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刊文丨漂洋過海,守護島民“菜籃子”

“大白菜3株、豆腐5盒、雞蛋4板……”天未亮,位於舟山普陀區東港街道的陽光365生鮮超市已經燈火通明,謝覆軍一邊拿著配送單,一邊穿梭在超市中。“今天菜有點多,我得抓緊時間配菜!”看到我們到來,沒寒暄幾句他又扎進了蔬菜堆。

距離本島約15公里的柴山島,有著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清幽寧靜。然而,沒有超市,沒有菜場,島上122位老人一度為吃飯發愁。2018年9月,普陀區“菜籃子”辦公室設立便民服務網點,開通送菜上島“專線”,覆蓋柴山、白沙、葫蘆、登步、桃花、廟子湖等6個海島,截至目前累計送菜500餘次,總價值超過35萬元。

疫情之下,偏遠海島老人的“菜籃子”滿不滿?好不好?記者跟隨謝覆軍到海島走了一遭。

從任務到習慣

兩個月沒休息

浙江日报刊文丨漂洋过海,守护岛民“菜篮子”

圖片說明:謝覆軍穿梭在超市中配菜

謝覆軍今年27歲,是陽光365生鮮超市的主管,負責生鮮商品的到貨、驗收、陳列。隨著“專線”開通,他成了唯一的專職配送員,身上的擔子也更重了。

和以往不同,謝覆軍配完菜,拿出消毒水對配送車進行消殺。“防疫做到位,老百姓才能安心。”他介紹,疫情以來超市每天定時消殺兩次;每次配菜前還要用消毒洗手液洗手,確保食材從超市到飯桌的安全。

一筐筐菜被搬上車,謝覆軍縱身一躍坐到駕駛座上。在謝覆軍前行的路上,每遇到紅燈他都會瞄一眼時間。他說:“誤了船班,老百姓這兩天就沒新鮮菜吃了。”

配送車的中控臺上,放著一張海島配送信息表:柴山島,週二週五;葫蘆島,週三週日;廟子湖島,週一週四……一週7天,謝覆軍的日程被排得滿滿當當。

30分鐘後,我們抵達朱家尖漳州灣碼頭。看到謝覆軍的到來,客輪工作人員主動上前一同搬貨。搬完貨付完運輸費,時間指向11時30分的開船時間。

“今天貨有點多,我也跟著一同過去。”謝覆軍說著,和我們一同走進客艙。截至此時他已經忙碌了一上午。凌晨3時30分,先跑了定海雙橋拉了新鮮蔬菜,又去了普陀半升洞碼頭把廟子湖島的貨送上船,橫跨了大半個舟山,到現在才停下來喘了口氣。

起得比太陽還早,帶著菜漂洋過海,還認識了一幫年紀比他大了三四輪的人。1993年出生的謝覆軍,說自己沒想過會以這種方式送菜。一開始他只是完成領導派下來的任務,沒想到這一接,一年半載就過去了。累是肯定的,但每回接到訂單電話,聽到村民們期盼的聲音,謝覆軍就告訴自己:“那就繼續幹下去吧。”

“正月初六起‘專線’恢復,配送量也呼呼往上漲,最高一天送過600斤。”受疫情影響,不少回鄉過年的老百姓“困”在島上。為了滿足老百姓的需求,謝覆軍經常頭天開車去寧波進貨,次日把菜送上船。今年春節期間他沒回老家,兩個月的時間裡,一天都沒有休息。

從本島到海島

菜市場開張了

浙江日报刊文丨漂洋过海,守护岛民“菜篮子”

圖片說明:沿著海邊蜿蜒的小道,大家推著菜往便民服務網點走去

“到了!到了!”船緩緩靠岸,謝覆軍走上船頭,將滿載蔬菜的筐子傳遞上岸。碼頭上,聯絡員胡位章和兩三位村民已經等候著,臉上寫滿了期盼。

“小謝,你可算來了!”胡位章等人三步並兩步地上前接過貨,放上推車。

大家說著話,沿著海邊蜿蜒的小道,往村裡的便民服務網點走去。兩人推著車,兩人扶著貨,推車“咣噹咣噹”作響。

“菜來咯!”不知誰吆喝了一聲,網點裡的人多了起來。這些菜都是前一天村民找胡位章訂的。得知菜到了,大家趕來取貨。

“一個個排隊,輪流來,不要急。”73歲的胡位章一落腳,島上的菜市場就開張了,辦公桌也成了臨時收銀臺。他先將筐裡的菜一樣樣拿出來,擺放在貨架上,然後轉身從辦公桌抽屜裡掏出紙、筆、計算器。

浙江日报刊文丨漂洋过海,守护岛民“菜篮子”

圖片說明:胡位章忙著給村民算錢

“位章,看看我的多少錢?”自助取完貨,82歲的村民洪萬信來到收銀臺前結算。“油豆腐7元,白豆腐6.15元,雞蛋18.1元,一共31.25元。”胡位章一邊核對信息,一邊敲擊計算器,思路清晰。

“阿伯,準備回家做啥菜?”“回家給老太婆煎豆腐去!”付完錢的洪萬信和謝覆軍聊了幾句。洪萬信的孩子都在本島工作,他和老伴不習慣城市生活,選擇守在小島。

“最近腳還好嗎?”“不大行了,都不能下地種菜了。”謝覆軍聽聞後寬慰道:“那就好好休息!找我們訂菜,想吃什麼只要說一聲就行!”

“好好好,上次位章還把菜送到家裡來,真是不好意思。”洪萬信說,以前島上靠小販運菜,後來一些小販年紀大了,一些小販覺得利薄都不來了,想吃點東西都要自己坐船到本島買,或者讓在本島的子女有空帶過來。現在有了“專線”,方便多了。

“小謝啊,上次送來的豆芽太長,記得要挑短一點的。”“好的,阿姨。我記下了,下次不會出現了。”村民徐阿姨也趕來取貨,看到謝覆軍也在,就提了點小意見。徐阿姨說,每次發現食材有問題,她們都會告訴謝覆軍,謝覆軍第二天就重新讓客輪帶貨送來。

從“閉門羹”到“請吃飯”

這段情更深了

浙江日报刊文丨漂洋过海,守护岛民“菜篮子”

挑著扁擔的胡榮娣

忙活了近一個小時,預訂的貨物都被村民們領走了。“位章,小謝,我把中心的菜挑走了。”“好,我們來幫你。”說話的是吳雲娣,柴山島港里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員。

說話間,三人把菜裝進竹筐。吳雲娣挑上扁擔往外走,她的個頭不高,一條扁擔架在肩頭,兩個滿載蔬菜的竹筐把扁擔壓成了弓形。

吳雲娣一手搭在扁擔前端,一手握著後面竹筐上的繩子,腳下步步生風。胡位章謝覆軍兩人一人一邊護著,防止菜落下。

翻過一個坡,照料中心到了。吳雲娣走進廚房,卸下貨。她說,“專線”開通後,中心8位老人的伙食改善了不少。“你看!這回我買了油條。老人們牙齒都掉光了,買點油條泡湯吃,剛剛好。”

“這油條是小謝專門跑了趟沈家門買來的。”胡位章立即接過話茬。話音未落,吳雲娣的臉上漾開了笑容,謝覆軍也靦腆地笑了。吳雲娣說,現在廚房裡塞滿了各種食材,疫情期間根本不愁沒吃的。

吳雲娣回憶說,“專線”剛開通時,胡位章還吃過“閉門羹”。“沒買過,咋曉得菜價貴不貴、質量好不好。”後來,胡位章和“菜籃子”辦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地反覆做工作,老百姓就答應試一次。沒想到,一次就嚐到了甜頭,大家徹底打消了疑慮。“一買就發現價格公道,菜也好,我們自己也方便。”吳雲娣說。

“今年春節多虧了這條‘專線’,我們一大家子才有得吃。”胡位章說,臘月二十七,老老小小都回來過年,家中一下子有8口人吃飯。“沒想到碰上了疫情,大家不能回本島,一住就是20多天。島上還有好幾戶跟我們家一樣,就靠小謝送菜了。那陣子小謝一直沒休息,我們想著感謝他,以後準備請他來島上吃飯呢。”

“嗚——嗚——”遠方傳來回程客船靠岸的聲音。我們和謝覆軍匆忙趕去碼頭登船,回頭遙望這座海島似乎重新恢復了寧靜。而站在我身邊的謝覆軍正忙著打電話,與葫蘆島的聯絡員溝通次日的配送訂單。

浙江日报刊文丨漂洋过海,守护岛民“菜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