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被譽為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長壽之鄉

南通


南通被譽為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長壽之鄉


一、城市概況

南通位於江蘇省東部,長江入海口的北岸。南臨長江,東臨黃海,地處江海交匯,史稱江海門戶;南與上海、蘇州隔江相望;西與泰州毗連;北與鹽城接壤。南通現轄崇川、港閘、通州3區,如東、海安2縣及啟東、海門、如皋3個縣級市,市域人口730萬,2017年GDP 7734.64億。1984年4月南通被國務院列為我國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南通有優越的自然條件,豐富的海洋資源,獨特的港口優勢,紮實的工業基礎和發達的文化教育,被譽為“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體育之鄉”、“長壽之鄉”。目前,我市正按照國務院批准的新一輪總體規劃要求,努力建設成為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現代化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南通曆史悠久,江海文化底蘊豐厚,歷史遺存豐富,現擁有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通市),一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如皋市),2箇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海門市餘東鎮、如東縣栟茶鎮),1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如皋白蒲鎮)和1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通州區餘西村)。

二、歷史沿革

南通古稱“胡逗洲”(今濠河雛形)公元958年建城,始稱通州,歷經宋、元、明、清,民國初年改稱南通縣。1895年清末狀元張謇在唐閘創辦大生紗廠及資生冶廠等五大附屬企業,唐閘成為中國近代輕紡工業的發源地。1904年因張謇解決大生紗廠的產品貿易和南通對外交通問題而興建天生港。1905年張謇在城南一帶創辦教育、文化、社會事業,並開展近代城市建設,興商貿,建公園,一時成為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16年張謇在經營南通城市的同時,對狼山老鎮及景區進行了建設改造,興建了西山村廬、東奧山莊等休閒設施,成為南通近代著名的花園小鎮,形成了獨特的“一城三鎮”歷史格局,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2007年獲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稱號,2009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1、古代“典型”之城——南通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府州縣城市的典型。南通在後周始建城池,其形制城秉承了《周禮·考工記》的營城思想。南通城方形的城池內譙樓(鐘樓)居中,主要大街為十字形。東西城門相對,南門與州治相對,城門內的東、西大街和南大街為城內主要的街道。城市南北軸線明顯,明代南通在城市南側加築新城,城市軸線依然得到延續和加強。

2、近代“模範”之城——南通在近代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堪稱“中國近代民族第一城”。南通是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全面規劃並實施建設的具有近代意蘊的城市,且城市建設涵蓋了生產、生活、工業、農業、文化、教育等諸方面內容,是一座各項事業全面推進的城市。南通城“一城三鎮”的格局和城鄉相間的城市規劃理念在中國的城市建設史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南通目前還保留了大量的近代產業建築遺產和近代城市建築遺產。這些建築遺產包括工業建築、校園建築、文化建築、商業金融建築、居住建築、城市公園、宗教建築等等,是“中國近代第一城”的物質體現,充分反映了近代南通城市建設的高度成就。

3、江海門戶之城——南通在中國的航運交通和對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通適當江海交匯之處,因濱江臨海,河江海貫通,水運一向興隆。近代時期張謇先生為了便於工業器材和貨物的運輸在長江邊興建天生港,成為南通近代水路的交通樞紐,是南通“一城三鎮”歷史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後,政府大力建設南通港。目前,南通港不僅承擔著南通市及蘇北東部地區客貨進出口的接轉任務,同時還為上海等沿海港口分流,為長江流域廣大地區和沿海省市部分貨物中轉提供了方便。對外開放以來,南通港已直接43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個港口通航,進入沿海億噸大港行列。

4、靈山秀水之城——南通“山水相依”、“城河相擁”的格局形成獨特山水城市景觀。南通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南郊五山(狼山、軍山、劍山、馬鞍山、黃泥山)是江蘇六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其中狼山列我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位於市中心的千年濠河,蜿蜒曲折,長約15公里,環抱南通全城,形成“水擁城、城抱水”的獨特格局。南通的寶塔以其建築的獨特流傳於世,“南通三座塔,角分四六八,兩塔平地起,一塔雲中插”。3塔中,五福寺的文峰塔、天寧寺的光孝塔坐落在南、北濠河畔,廣教寺的支雲塔位於狼山之巔,3座塔成為南通曆史的象徵。

5、人文淳厚之城——南通的文人氣質、士紳情節、抗侮士氣構成城市獨特的歷史人文內涵。南通曆代人才輩出,歷史上曾經出過三個狀元和諸多名士。“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有“針神”之譽的刺繡大師沈壽、人民藝術家趙丹、書畫大師王個簃等都是南通曆史上的文化名人。清末狀元、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辦的實業與文化事業,更為南通創下諸多全國之最。南通的刻紙、彩燈和風箏均享有聲譽。解放後,南通的傳統文化藝術得到發展。南通人民勤勞善良,但對外侮、強權向有反抗傳統,如抗倭、抗清、討袁以及各種抗日救亡運動,都是南通重要的歷史篇章。

四、各級文保單位、歷史建築、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通曆史文化遺存豐富,擁有各級文保單位77處,其中博物苑、嗇園、天寧寺、廣教寺、大生紗廠、通崇海商會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太平興國教寺大殿、鐘樓譙樓、濠陽小築、文峰塔等省級文保單位12處,大達輪船公司、紅樓等市級文保單位35處,縣區級文保單位24處。

現存胡長齡故居、廣生油脂廠倉庫、東工房、西工房等歷史建築40餘處。

南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現有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南通板鷂風箏製作技藝、南通色織土布技藝、南通仿真繡、梅庵派古琴藝術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項;呂四漁民號子、紅木雕刻、柞榛傢俱製作技藝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3項;白蒲黃酒釀造技藝、南通彩燈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6項。

五、歷史文化街區

南通是一座以近代歷史遺存為特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寺街、西南營、唐閘、濠南4個歷史文化街區。

寺街歷史文化街區是南通最悠久的歷史街區,因天寧寺而得名(公元863年),被譽為南通城歷史文化的根。現存天寧寺,李方膺、胡長齡、範當世故居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範圍:東至南通中學西圍牆,西至環城西路,南至柳家巷及大巷,北至胡家園北規劃巷,總面積11.61公頃。街區格局完整,南北街巷肌理清晰,名人故居眾多,規劃形成以名寺、名人等為特色及文化展示與體驗的歷史文化街區。

西南營歷史文化街區因明洪武(約1383年)守禦千戶所十營的舊址而得名,之後成為“士紳官宅”集中、建築院落完整的歷史街區。現存趙丹、金滄江、包壯行故居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範圍:東至廟巷、西至西南營(西巷)、南至西南營(南巷),北至惠民坊,總面積6.67公頃。街區格局完整,東西街巷肌理清晰,人文薈萃,規劃形成以名人、民俗等為特色及文化展示與體驗的歷史文化街區。

濠南歷史文化街區是南通近代文化、博覽、商務、園林最集中的歷史街區,建築中西合壁,富有創造性。現存南通博物苑、太平興國禪寺、濠陽小築、女工傳習所、上海銀行南通分行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範圍:東至東濠河,南至東寺路、西寺路、西至躍龍路,北至環城南路,總面積31.4公頃。街區與濠河景區相融合,相得益彰,規劃形成以近代風貌及文化博覽、旅遊、休閒為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

唐閘歷史文化街區,1895年清末狀元張謇倡導“實業救國”並付諸社會實踐,選址唐家閘籌辦大生紗廠。後陸續形成“一河兩岸”為空間特色的近代工業城鎮格局。現存大生紗廠鐘樓、公事廳、紅樓、東工房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保護範圍:東至唐閘鎮實驗小學、南通市第二中學,西至西工房、老工房、大生紗廠倉庫,北至東工房、高岸街北,南至唐閘倉儲公司、興隆街,總面積25.75公頃。街區以通揚運河為依託,街巷肌理清晰,具有獨特、完整的工業、倉儲、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居住等功能體系,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遺存第一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