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和宋詞的區別是什麼?

清流的國學觀


唐詩和宋詞,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名字不同。開個玩笑,接下來直入正題。

我們先來了解兩者的屬性。




唐詩

我們現在說的唐詩,一般指的是成型於盛唐,區別於古體詩的格律詩。

格律詩有固定的形式:絕句和律詩;而且句式只有固定的五言和七言。

在押韻上,格律詩一般要求一韻到底,而且只能押平聲。

宋詞

宋詞並不是宋朝獨有的文化產物。

詞最早萌芽於隋唐,興起於中唐,盛行於宋朝。起初填詞的用途,是用來配合宴樂助興的,也稱詩餘或長短句。

詞有詞譜,是根據樂曲編排的,所以詞牌需要倚聲填詞。不同的詞牌,規則也有所不同。有單押平韻或仄韻,也有平仄互葉;句式沒有統一,根據字數可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

也就是說,詞牌的規則是由樂曲決定的,一般自創詞牌之人都是精通樂理的,如柳永、周邦彥等名家。



唐詩與宋詞的區別

基於以上的簡介,唐詩和宋詞雖然都同屬于格律體裁,但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是否入樂。

此外,唐詩和宋詞不僅在規則上有所不同,風格上也有差別。

早期的詞牌多流傳於青樓教坊之間,故多難登大雅之堂,不受文人重視,所以又有詩莊詞媚之說。我們對比一下唐詩和宋詞,大多可以體會到詩重雅,而詞重情。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觀點,有疏誤之處歡迎指點或補充。


詩詞補習班



表現形式上的區別

「唐詩」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為大宗。簡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但是唐代詩人作詩,也有用上句式較自由的「古體詩」,「古體詩」的句數和字數就很自由。

「宋詞」指宋代盛行的韻文體裁「詞」。宋詞的句式受到所謂「詞牌」的規範,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韻,極少全首每句都字數相同,所以詞又稱為「長短句」,這是註明與詩在形式上的區別。

題寫內容不同


詩言志

唐詩大多抒發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訴求,比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又如李白的“若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詞抒情

宋詞則更多的是描寫內心中的情感與感動。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功能主題的區別

其實唐詩和宋詞最大的區別,還是關於音樂方面的。詞是歌詞,無論你寫的是什麼,都是倚聲填詞,用來唱的,也就是說,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詞都是為音樂服務。這與唐詩為作者的抒發志向感情為服務有根本性的不同。

唐宋交界已經是中國兩個不同時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詩宋詞已是實質的改變。唐代人追求著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人坦蕩豪邁,解放個性。而宋人則追求的是瀟灑,追求生活的滿足,釋放個性。兩個不同時代的人不同心態,成為唐詩宋詞存在差異的原因。


在唐詩宋詞中感受人生的美好

今天的人們聚餐小酌,進了包廂往往先把窗簾拉上,無視窗外的一輪明月。對於李白而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那是多麼優美的生活場景,多麼積極的生活態度,他與自然的關係更顯親密!

晚唐詩人李昌符有兩句詩寫道:“若待皆無事,應難更有花。”不但自然界的花季很快就過去了,人生的花季也是轉瞬即逝。人生就是由一個個片斷組成的,如果把每一個有意味的片斷都輕易放過去,整個人生就變成毫無意義的一堆碎片。

蘇軾一方面深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響,在朝為官時風節凜然,在地方官任上則政績卓著。另一方面,他從道家和禪宗吸取了離世獨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瀟灑從容的生活態度,《定風波》裡的“一蓑煙雨任平生”,真正實現了對生活的精神超越。


運河文化書院




唐詩宋詞是有輩分的一家子 [秘笈]

形象地說,如果把唐詩宋詞用一棵樹作比喻,唐詩是樹的軀杆,宋詞就是樹的繁盛的枝葉。此話怎講?先說唐詩,唐詩有古風,尤其是可圈可點的是格律詩,即五絕、七絕、七律和排律等。唐時起初教坊曲子,主要以律句為辭而演唱,所用的樂器主要有蘆笙、編鐘、箜篌、橫笛、古箏等,還是屬於清和樂。當西域的琵琶經涼州風靡,又經商隊傳入長安後,這下使得音樂的變革來到了,教坊之外的勾欄瓦舍演奏的曲子之美聽,宮裡也不得不對傳統樂調進行變奏,這個變奏的過程,也就由詩變詞的形成過程。由於琵琶是七絃琴,傳統樂器為五絃,相應配五絃的歌辭,也得隨七絃樂器而變動。這個變動不僅是音樂上的革命,而且也成全了當時的一些文人,閒暇之餘填詞供歌伎們演唱。那麼這些所配的歌辭是怎麼變出來的呢?一般在原律詩的基礎上採取和聲,像甘肅西南地區蓮花山的“花兒”。如《蓮花山令》:“你一天浪(玩)的沒行(尋)見”,隨拖音”花呀兩葉”。這個“花牙兩葉”相當於“和聲”。唱的時間久了,索性將在律詩的斷句上做文章,比如釆取犯調、轉調、“偷聲”“攤破”等方法,將詩句來更好地為音樂服務。以“偷聲”為例,此法又稱減字。如《玉樓春》本為七言八句,魏承班《木蘭花》將上闋第一句、第三句變為三言句:

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閉寶匣,掩金鋪,倚屏拖袖愁如醉。

通過句式的改變來適應音樂的變奏要求,使得制約音樂的問題就這麼解決了。這個就是詩與詞的異同。可以說,詞來源於詩,也可以說,詩通過詞得到昇華。


三上詞話作者


唐詩格律規整,格律詩是唐代詩歌的新創。詞也被成為長短句,相對詩歌,句式比較鬆散。詩歷來被奉為文人雅士的正統文學,普遍流傳,甚至成為科舉取士的科目,然而詞卻被認為勾欄瓦舍、難登大雅之堂的市井文學,寫詞的人是很被人看不起的。詞在開始的時候,內容大都是為青樓歌姬寫的歌詞,多為豔詞,在蘇東坡之時,才擴大了詞的內容,增添其豪邁雄渾之氣,使詞走出了豔詞的限制和詬病。


沐曦若萱


在格式上說

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是五言,五言古詩簡稱五古,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年代:三國 作者:曹丕 體裁:樂府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 爾獨何辜限河梁?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律詩 清·同治辛末春刊《唐詩註疏三百首》

的一種。五律源於五言古體,風格峻整,音律雄渾,含蓄深厚,成為唐人應制、應試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採用的詩歌題材。唐代五律名家數不勝數,以王昌齡、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劉長卿成就為大。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王維《相思》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與五律相同。七律源於七言古體,在初唐時期漸成規模,至杜甫臻至爐火純青。有唐一代,七律聖手有王維、杜甫、李商隱、杜牧、羅隱等,風華絕代,輝映古今。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張繼楓橋夜泊書法帖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詩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格律很嚴,押平聲韻,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而宋詞

.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宋詞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上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

詞有5種分類方法

1、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以內)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有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2、按音樂性質分,詞可分為令、引、慢、三臺、序子 、法曲、大麴、纏令、諸宮調九種。 3、按拍節分,常見有四種:令,也稱小令,拍節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長之的;近,以音調相近,從而引長的;慢,引而愈長的。 4、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5、按詞牌來源分。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詞的格式較為自由,主要講求音律的美,沒有嚴格的格式


時尚阿


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對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誌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唐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

唐詩和詩詞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字數不同

「唐詩」今天我們說的唐詩,一般指到了唐初才成形的「今體詩」,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為大宗。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

簡而言之,除開非常特別的如李白的《秋風詞》,其它的每句字數是一樣的。

〔宋詞〕指宋代盛行的韻文體裁「詞」。

宋詞的句式受到所謂「詞牌」的規範,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韻,極少全首每句都字數相同。所以詞又稱為「長短句」

一個詞牌,就代表一個獨一無二的格式。

例如有一位作者選擇了〈水調歌頭〉這個詞牌來創作,那就得依照這個詞牌所訂定的格式,一個字一個字填上去,故稱寫詞為填詞。



二,用韻的差異

詞的韻腳比詩的韻腳寬。具體講就是,一首詩中只能用一到兩個韻,不能和其他韻混用,而詞可以合用,完全沒有限制。其他韻部亦有合併的情況。

總而言之,填詞用韻是比寫詩用韻自由得多。

三,詩言志,詞言情。

言志:抒發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訴求。中國古人的志,就是儒家所說的士以天下為己任。讀書是為了聖賢之道,寫詩也要抒發自己的志向和抱負。比如杜甫的“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抒情:內心中任何情感的感動。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詞在宋朝,也逐漸具備了言志的功能。



四,產生的背景不同

詩的產生背景: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

詞的產生背景:歌臺舞榭,飲宴場所。最早與情無關,與志無關,是先有音樂然後按音樂曲調去填寫。

五,功能的區別

其實唐詩和宋詞最大的區別,還是關於音樂方面的。

詞是歌詞,無論你寫的是什麼,都是倚聲填詞,用來唱的,也就是說,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詞都是為音樂服務。

而唐詩是為作者抒發志向和感情服務的。



無論唐詩還是宋詞,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不管它們有好多好大的區別,都應該好好的繼承和發揚!

感謝你的閱讀!


悟文化


遠在東漢末建安時期,曹植開始發起五言詩聲律化運動。經過南朝,初唐的沈佺期、送之問完成這個運動,律詩從此定型。律詩是新型的近體詩 ,與舊型的古體詩,勢成對立。陳子昂提倡古體詩,與沈宋成為兩個源頭。嗣後王維李白杜甫崛起,開盛唐偉局。當時作者風起,各自開闢出出一些新的境界,獨立成一家。依傍他人門戶的作者極少,所以成現出詩的盛世。王李杜所闢境界,特別宏偉,尤其杜甫,詩境包含萬象。足夠供後人演繹。中唐的韓愈白居易演繹的最為成功。詩到中唐,幾乎所有的境界都被開闢了。到晚唐時期,統治階級愈益腐朽,唐政權分裂成許多小塊。詩人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生活環境裡,要找士人的正常出路感到絕望,詩的境界又被前人儘量探索,遺存無幾,晚唐人只能向瑣碎細緻處尋求新境。不過,從特出詩人來看,李商隱不僅中唐未敵手,即列在盛唐也並無愧色。

唐人盛行歌舞,歌童舞妓到處都是有,所有士大夫都縱情聲色。李白尤為風流不羈,年老流落江南,依人為生,也還養歌妓。獨杜甫,韓愈也未免俗,更何況其他詩人。歌舞必有歌詞,又必有曲折。配合歌舞的音樂自然也要有長短曲折。歌詞配合音樂,七言四句必然有所變動才能和歌舞。於是詩變成詞。

詞的起源一部分是從民間歌調變來,也有一部分是士大夫創制。最先,清新麗正的詞多出自民間,以敦煌雜曲子為例 :文字通俗,情意真實,顯然是民間流行的唱詞,說明在文人作詞以前,民間已有大量好詞在歌唱。另一方面,淫豔浮麗的詞多出自士大夫,到溫庭筠作詞,專以婦女為描寫對象,以後作詞似乎非言閨情就不成其為詞。這使詞的境界變的狹窄,不像詩那樣恢宏闊大。不過詞必竟是新興文體,形式是新鮮可喜的。溫庭筠是詞的創始者,李煜是詞的擴大者,從李煜開端,北宋的詞的境界大加開闢。花間派只佔中間一小部分,詞不專為寫閨房私情而寫作,在文學上的地位提高了。到宋朝達到巔峰。

詞的起源有兩種,一是先在民間流行,經文人採取加工,提高成為成熟的文學。二是知音人士如李白溫庭筠等人,對絕句的唱法有所變革,這就很自然變成了詞。――摘自范文瀾《中國通史》


掌上中國v新竹


在格式上說

\n


\n

  唐代詩壇較為流行的體裁是五言,五言古詩簡稱五古,唐人五古筆力豪縱,氣象萬千,直接用於敘事、抒情、議論、寫景,使其功能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其代表作家有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

\n


\n

  七言古詩簡稱七古,起源於戰國時期,甚至更早。現在公認最早的、最完整的七古是曹丕的《燕歌行》。


宋詞,詩歌的一種。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始於唐,定型於五代,盛於宋.宋詞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學樣式上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依聲”。


詞的格式較為自由,主要講求音律的美,沒有嚴格的格式。


光宏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要回答唐詩是唐朝的詩歌作品,而宋詞是宋朝的文學作品,這朝代的不同就是他們最大的區別,也不能說錯。

可題主未必是這個意思。所以這題目問得不精準,要先揣摩題意。

“唐詩”、“宋詞”四個字沒一個相同,文體也從來不是一種,連在一起稱為“詩詞”也是平行狀態,他們的時間段、句子形態也完全不同,也就是說從頭到尾都有區別,簡直就是白日昭昭,無需細看。

欲尋不同,先得找到相同之處

它們都是凝練的語言藝術作品,都押韻,在當時代都可以用來吟唱。

這就是它們的相同之處。但這和後來的元曲、如今的現代歌詞好像又沒什麼區別,都帶有同樣的特徵。

那還有其他相同之處嗎?單獨談“唐詩”、“宋詞”。

是有的。

唐朝詩壇是中國古詩的鼎盛時期,在初唐出現了“格律詩”,也就是後來稱的“近體詩”,同時我們把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詩(包括平仄格律出現前後的都算)稱為“古體詩”。而古體詩除了不遵守平仄之外,押韻靈活,長短不拘,像極了文言文版的現代詩。

同時,古體詩也像極了規整之前的詞牌。

根據現有的資料,詞牌發端於唐,最早稱為“曲子詞”。而在詩被格律高端化之後,同時由於唐朝民族大融合,民間音樂也趨向複雜多樣,就產生了適合宴樂的長短句,也就是“詩餘”,經過晚唐溫庭筠、韋莊,五代十國馮延巳、南唐二主,宋朝晏殊、歐陽修、柳永、蘇軾、周邦彥這些大家的不斷開拓改進,才漸漸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詞的誕生先天就打下了格律的印記,以此區別於同樣句式長短不齊的古體詩。

但是平仄格律的誕生不但影響形成了格律詩,同時對古體詩也影響巨大,唐以後的古體詩雖然長短不齊,句式自由,一般句內都開始遵守平仄,這是發展的必然,所以唐以後的古體詩,發展成為“律古”。

也就是說唐詩中和宋詞最像的文體就是“律古”。它是古體詩,卻遵守格律,但又不是遵守格律和詞牌名的詞牌。

要找出律古和詞牌的區別,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其實在詞牌的形成過程中,一首律古如果能和音樂傳唱,然後又有人用相同的曲調,相同的格式填寫了新的律古,這首律古就有可能成為詞牌流傳下來。

比如說韓翃的《章臺柳》,就是他寫了給老情人的一首古體詩:

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如果章臺柳看了這個就忘了,這便是首古體詩,可章臺柳看了之後怒不可遏,按照這個格式寫了一封回信罵人:

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同一種格式下出現了新填的詞,這個就是個詞牌了。

所以《章臺柳·寄柳氏》既是古體詩,又是詞牌。但這種情況是在詞牌發展過程中的現象,到了周邦彥完整地規範了各種詞牌的格式之後,就極少出現了。隨著音樂的散佚,詞牌逐漸成為吟誦體,和詩一樣漸漸脫離了音樂,只按照漢字的平仄聲韻來合律了。音樂附著體的形式就交給了元曲,到現代成為歌詞。

從這一點來看,詞牌和古體詩簡直就是同根同源,只是後來音樂規範了詞牌並把格式固定下來,代代相傳,填詞的時候不能變通。而古體詩卻還是自由發展,隨性浪漫。

區別總結

唐詩中的近體詩和詞牌的區別是可見的,明顯的。

近體詩中的絕句、律詩、排律三種格式,句子的長短是固定,不是五言就是七言,沒有長短句。然後近體詩押韻必須是平聲韻,不能換韻,不能押鄰韻,以《平水韻》核韻為主;而詞牌押韻靈活,可以平仄同押,可以押鄰韻,一般用《詞林正韻》檢驗。

同時,唐詩的內容大多高大上,以情懷家國為主,而宋詞大多以個人小情調、小感情為主。這個倒不是唐、宋的區別,即使是宋詩也是大情懷,直到蘇軾、辛棄疾手上,詩詞開始合流,宋詞也同樣開始視野開闊,詞風清正起來。

而古體詩和宋詞的區別,就如前面所言,只是詞牌格式固定,古體詩更加自由的區別了。

其實這樣對比是“見山不是山”之後的回答,有些太過細了。

還是這樣吧。唐詩是唐朝的詩歌,宋詞是宋代的詞牌。

嗯,這就夠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好問題!詩和詞有聯繫也有區別。首先都是韻文,都屬於格律派。比如詩分律絕古風。詞分令引近慢。都有創作規則。開始都和音樂有關。比如開始時候的唐詩都是可以入曲的,不僅僅是樂府類別。像陽關三疊,清平調,還有楊柳枝,出塞曲等等。但是漸漸被文學化了就不適合演唱了。古風又叫古體詩,像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三吏三別等等。律絕屬於近體詩。就是在平仄和格律上有嚴格的要求。當然裡面還涉及到了不合格律的,那個叫拗救。關於近體詩的格律,就那麼幾種,感興趣的可以問度娘。至於說唐詩呢?因為近體詩是確定於唐的。所以詩必唐。小提示,詩必須平水韻。

至於詞,它的起源和詩有關,它最早叫詩餘,但是它是真正和音樂伴生的。那就是詞牌。什麼是詞牌呢?就是我們說得固定的曲譜。舉個例子,一首歌在固定的曲譜子下面可以填寫好幾段歌詞。但是詞格律很嚴格,不但規定了字數,句數還規定個平仄,但是因為語言傳承變化的緣故,導致某些懂音樂文人填詞時候發現以前固定的平仄演唱起來並不那麼協和,於是到了宋之後很多詞牌中在平仄之外出現了一個變化叫中聲,意思就是可平可仄。可惜很多詞牌到了南宋之後漸漸失去曲譜只留下了詞譜。漸漸地詞也不能被演唱了。提示,詞用詞林正韻!題目太大,不是三言兩語說得清楚的。

總結近體詩,分五六七言,又分律絕。詞有上千個詞牌,有的和詩基本一樣比如 瑞鷓鴣。但基本特色還是長短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