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那麼厲害為什麼王朝持續不久?

小鄭聽故事


秦始皇的確厲害,能以偏西一隅,而統華夏,足見其雄才大略。可惜的是後人不爭氣,宦官當權,至使朝綱不振,二世而亡。秦亡的原因,我認為趙高還不是主要原因,導致秦亡的是李斯,雖然李斯後被趙高所殺。秦始皇在外死後,作為丞相的李斯,以一己私利,聽信趙高蠱惑,廢扶蘇而立胡亥,李斯作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在趙高未得勢之前,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決定,最後害國害己。是導致秦國二世而亡的直接責任人。


漢闕故人


秦始皇再厲害,也抵不過現實形勢和歷史規律的綁架。

他的帝國之所以會崩潰,其實與他個人能力沒有多大關係,真正制約帝國崩潰的其實有3大原因。

第一,秦始皇本人壽命到頭。

在前30餘年的國家治理過程當中,包括帝國的建立,包括諸多行政事務,讓他的身體極速的變差,以至於在盛年49歲的時候,驟然駕崩。

讓僅僅建立10年的帝國,一下子暴露在天下的反秦浪潮之中。這是他個人身體狀況,所帶來的遺憾,這是無可置疑的。

用當年商鞅的話說,一個國家,一種政策,要想改革施行之後取得效果,沒有20年的時間,不經過一代人的更迭,是難以穩定的。

因此僅僅十年,對於一個剛剛統一的帝國,完全是不平穩的一段時間,如果後來者不能好好做,那麼危險很大。

第2個原因,秦始皇身邊留下的兩個人。

所託非人是主因,一個趙高一個李斯。

趙高因為是個殘疾人,心胸變態,而且跟隨了秦始皇時間非常長,見慣了權力的渴望,因此,在這種驟然崩逝的權力真空裡邊,讓他一下就找到了自己謀求權力的通道。

李斯這個人,是個絕世的將才,卻不是個帥才,大廈將傾的時候,他有點拎不清方向,為了自己權力的穩固,他接受了趙高的忽悠。

二人在權利更迭的過程當中篡改遺詔,扶立新君,忽悠天下,致使帝國的政權,落在了高高手裡,從此,秦帝國就埋下了失敗的禍根。

第3點,扶蘇沒有當機立斷的魄力。

遠在長城,扶蘇和蒙恬二人莫名其妙的,就接受了這一場潑天大禍。

由趙高和李斯偽造的,賜扶蘇自殺的詔書,很輕鬆的就要了長公子的命。沒有聽從蒙恬的勸說,直接忽略了其中的諸多疑點,進而自殺,放棄了拯救大秦的最後一個機會。

而蒙恬也沒有了效忠的對象,只能悽然的死去。

帝國能夠影響政權正常交接的人物都消失了,那麼,將來它的走向,就完全掌握在了趙高的手裡。

秦國本來就面對洶洶的反抗勢力,風雨飄搖,再加上這麼一個混亂的朝政,帝國要不崩潰,沒有天理。


子牛談古今


首先我們要肯定:秦始皇的確厲害,非常厲害。我們稱他為千古一帝,能不厲害嗎?

但是,厲害,是不是就一定能使江山長久呢?從秦朝的歷史來看,秦朝統治時間很短,與秦始皇的厲害不成正比,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我們首先要搞清一個問題,就是對“厲害”一詞的詮釋,什麼叫厲害?你在說秦始皇厲害的時候,你指的是什麼?我想,大家主要考慮的是他統一天下的能力,也就是奪取天下的能力。是啊,春秋戰國五六百年,周天子的天下一直亂糟糟的,戰爭不斷,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秦始皇的功績首先就在於,他結束了幾百年的混亂,使中國成為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中國,即當時的大秦帝國。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厲害,誰能不服?秦始皇做秦朝皇帝的確不長,但他從秦王做起,作為秦國統治者已經一步一步顯示威力,從王到帝,在位36年,他的威名是累積而成的。36年!贏政有足夠的時間證明自己的厲害。天下人都見識過了,領教了,豈能不服?

但是這個厲害總的來說是打出來的,是靠武力征服取得的,天下人服,那是無奈之服。諸侯各國之民要的不是武力暴力,他們要的是和平,是安寧,是衣食無憂。作為皇帝,你統一了天下,好,大功一件,可你能讓黎民百姓心悅誠服嗎?你要真讓他們服,就得為他們著想,而不是我行我素,橫徵暴斂。

秦始皇在位時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看起來確實是大功一件。這也是他的厲害之處。但他的這個厲害其實是為了鞏固和維護他的集權統治,因為這些統一,就是一刀切,就是樹立唯一的標準,這樣就鞏固了中央集權。這些措施嚴格說來,對大一統有好處,對平民百姓並沒有什麼實惠。還是那句話,老百姓要的是安寧,要的是填飽肚子。所以秦始皇的這個厲害,老百姓並不買賬。

在這種高度集權,可以說是鐵腕統治之下,作為皇帝,你並不關心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你焚書坑儒,罷黜百家,不讓文化人說話,不讓他們發聲,讀書人就憋了一股氣。你又大興徭役,大興土木,讓百姓長年漂泊,無家可歸。這樣,老百姓又憋了一肚子惡氣。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的厲害就不是平民百姓想要的了,這種厲害反而讓百姓苦不堪言,讓全天下人都敢怒而不敢言。其結果就是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起兵,人人都想造反。所以,你秦始皇再厲害,天下也不能長久。

當然,秦朝滅亡得快,與他當皇帝時間不長就崩了也有關係。假設他身體好,再當二十年三十年皇帝,以他的威力,秦朝應該不會在他手裡垮掉,那麼秦朝的歷史自然就會長一些。秦始皇的不幸就在於命運已經註定了,他當了二十四年秦王,只能當十二年皇帝。而他最不幸的就是,沒有生下一個像他一樣鐵腕的兒子。長子扶蘇過於仁慈懦弱,即便繼位也是不行的。小兒胡亥又過於殘暴,根本不懂治國之術。權力交到這小子手裡,註定就只能傳二世而無三世。秦朝命短,庶幾命乎?

杜牧《過秦論》總結秦王朝滅亡的原因說:“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說明,不管秦始皇有多厲害,只要他不施仁義,不真正為人民而為自己,那麼,他的天下是坐不長的。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天下要長久,就要得民心,順民意。這是鐵律。

2020.3.7夜於橋樓子


眉山鬍子


秦始皇就是因為太厲害,才導致秦朝短命,二世而亡。

為什麼呢?因為秦始皇太過於雄才偉略,一輩子裡想完成的事情太多,可他的子民卻跟不上他的腳步,最後受不了就直接把秦朝推翻了。

作為始皇帝,他帶領秦國橫掃六國,建立了一個比商、周疆域更為廣大的帝國,造成了一統天下的大業。隨後又南征百越、北修長城以卻匈奴,為秦朝的國家安全構建了一個絕佳的地理環境。就像《過秦論》裡說的: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如果我們細品一下這段文字就會發現,裡面描述的秦國周邊戰略態勢——南服百越,北拒匈奴,東臨大海,西接高荒,在公元前220多年的那個時代,絕對算一個完美的地緣環境,堪比現在的美國。

但是,秦始皇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安全,他的子民卻管不了這麼多。經歷了春秋戰國的亂世,老百姓最想要的就是安居樂業不折騰。可現實中南征百越先後三次派大軍征伐,共動用了全國八十萬軍隊,死傷人數更高達三十萬,北修長城更是消耗錢財無數,老百姓怨聲載道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怪秦始皇太過操之過急,一代人幹了幾代人的事,統一天下、北修長城、南征百越,一系列的戰爭和浩大的工程導致勞民傷財,苦了百姓,最終也讓秦國丟了天下。當然,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自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第一次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始皇,犯這個錯誤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其對後世也起到了極大的警示作用,此後但凡亂世中完成統一的開國之君,都要把休養生息放在首要位置,最典型的就是滅秦的劉邦。

此外,秦始皇將百越納入版圖也為後世的中原王朝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此後每當面臨北方遊牧民族兵臨城下時,中原政權可利用南方廣闊的水網和山嶺作為戰略緩衝區,與之進行周旋,比如東晉、南宋、南明。

歡迎關注我哦,本回答屬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臨江小仙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就是秦朝,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就是秦始皇嬴政,在春秋戰國時期,經過幾百年的戰爭,秦王嬴政指揮秦國鐵騎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嬴政認為自己的功勞超過了三皇五帝,於是自稱皇帝。

秦始皇嬴政在建立秦朝的第十一年就去世了,秦始皇死後這個王朝只經歷了三年就被滅亡。

秦始皇去世之後,繼位的是他的兒子胡亥,在宦官趙高的輔佐下,這個龐大的帝國只有三年就滅亡了,這個也不能說是胡亥的鍋,但是胡亥有一定的責任,經歷數百年的戰亂,人民都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在秦始皇時期,徭役賦稅就很繁重,胡亥繼位後,又加重徭役賦稅,導致了秦末農民起義。

秦末農民起義中,那些六國後裔被滅國不久,對秦朝也沒有歸屬感,都想復國,所以都起兵抗秦,在陳勝吳廣起義被消滅後,主要是六國後裔復國為主,劉邦、項羽也是屬於楚國後裔,抗著楚國的旗幟對抗秦國。

這就是秦始皇雖然厲害,但他建立的王朝缺存在不久的原因,繁重的徭役賦稅加上六國後裔復活,秦朝之後劉邦建立的漢朝,之所以能夠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就是劉邦之後的皇帝,漢文帝和漢景帝都懂得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社會安定,百姓富裕,王朝才能長治久安。


戰國霸王


秦始皇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締造者,開啟歷史的新面目,對外南征北戰,對內製定酷法,收繳兵刃,據險要之地,以為帝國可保萬世,沒想到死後二世而亡,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戰亂久,未施行修養生息政策。秦滅六國,百姓處於戰火之中,無心生產,許多青壯年死於戰火,十室九空,良田變荒地,而始皇帝剛滅六國就派百萬大軍北伐匈奴,南征南越,大軍的戰略物資都需要百姓負擔,那必是苦不堪言,六國之民,思念舊國。

二、大興土木。修建秦始皇陵,徵民上百萬,勞民傷財,死傷無數。修建阿房宮,修建萬里長城,皆需要百萬以上的民眾,消耗眾多的國家財富,嚴重透支國家實力。

三、不施行仁政,暴力統治。秦國是以法興國,也是以法敗國,秦強大的同時酷法制度越來越健全,民眾稍有不慎,便被施行酷法,民眾的心是罰不怕的,越罰敵對情緒要高漲,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終於陳勝吳廣起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起義蔓延整個帝國。

四、秦二世能力有限,胡亥未有始皇帝的雄才偉略,有的是陰險殘忍,荒淫無度,怕兄弟與他爭奪帝位,竟然屠殺了兄弟姐妹。重用趙高,趙高是正宗的小人,始皇帝在位時,他不敢胡作非為,但玩弄胡亥還是遊刃有餘,指鹿為馬,架空了胡亥,但趙高玩陰的行,治理國家實在是不專業,好好的大秦帝國,毀於趙高之手。

五、南越和北方邊疆的百萬雄師未回援。秦朝手中只有都城的五萬精銳和章邯的刑徒軍。秦軍真正主力是邊軍,真正的虎狼之師,但為啥不回援解決危機,其中的原因有多個版本,有人說是始皇帝的旨意,也有人說,是邊軍不願回援打仗。若是邊軍回援,秦帝國不會二世而亡。

總的來說,秦二世而亡原因是施行酷法而不施行仁政,民心思變,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饕餮中國


一個原因是始皇帝的家庭教育失敗!

長子扶蘇愚孝,即便蒙恬提醒他核實情況,他還是悲觀自殺;小兒子胡亥蠢得不可理喻,認賊作父,聽趙高的話屠殺兄弟姐妹,殺害蒙恬等棟樑,自毀帝國長城!

第二個原因是迷信長生不老之術,不啻精神鴉片,以至於沒有提前做好繼承人的交接工作,給了趙高可乘之機!





百舸爭流莫等閒


秦始皇的王朝為什麼會持續不久?

一、行事操切,謀劃不周。

秦始皇在統一天下之後,大力推行法家治國之道,書同文車同軌,統一錢幣度量衡,清田畝分土地,設計郡縣體制。這一系列的行動,讓中國這個巨人第一次屹立於世界東方,何其壯哉!可是面對六國剛剛統一的局面,久經戰亂的中華大地,到處是硝煙過後的荒涼景象。時局需要穩定融合得到正常發展,國家需要輕徭薄賦得到休養生息,百姓需要安居樂業得到喘息之機。秦始皇處理國事過於操切,想在有生之年建立更偉大的功業,造成秦國施政理念出現偏差。要知道商鞅之法是實行二十年,秦國才開始崛起縱橫時代,沒有五代秦國之君堅持新法的意念,秦國不可能統一華夏。焚書坑儒本是統一治國之道以加強皇權、修秦直道本是增強輸送能力來抵禦匈奴、築造長城本是劃分國土疆域的國防戰略、興修水利本是建立水網體系為發展農桑。由於秦始皇的急於求成,拔苗助長勞民傷財,大好的國策成了天怒人怨的根源,加上亡國君臣強烈的復國夙願,導致民心盡失蠢蠢欲動。

二、追求長生,刑法苛刻。

秦始皇的身體每況愈下,在此情況下一味求仙問道,希望可以獲得不死金身。甚至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答應徐福帶上童男童女往蓬萊尋仙,至死都沒有忘記問道,徐福回來沒有?可能當一個人真正富有天下的時候,最在乎的只是自己還能活多久。既然明明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為何不提前當眾宣佈扶蘇接替皇帝的召令,縱然父子理政觀念不一致,特殊時期應該讓扶蘇在身邊守候。一個皇帝臨終之際,皇兒不在身邊,又沒有安排合適的顧命大臣。導致趙高騙得李斯信任,假傳聖旨立胡亥為帝,胡亥不體諒民生疾苦縱情淫樂,國政完全交給趙高處置,宦官專政權傾朝野,朝中正直大臣被無端殺戮。加上刑法苛刻不能因時而變,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讓一個生機勃勃的統一帝國迅速進入衰落。

三、儲君不察,空留遺恨。

秦國儲君扶蘇,為人正直勇武,頗有政治遠見。身為皇長子,監軍30萬修築長城,一直奉行仁政體民的理念,深得蒙怡等將領的支持,為何對趙高使臣傳達的聖旨深信不疑?自己一生並無劣跡突然都被賜死,難道不存在別人的陰謀?如果他的父子真的不能容忍,秦始皇早就可以將其軟禁或者賜死,怎會讓他去監管三十萬的軍隊?另一方面扶蘇雖然有賢德,但是缺乏權謀之術。秦始皇讓扶蘇監軍期間,扶蘇完全可以遍訪賢能之士建立自己的幕僚團隊,安排親信在朝廷內部觀察朝局,隨時掌握時局變化。沒有得到父親耳提面命,任他是誰都不能相信,既然怎樣都是死不如反戈一擊,也許還有生存的可能。然而扶蘇不以大秦安危為己任,面對矯昭決心赴死,辜負秦始皇對他的一番培養,為趙高專政錦上添花。


Oo否極泰來oO


這是被討論已久的問題,似乎早有論定,但我會努力說出點新意。

秦嬴政的威力,無須多言。他建立起的大帝國,也是雄強一世,當世,無國能比,但為何很快奔潰呢?

促成嬴秦奔潰的,一方面是宮廷內部的政變;一方面是秦暴政,引發的全民革命。而在秦國,這二者是糾纏在一起的,危害更劇。

始皇帝死,宦官中車府令趙高,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從腳丫到髮梢都抹了陰謀膏的人。他聯合李斯殺了秦長公子扶蘇,幫扶二世成功登基後,聞風風雨雨之言,見人心不穩之象,恐有變亂,就勸二世殺戮立威,用恐怖手段來鎮壓發動。一連殺了十二個公子,十個公主。刑法森嚴,遠甚於他老爸時代,朝廷上下,人人戰慄,都是朝不保夕。為我們留下了荒唐的故事,指鹿為馬。現在看來好笑,那時是要命。這裡可見出,政變和暴政給清王朝帶來的危害是極可怕的。

政變起家的宦官趙高,一如歷史上弄權的同類,往往只顧自己生前榮耀享樂,沒有一種道德的羞恥感,家國的情懷,是一種變態的人格和所處的環境造成的偶然和必然。他慫恿二世只要自己樹威,只要自己享樂,不顧天下死活。於是二世的統治政策,一切秉承其老爸的遺規,手段的殘酷,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始皇陵墓的建設,耗費無盡的人力材力不說,還把工人直接活埋其中。陵墓建完,又營造渭水沿岸的宮殿。又徵集天下狗馬禽獸之物,送到咸陽。各地轉輸,不絕於途。賦斂愈重,徭役無已,老百姓終是忍無可忍。

秦的天下,宮內宮外,這時只是極燥乾柴,只待一個火星。

火星竟燃燒於一個雨季,陳涉受難,接著便是摧枯拉朽,二世身滅,帝國煙滅。

這裡還可以,往前推一點,說點或許有新意的東西。

秦初立,在一場辯論中,始皇帝信了李斯的話,實行郡,拋棄分封。

毋庸置疑,郡縣是大勢所趨。但秦國實行過激,在各地發難時,沒有地方的自家勢力的支持,也是導致速亡的一個原因。否則,極有可能鎮壓起義。

啟示有三:

一、內部的傾軋,會導致一個有戰鬥力的團體或國家走向衰敗。

二、一個的物質建設,必須要在百姓承受範圍之內,超出了,不顧百姓死活,哪怕把樓房建到宇宙,也是暴政。

三、順時而生的新事物要接納擁抱她,但不能過急和過激,要防止剎那間的過敏不適應,甚至會導致休克。

以上是秦亡的三點重要原因。

秦王朝倒敗的最後一個原因也不可忽略,是因為我阿呆沒法穿越到大秦,把這些道理告訴秦二世。



阿呆說書


予以古以來,人無完人,一個人有強大的一面,必然會有虛弱的一面,贏政初心是對的,統一全國後,百廢待興,採取了一系列鞏固措施。同時,他個人的慾望也不斷膨脹——長生不老,東巡仙丹;視死如生,修建王陵;奢華無度,大興土木;鞏固國防,高築長城。在其短暫的一生,不是死於氣概,而是痴心妄想,如若安分,認真治理國家,不尋求所謂長生不老,也許歷史會改寫。他的死還是個迷,有說病死,有說被陷害。贏政死後,本應長子扶蘇即位,但次子胡亥勾結小人,篡權奪位,逼殺扶蘇,當時扶蘇正在邊防抵禦匈奴,胡亥假傳遺詔,害死扶蘇,邊防空虛,內政混亂,胡亥驕奢淫逸,民怨四起,最終滅亡。

當秦始皇用鐵血腕力平服東方六國後,把六國的貴族大部分送到了咸陽。當然因為戰亂,有些貴族重臣跑了出來(這就是秦末起義的中堅力量)。但是懾於秦國的超強實力只能蟄伏。

本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剛近不惑。如果像朱元璋一樣當政三十年,那麼六國餘孽也就是趁勢造亂而已,沒有人起頭那就一直等著。矛盾也可能慢慢就稀釋了。

胡亥大肆殺戮大臣宗室,自毀長城。導致對起義軍時,沒有大將來應對,能拿出手的就是章邯,真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在面對六國餘孽時,力不從心,很快潰敗。

一是政治體制問題,秦朝的自商鞅變法逐漸強大,奮六世之餘烈,六代賢明君主,最終一統天下,原因在於保持了商鞅所創立的戰時體制度—軍功制度,徹底激活了底層人民的熱情,使底層有了上升的渠道,另外,秦國特別重用士人,不以出身作為人才的標準,像秦孝公與商鞅、秦惠文王與張儀、秦昭襄王與范雎,無不是這一標準的體現,反觀其他國家仍有很強的貴族觀念。在戰國禮崩樂壞的時代,這種耕戰制度、軍功制度可以復興國家,但是到了天下一統,過於嚴苛的秦制,也成了人民生存的重擔,人民起義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根本原因;二是秦始皇的接班人,始皇帝剛去世,就發生了權利爭奪,無能的二世胡亥即位,趙高李斯弄權,民不聊生

  • 秦軍部署失當。六國統一後,秦始皇將進攻的矛頭指向南北兩個不同的方向。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以絕亡秦之患;派屠睢,趙佗率領五十萬大軍劍指百越,平定嶺南。這一舉措在穩定邊境,開疆拓土方面,意義重大,但縱觀全國,秦軍部署存在問題:外重內輕,一旦國內有事,面臨無兵可調的局面,後來義軍逼近關中,二世被逼無奈,只能釋放驪山刑徒來勉強應對。
    • 好大喜功,徭役繁重。秦崇尚法家,以法治國,以嚴刑峻法為特色,人人談之色變。又好大喜功,在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長城的過程中,不惜民力,百姓苦不堪言,五十萬秦軍進軍嶺南,其人多死。以至於後來陳勝喊出“天下苦秦久矣”之時,眾人深以為然,應者雲集。西漢賈誼也嘆曰:“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秦王朝建立皇朝後,秦王稱帝不是安撫原六國新興地主貴族平民,為原六國經濟發展向秦皇朝過渡採取有序進行。而是急行政酷嚴法防民滅求萬世。急行政,立即建立中央集權,各地推行郡縣保甲制。核心是嚴厲壓制人民自由。尤其法典嚴到無情無理。以陳勝吳廣起義導火索為例,徵民夫守邊不顧客觀條件限期到達否則處死。沒收百姓所有銅製十二巨人。實行連坐制。尤其二世時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無法苛活鋌而走險險。兩年不到,秦就滅亡了。

    從秦二世而亡,可以看出,一個開國君主在偉大,如果繼承人沒有選好,就算在強大的帝國,也會很快分崩離析的。隋朝隋煬帝楊廣的事例就是很好證明。也看出來封建制度的落後,一人可以亡天下。慶幸我們生活在民主制度下。

    嬴政統一天下,本應該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徐徐圖之,然而在短暫休養之後,嬴政動用大量民工開始長城修築,並用刑法強迫百姓服役,引起人民強烈不滿。嬴政於此同時對法律加大懲罰加度,引發一些貴族士子的不滿,紛紛來指責秦始皇的嚴酷,身為丞相的李斯看到這種情況後立即建議秦始皇應當對這些膽大妄為、目無尊長的士子予以嚴懲。收到情況的始皇帝立即展現了暴戾的一面,命令除自己 頒發的《秦記》一書,其餘史書一律燒燬。有膽敢藏書者不論官員一經發現一律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