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義志通語》魂兮歸來卷 東 19


我的《義志通語》魂兮歸來卷 東 19

多看山 多走路 多讀書

凡中國人多有追根溯源的毛病,對吧!

《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我的《三國志》二

人以汝家老父比諸葛武侯,你還有什麼可說的。

那時諸葛亮起碼還沒有封神。再高明也還在人類範疇。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劉備是英雄,曹操是超世之英傑。

孫策

孫權是英傑,諸葛亮周瑜魯肅是奇才,龐統程昱郭嘉董昭是奇士,

董和劉巴是令士,和洽常林是美士,徐邈胡質是彥士,王粲秦宓是才士,

關羽張飛程普

黃蓋是虎臣,陳震董允薛綜是良臣,張遼樂進是良將。


陳壽《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範頵上表說:“

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

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 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

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陳壽還能在敘事中做到隱諱而不失實錄,揚善而不隱蔽缺點。 《三國志》對漢魏關係有所隱諱,但措詞微而不誣。

如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遷都許昌,本是曹操企圖挾天子以令不臣之舉。 陳壽不用明文寫曹操的政治企圖,這是隱諱。

但寫遷都而不稱天子,卻說董昭等勸太祖都許,這就是微詞了。


附一:《三國志·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太祖遂至洛陽,衛京都,遁走。天子[獻帝]假太祖節鉞,錄尚書事。

洛陽殘破,董昭等勸太祖都。[遷不遷按理是皇上說了算啊!]

九月,車駕出轘轅而東,以太祖為大將軍,封武平侯

自天子西遷,朝廷日亂,至是宗廟社稷制度始立。

附二:唐房玄齡等撰《晉書·陳壽傳》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又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 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個人品性有問題啊!]

父為馬謖參軍諸葛亮所誅,父亦坐被髡,諸葛瞻[

子]又輕

立傳,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

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附三:《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四十四》

郗司空北府

王黃門詣郗門拜,雲:“應變將略,非其所長。”驟詠之不已。

王徽之字子猷,郗愔

外甥,曾任黃門侍郎,為人做世不羈。

郗倉嘉賓曰:“今日拜,子猷言語殊不遜,深不可容!”

郗融小字也。《郗氏譜》曰:“字景山,第二子,闢琅邪王文學,不拜而蚤終。”

嘉賓[郗超字嘉賓,長子]曰:“ 此是陳壽諸葛[亮]評。人以汝家[父]比武侯,復何所言!”

王隱《晉書》曰:“字承祚,巴西安漢人。好學,善著述。仕至中庶子。 初,父為馬謖參軍諸葛亮,髡其父頭。

又輕。故撰《蜀志》,以愛憎為評也。”


附四:《三國志·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仲]、蕭[何]之亞匹矣。

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附五:《世說新語·捷悟十一·六》

郗司空[愔]在北府桓宣武[溫]惡其居兵權。 《南徐州記》曰:“徐州人多勁悍,號精兵,故桓溫常曰:‘京口酒可飲,箕可用,兵可使。’”

於事機素暗[政治嗅覺差],遣箋詣:“方欲共獎王室,修復園陵。”

猶孫堅領兵攻入洛陽,祭祀漢之陵園。

世子嘉賓出行,郗超

字嘉賓,郗愔長子,時任桓溫大司馬府參軍。 於道上聞信至,急取箋,視竟,寸寸毀裂,便回,

還更作箋,自陳老病,不堪人間,欲乞閒地自養。 宣武得箋大喜,即詔轉督五郡、會稽太守

[應變將略,真的非其所長啊!說的好準。]

《晉陽秋》曰:“大司馬將討慕容暐[前燕未帝,後燕慕容垂的侄子。],

表求申勸平北愔袁真等嚴辦。 以羸疾求退,詔大司馬所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