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賦為曲樂陶然——歐陽修的醉意人生

歐陽修4歲喪父,寡母教他讀書寫字。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學習用品,媽媽就在地上用蘆葦教他寫字。二十歲後,歐陽修考取進士第一名。慶曆三年(1043年),有志於改革的宋仁宗皇帝,任用一些天下名士擔任諫官,歐陽修就屬於其中的名士之一,當上了諫官。他非常支持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新政失敗後,他幾次受到株連,被貶官。當有人說他和范仲淹等人是“朋黨”時,他毫無畏懼,並在“朋黨論”一文中,義正嚴辭地指出:朋黨自古就有,分君子的朋黨和小人的朋黨。小人為私利而結黨,無利則朋黨散,所以也可以說小人無朋黨。而君子之間,堅守的是道義,奉行的是忠信,愛惜的是名節。只有君子之間,才能同道相協。為了治理國家,能同心共濟,始終如一。所以說只有君子,才有朋黨。作為國君,只有貶退小人的假朋黨,重用君子的真朋黨,天下才能太平。歐陽修的“朋黨論”,見解深刻而切中要害,雖然遭到許多人的忌恨,但皇帝卻獎勵他敢於直言,當面賜給他五品官服,並對身邊的侍臣說:“像歐陽修這樣的人,到那裡尋得到。”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在北宋文學革新運動中,做出卓越貢獻,成為北宋中期文壇上的領袖。又是一位有著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詩、詞、史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詩賦為曲樂陶然——歐陽修的醉意人生

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時,寫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叫《醉翁亭記》,作者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和樂的社會風俗的描寫,表現了自己治滁的政績,抒發了與民同飲,與民同樂的理想。文章寫的技巧很高,如行雲流水,鏗鏘有聲。全文連用21個“也”字,把當時的情景,活靈活現在讀者眼前。文章的第一段,寫“醉翁亭”的來歷: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一段是說,由於醉翁亭周圍山也美,水也美,所以太守與客來此飲酒,飲少輒醉,不是因為酒醉,而是因為山水之美而陶醉。欣賞山水的樂趣,只能心領神會,喝酒只是一種寄託而已。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成語,生活中經常使用。

第二段寫出山間朝暮和四時之景的變化。

第三段重點描寫“醉翁亭”中飲酒之樂: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譁者,眾賓歡也。蒼然白髮,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雖然沒有管絃樂器,雖然都是就近釣的魚,就近拔的野菜,酒也是用就近的釀泉水釀成的。這樣的野餐野味,別有風趣。眾賓有下棋的,有投壺的,有坐的,有站的,眾賓歡樂,太守頹然醉乎期間。寫出了國泰民安,祥和的社會風俗。此文寫法錯綜有致,氣勢磅礴,行文流暢,音調和諧,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詩賦為曲樂陶然——歐陽修的醉意人生

歐陽修不僅散文寫得好,他的詩詞也寫得好。

歐陽修喜歡飲酒,自稱醉翁。他乘船飲酒遊西湖,其中一首《採桑子》詞:

畫船載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盞催傳,

穩泛平波任醉眠。

行雲卻在行船下,

空水澄鮮,

俯仰留連,

疑是湖中別有天。

乘坐彩繪的遊船,聽著急管繁弦演奏的音樂,朋友之間行令飲酒,玉盞催傳,一醉方休。就是喝醉了,在波平如鏡的湖面上,任船漂游,任君醉眠。

下面寫醉後觀湖之樂。船在水上游,雲在船下飄,“疑是湖中別有天”,把情和境寫活了,使人如臨其中。


詩賦為曲樂陶然——歐陽修的醉意人生

歐陽修的另一首《採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

月白風清,

憂患凋零,

老去光陰速可驚。

鬢華雖改心無改,

試把金觥。

舊曲重聽,

猶是當年醉裡聲。

這首詞是歐陽修退休後所作,是一首激烈的感慨之作。

十幾年前,歐陽修任滁州太守,寫出《醉翁亭記》,徜徉山水之間日子過得像月白風清,很愜意,仕途也很順利。但轉瞬間十幾年的光陰已經過去,光陰之快叫人吃驚!老來多病,好友相繼過世,政治上受誣陷,遭貶斥,憂患凋零,今非昔比。

下篇說自己的容顏,雖然鬢髮已蒼白,但心不老,心像十幾年前一樣,這也是老年人的普遍規律,人老心不老。手把酒杯,重聽舊曲,人雖衰老,把酒獨酌,情何以堪!

歐陽修善於寫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詞,用清麗自然的語言,描寫生動優美的風景,借酒抒發委婉深沉的感慨。如歐陽修的《浣溪沙》詞:

堤上游人逐畫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

六么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尊前!

上篇寫景,每句一個“動詞”用得貼切,把景寫活了。逐畫船的“逐”字,說明春日遊人之眾;四垂天的“垂”字,說明春水之遼闊;出鞦韆的“出”字,用得極精湛,詞評家晁無咎說:“只一個‘出’字,自是後人道不到處”。“出”字突出了鞦韆和打鞦韆的人,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下篇寫作者在船上歡宴飲酒的場面。白髮是詞人自指,這樣的老人,頭上插花,表現出狂放不羈,樂而忘形的狂態。“六么”即曲名,“拍”是歌的節拍。在畫船,急管繁弦,頻頻舉杯,觥籌交錯,人生最快樂的時候,莫過於尊前歡飲了。

歐陽修的一首《漁家傲》詞,寫採蓮姑娘,用荷葉當杯,划船飲酒。寫盡了酒給人的生活,帶來美好。

花底忽聞敲兩漿,

逡巡女伴來尋訪。

酒盞旋將荷葉當,

蓮舟蕩,

時時盞裡生紅浪。

花氣酒香清廝釀,

花腮酒面紅相向。

醉倚綠陰眠一響,

驚起望,

船頭擱在沙灘上。

這首《漁家傲》描寫一群採蓮姑娘,盪舟採蓮時飲酒逗樂,任船漂游,船擱沙灘的快樂情景,特別清新,特別富有生活氣息。

首句“花底忽聞敲兩漿,”不寫人而自見人,不寫船而自見船。女伴聞聲而來,荷葉當酒杯,隨船搖晃,杯酒也晃。酒也香,花也香。少女的臉腮紅,喝酒後臉腮更紅,荷花是紅的,酒後的臉腮比花更紅。酒喝多了,不覺在綠陰下的船上睡著了,因無人划船,船自漂游,船頭才擱淺到沙灘上。

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在一個山丘上建造一座平山堂。他離開揚州回京城任職後,有一次送朋友劉原甫去揚州赴任,他寫了一首送別詞《朝中措》:

平山闌檻倚晴空,

山色有無中。

手種堂前垂柳,

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

揮毫萬字,

一飲千鍾。

行樂直須年少,

尊前看取衷翁。

平山堂雖不算高,因為建的地勢高,所以從平山堂四面的窗望出去,都是晴空。站在窗前向遠處望,近處的青山歷歷在目,遠處的山巒,抹抹糊糊,山色似有似無。歐陽修親自在平山堂前種的柳樹,幾年不見,不知長得如何?

要送別的客人劉原甫文思敏捷,所以稱文章太守,又能一飲千鍾,才能橫溢,氣度豪邁。末二句感嘆人生易老,要及時行樂。

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每年夏天,他都攜客到平山堂中,派人採來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傳,傳到誰,誰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後一片時,就飲酒一杯。這樣歡宴暢飲,直到深夜而歸。

賈文元當北都太守時,常與歐陽修暢飲。賈知歐陽修飲酒時喜歡聽曲,所以預先叮囑一官妓,準備些好曲子來助興。不料這官妓聞而不動,再三催促,仍無動於衷。賈感到很惋惜。不料在宴席上,這位官妓向歐陽修敬酒祝壽,一曲又一曲地獻酒。歐陽修側耳細聽,聽完一曲,飲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賈文元感到奇怪,過後一問,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歐陽修作的詞。

晚年的歐陽修,自稱有藏書一萬卷,琴一張,棋一盤,酒一壺,陶醉其間,怡然自樂。可見歐陽修與酒須臾不離。

王恭堂,原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總工程師,原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葡萄釀酒分會秘書長,國家果露酒評酒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