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

當人造肉上了中國餐桌 | 消研所盤點

相比國際市場的速食和炸物,人造肉上到中國餐桌後,內容和可能性明顯豐富了起來。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3月12日,國內創新型人造肉公司星期零STARFIELD宣佈完成數千萬融資,無獨有偶,幾天後,美國知名人造肉品牌Impossible Foods宣佈獲得約5億美元融資。在去年熱潮之後,將人造肉搬上中國餐桌又一次引發話題。

何為人造肉?

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植物肉」,主要是用大豆、豌豆的植物蛋白、氨基酸和脂肪混合而成。二是「培育肉」,主要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少量幹細胞,再在實驗室裡將其培養為肌肉組織。

不過出於技術、成本的考量,目前中國和國際市面上流行的人造肉都是第一種,也就是「植物肉」。

消研所(ID:trendmakers)探究人造肉火爆的背後,分析出幾點原因:一是人們對其有強烈的新奇感,抱著想要“嚐鮮”的態度去消費。二是在保護環境、保護動物概念的全球推廣下,消費人造肉成為一種追求潮流的生活方式。三是人造肉可以在製作過程中添加更多人體所需營養,這也與當下人們普遍崇尚的健康生活態度不謀而合。

在國內,人造肉其實有悠久的歷史,大家童年裡的“香菇肥牛”就是早期的人造肉,即「素肉」,技術含量要求不高,實際是一種對肉類進行模仿的豆製品,離真肉的味道、口感差距很大,容易包含較重的豆腥味。素肉的流行在中國誕生出老牌企業齊善、鴻昶等。

近年來人造肉產業量產的「植物肉」是「素肉」的昇華,會在口感、色澤、香氣上都更接近真肉,因此對技術要求提升很多。

2018到2019年,美國的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相繼“出圈”,和大牌速食餐廳的聯名讓這兩家人造肉公司從國外火到國內。於此同時,國內也出現了不少生產植物肉的新興人造肉企業,在研發技術上有了質的飛躍,也創新地將人造肉融入更多中華料理。今天,消研所(ID:trendmakers)就來盤點一下國內外的人造肉品牌。

星期零Starfield

“網紅”人造肉公司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星期零Starfield人造肉夾饃,圖片來源:星期零Starfield官方微博

| 成立時間:2019年8月

| 成立地點:深圳

| 創始人背景:創始人Kiki一直都密切關注植物肉領域

| 投融資狀況:天使輪融資:數千萬。由愉悅資本、經緯中國、以及美國知名植物基投資機構New Crop Capital投資

| 明星產品:春天的丸子、藤椒植物肉腸粉

目前,星期零Starfield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自主研發團隊與生產基地的人造肉企業,所研發的人造肉為植物肉,以大豆為主要原料。公司擁有五條人造肉生產線,年產量可達 20000 噸,生產全流程均採取自有方案。

在口味和外觀上,星期零Starfield做出了一系列技術突破,與國外普遍使用血紅素不同,他們運用紅甜菜的植物模仿肉的血色,沒有涉及到轉基因工程。此外,為了不給產品添加香精,星期零Starfield迭代的3.0產品通過解析肉類脂肪酸的構成,使用了植物脂肪酸定向氧化技術,使產品釋放出更接近真肉的香氣。

去年11月,星期零Starfield聯名「奈雪的茶」推出人造肉漢堡。12月,發起國內首個以植物肉為主食的展會“未來停泊站”, 邀約拉麵說、奈雪酒屋等數十家餐飲品牌推出植物肉外賣產品。星期零Starfield的目標是將更多人造肉融入中華料理中。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藤椒植物肉腸,圖片來源:星期零Starfield官方微博

消研所(ID:trendmakers)觀察到,如今星期零Starfield已經進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約200+家餐廳裡,從西餐到中餐都研發出植物肉產品。其中包括和紅荔村(深圳)合作推出的“藤椒植物肉腸粉”、和 Tomacado 花廚(京滬深)推出的“春天的丸子”等等。

經過3月的融資後,星期零Starfield會將資金用於研發魚肉、雞肉、豬肉等更多類別,

並開發不同場景的植物基食品,比如零食、常溫料理包等。

珍肉

國內首家“植物肉創業公司”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 成立時間:2019年5月

| 成立地點:北京

| 創始人背景:創始人呂中茗涉足人造肉之前,曾創辦過蛋白棒品牌「腹愁者」

| 投融資狀況:種子輪融資:500萬。由天使投資人王展及團隊自有資金投資

| 明星產品:人造肉鮮肉月餅、叉燒酥、咖喱肉丸、XO肉醬

去年10月,珍肉創始人呂中茗登上CCTV-2央視財經頻道,現場製作人造肉料理,在人造肉風口成為國內市場推廣的先行者之一,珍肉也被媒體稱為“國內首家植物肉創業公司”。

技術角度而言,珍肉生產人造肉時用的是「5D擬真技術」,從生物分子層面解析肉,從而在色、香、味儘可能“模仿”真肉。此外,創始人呂中茗公開表示,珍肉目前與中美兩所大學有合作,未來擬建立聯合實驗室儲備技術配方和科技人才

通過月餅打造人造肉爆款是珍肉的策略之一。去年中秋節珍肉在天貓平臺出售“人造肉鮮肉月餅”,售價88元一盒,每盒6個,限量3000盒,三天銷售過半。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在月餅之後,珍肉陸續研發出叉燒酥、咖喱肉丸、XO肉醬、肉排等形式,在“良食峰會”等食品展會上展露頭角,讓人造肉越來越滿足中國胃

注:數據來源於公開資料及鈦媒體旗下全球一級市場數據庫TMTBASE

株肉

高端植物肉品牌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 成立時間:2019年12月

| 成立地點:上海

| 創始人背景:創始人為Franklin,崇尚植物基飲食

| 投融資狀況:暫無

| 明星產品:人造肉炸醬麵、砂鍋茄子

株肉隸屬於上海優膾國際集團,這是一家專注於為全世界消費者開發和提供植物基食品的公司,植物肉是其重要的產品之一。

相比其他,株肉植物肉的食材組成更豐富,由非轉基因大豆、香菇、魔芋、椰油等純植物成分製成,目前只生產人造豬肉。

創始人Franklin童年最愛的是豬肉,近年來他開始崇尚植物基飲食。2019年在美國嚐到了Impossible漢堡和Beyond香腸後,他立即產生將人造肉融入中華料理的念頭。

消研所(ID:trendmakers)發現株肉目前的推廣策略之一,是和上海的知名主及美食KOL合作推出創意菜品。其中包括和意大利主廚Riccardo合作的株肉鷹嘴豆濃湯,和中國主廚David合作的株肉烤茄子。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在合作伙伴方向上,株肉也早有佈局。去年12月,株肉和上海素食主義者社群——維根社區(VoS)建立合作關係,VoS的目標是將上海的素食類餐廳增加到幾百家。今年1月,株肉和威定海鮮IS Seafood簽訂分銷協議,後者是業內領先的專業海鮮B2B供應商,與國內不少高級餐廳有合作。

目前,株肉與很多上海創意料理餐廳已經聯手,包括和Canto Table餐廳一起推出砂鍋茄子,和Pie Society餐廳推出Pecan Pie,Cantina Agave餐廳也將株肉放進自己的“秘密菜單”中。Franklin表示,用幾個月時間,株肉會先出現在上海的主流餐桌上,之後會向全國擴張。

Omnipork新豬肉

一早擁抱電商的人造肉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Omnipork新豬肉麻婆豆腐飯,圖片來源:Omnipork新豬肉官方微博

| 成立時間:2018年

| 成立地點:香港

| | 創始人背景:創辦Omnipork新豬肉前,創始人楊大偉是人造肉大廠Beyond Meat 的早期投資者,同時也是該品牌在美國以外市場的代理商

| 投融資狀況:暫無

| 明星產品:麻婆豆腐飯、咖喱肉沫飯

Omnipork新豬肉來自香港食物科技公司Right Treat,由加拿大食物科研團隊歷時兩年研發。Omnipork新豬肉的團隊表示,他們的人造肉比真豬肉營養成分更高——其飽和脂肪減少71%,熱量減少62%,同時可以提供更多膳食纖維、233%鈣和53%鐵。

Omnipork新豬肉的絞肉形式有利於中華料理的各種延展

。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香港連鎖餐飲品牌「大快活」推出用Omnipork新豬肉烹飪的麻婆豆腐飯、咖喱肉沫飯等菜品後,銷量超出預想的10倍。 目前,市面上已經可以看到Omnipork新豬肉推出的“豬肉炒河粉”、“豬肉包子”、“豬肉珍珠餃”等新品。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圖片來源:Omnipork新豬肉臉書官方賬號

創始人楊大偉長期專注人造肉企業,並早早

鋪路。2012年他在香港聯合創立了綠色生活方式平臺「Green Monday」,推廣“每週吃一天素食”,這也為香港人造肉的發展提供了更完整的飲食文化基礎。

從香港起步以後,Omnipork新豬肉也很快擁抱電商。2019年11月,Omnipork新豬肉入駐天貓平臺後,受到熱烈歡迎,兩天就售出4000件商品,相當於1噸重。

同時,消研所(ID:trendmakers)觀察到Omnipork新豬肉已經領先佈局東南亞市場。產品已進入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新加坡、泰國市場,其中包括和臺灣知名快餐店「八方雲集」推出的人造肉水餃、鍋貼,和Wagas推出的番茄肉醬意麵,和新加坡知名連鎖咖啡店Privé推出人造肉漢堡等。

注:數據來源於公開資料及鈦媒體旗下全球一級市場數據庫TMTBASE

Beyond Meat

第一家上市的人造肉公司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圖片來源:Beyond Meat臉書官方賬號

| 成立時間:2009年

| 成立地點:美國

| 創 始人背景:創始人Ethan Brown是一名素食主義者,此前在能源行業工作

| 投融資狀況:2019年5月2日上市。此前,曾獲得知名風險投資機構 KPCB 的支持,還吸引了一批背景各異的名流投資人,包括:比爾·蓋茨、Twitter 聯合創始人、好萊塢明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上市前的融資規模為1.22億美元

| 明星產品:Beyond Burger

2019年,Beyond Meat成為第一家人造肉上市公司,IPO 當日股價收漲 163%,至 65.75 美元,創下了自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佳 IPO 首日表現。目前公司市值約36億美金。

Beyond Meat最初生產凍雞肉替代品。2016年,他們研發出了使用豌豆蛋白、酵母提取物和椰子油製成的全素牛肉替代品:Beyond Burger 肉餅。這是全球首款外觀與真正牛肉看不出差異的植物肉餅,並且不含轉基因生物、大豆或麩質這款肉餅的誕生奠定了Beyond Meat在人造肉行業的老大地位。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圖片來源:Beyond Meat臉書官方賬號

Beyond Meat的製作核心為:通過從植物中提取並重組動物肉的核心要素——氨基酸、脂類、礦物質、維生素和水等成分,生產純植物性肉製品。同時,用甜菜提取物為植物肉著色,用椰子油讓它變的鮮嫩多汁。

在產品創新方,Beyond Meat一直在實踐的路上。從最早的2016年植物肉排開始,2017年,公司推出植物香腸Beyond Sausage,2019年,推出植物牛肉排 Beyond Beef,今年三月,又推出早餐香腸肉餅Beyond Breakfast Sausage。

消研所(ID:trendmakers)發現,在合作餐廳的選擇上,Beyond Meat大都選擇速食店。2019年8月,Beyond Meat宣佈與百勝餐飲集團旗下的肯德基和賽百味合作,推出植物肉炸雞和植物肉三明治。8月27日,公司在美國亞特蘭大一家肯德基餐廳測試「植物肉炸雞」 ,不到5小時就被搶購一空。

2019年10月,Beyond Meat與麥當勞合作,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28家餐廳試銷售植物肉漢堡,商品名為P.L.T.(Plant. Lettuce. Tomato)。今年1月,麥當勞宣佈將加拿大試點門店從28家擴大至52家。

目前,Beyond Meat在美洲、歐洲、亞洲和澳洲都有市場佈局,產品在海外的13000個零售和餐飲渠道有售。公司表示,2020年將會繼續加大海外市場的投入。

注:數據來源於公開資料及鈦媒體旗下全球一級市場數據庫TMTBASE

Impossible Foods

讓植物肉從實驗室走到餐桌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圖片來源:Impossible Foods臉書官方賬號

| 成立時間:2011年

| 成立地點:美國

| 創始人背景:創始人Patrick O. Brown此前擔任斯坦福醫學院化學系教授,他認為人造肉的關鍵在於破解真肉“肉香”的分子密碼

| 投融資狀況:Impossible目前共經歷6輪融資,先後拿到了比爾·蓋茨、Jay-Z等名人和Temasek、Horizons Ventures、 Google Ventures等一線VC投資, 累計獲得13億美元融資

| 明星產品:Impossible Whopper

美國另外一家唯一可以和Beyond Meat抗衡的人造肉公司是Impossible Foods。

與Beyond Meat不同的是,Impossible Foods創始人Brown帶領團隊在實驗室進行了5年的研究,從大豆根部提取出豆血紅蛋白分子,該蛋白含有的「血紅素」(heme)是形成肉類色澤和口感的關鍵因素,可以模擬真肉在“流血”從而解決了人造肉的“口感”和“賣相”。

当人造肉上了中国餐桌 | 消研所盘点

圖片來源:Impossible Foods臉書官方賬號

消研所(ID:trendmakers)觀察到,Impossible Foods從一開始就有明顯的全球市場佈局。2016年,公司與位於紐約的創意意式料理餐廳Momofuku Nishi推出Impossible Burger。2019年4月,Impossible Foods與美國最大的高級漢堡包專門店Red Robin 在全美570家分店推出Impossible Burger。2019年6月初,Impossible Foods 宣佈與漢堡王合作,為全美的7200家店鋪供應 Impossible Whopper,並於8月8日正式開始銷售。

從2018年開始,Impossible Foods逐漸進軍亞洲市場,公司先後與香港、澳門、新加坡的150多家餐廳進行合作。2019年11月5-10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博會上,Impossible Foods為中國食客們帶來了人造肉漢堡,展位前試吃的群眾每天大排長龍。

目前除了餐廳,Impossible Foods的觸角也伸向遊樂園和度假村。2020年2月26日,公司與迪士尼簽訂合作計劃,為迪士尼旗下的主題公園、度假村和郵輪供應漢堡。

在肉的品類上,除了一直與餐廳合作的各款漢堡,Impossible Foods於2019年7月創造出了一種植物性魚肉湯,這意味著公司開始把人造肉擴張到海洋生物裡。

注:數據來源於公開資料及鈦媒體旗下全球一級市場數據庫TMTBASE

消研所觀察

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and Markets預測,從2018年至2033年間,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將會從大約46億美元增長到64億美元。同時,根據全球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ECD 數據顯示,中國在2030年肉製品供應缺口或將達到3800萬噸以上。人造肉創業公司普遍看好這片藍海。

從形式來看,國際市場方面以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Foods為例,人造肉大都以肉排或炸物形式出現在速食中。由於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當人造肉來到中國餐桌上,形式就明顯豐富了起來:麻婆豆腐飯、咖喱肉沫飯、豬肉炒河粉、豬肉薯絲蛋餅...

從市場來看,消研所(ID:trendmakers)觀察到,美國兩家人造肉巨頭在全球範圍內都有佈局,而縱觀國產新興的人造肉公司,

除了Omnipork新豬肉已經擴展到亞洲市場,其他品牌都還在內地發展,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此外,今年1月Beyond Meat已經宣稱要進入中國市場,巨頭的入場將帶給國產人造肉公司更多壓力。據中國植物性食物工業聯盟秘書長薛巖透露,Beyond Meat的人造肉原計劃本年首季度登陸我國商場,現在正在緊迫走進口食物相關批閱程序,線上出售途徑預計會先於商超。

從消費來看,消研所(ID:trendmakers)觀察到,由於歐美市場本身素食主義者佔比大——就美國而言,30%的學生會選擇素食,再加上人造肉大多以他們習慣的漢堡形式出現,消費者會很“買賬”。以Beyond Meat最新公佈的2019年三季報來看,公司毛利率已經穩居30%以上。

而在中國市場中,綜合而言,大部分國人消費人造肉產品的初衷還是“新奇感”。那麼,當最初的新鮮勁褪去,購買力還能持續多久?消研所(ID:trendmakers)分析,目前人造肉在中國市場存在以下問題:

1. 口感上還是和真肉有差距

消研所(ID:trendmakers)從不少人造肉測評博主的試吃下觀察,在相同的烹飪環境下,大部分人嘗過兩者以後,很容易就區別出人造肉製品和真肉製品,

主要原因是人造肉難以複製真肉中「動物脂肪」帶來的香味,以及真肉咀嚼起來的「纖維感」。所以口感上,人造肉難以做到100%接近真肉。

2. 價格普遍比真肉貴

以Omnipork新豬肉天貓旗艦店為例,230g人造肉就要32元,相當於每斤70元。反觀真肉,以盒馬、每日優鮮等生鮮平臺為例,豬肉每斤約32-45元不等,這樣看來,人造肉比真豬肉貴出不少。

3.行業標準尚未明確

目前美國農業部USDA和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建立了針對實驗室培植肉的監管框架,而中國的植物肉國標正在制定中,珍肉官方微信表示,目前中國對植物肉的監管參考豆製品國家標準。

星期零Starfield本月的融資掀起了人造肉上中國餐桌的小高潮。未來,國產品牌如何更好地融入中華料理,如何為中國餐桌帶來更多可能性,消研所(ID:trendmakers)將繼續保持關注。

注:數據來源於公開資料及鈦媒體旗下全球一級市場數據庫TMTBAS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