或注射一次就藥到病除,這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和做法。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不能把病治好,還會因為藥量過大增加了藥的毒副作用,這種做法非常危險,實不可取。


05、停藥過早,反覆發病


  有不少養殖戶為了節約用藥成本,用了一兩天藥,見禽群病情有所好轉了,就立即停止用藥。結果,過了幾天病情又加重了,死禽反而增加了,這就是因為沒有鞏固療效,導致病情反覆和加重的結果。病情反覆後,要將病治癒難度更大,因為重複用藥往往產生抗藥性。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病基本治癒後再繼續用藥一個療程,直至完全康復。


06、療效誤判


  這也是在少數養殖戶當中經常發生的事情。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不懂得藥物發揮作用是要有一個時間過程的。在用藥正確的情況下,用藥後一兩天內,禽只還可能出現死亡,而養殖戶就片面認為所用藥無效;

  其二,當原來的用藥正在起效而未從根本上好轉時急於改換其它藥,結果誤打誤撞,病好了就誤認為他改用得很對,從此就只認這一種藥。療效誤判易對養殖戶產生誤導,勢必給日後治療同種疫病帶來用藥錯誤,人為造成經濟損失。


07、惜本誤醫


  少數養殖戶在購藥時斤斤計較“成本”,認為藥越便宜越合算,貴藥會增加成本投入,到時會使禽群賺錢少。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說得確切一點,他們計較的並不是成本,而是價格。事實上,無效或療效差的藥才是最貴的藥,療效高的藥表面雖然顯得貴些,但比無效或療效差的藥實在便宜多了。

  我們在計算藥費支出的同時,最好計算一下療效差導致死禽增加的損失和病治不好禽不長大(或不產蛋)白耗飼料的冤枉開支以及再次投藥的多重藥費。養禽的成本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成本不僅僅是藥費。治療禽病時,如果我們舍質求廉,定會貽誤治療,不可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在此向轉載平臺與作者致謝,文章主要供大家學習、交流為目的。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直接留言或電話聯繫我們,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