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盈利難到遭疫情重創,主題公園進入拐點危機?

導讀:國內的主題公園已迎來“生態”拐點危機,在城市公園化、公園城市化的趨勢下,那些率先融入城市、融入生活、融入自然的主題公園必將脫穎而出。


近年來國內主題公園進入擴張快車道。


2018年以來,在建的主題公園、水上樂園項目有81個,大型主題公園也從一線城市向蕪湖、濟南、泰安、寧波、汕頭、青島、鄭州等二三線城市轉移、擴張。


然而,在市場的熱鬧背後,盈利難仍是擺在眾多主題公園面前的一個巨大挑戰。


據中國主題公園研究院發佈的數據,截至2019年8月,我國共有主題公園339座,其中超過半數盈利,有四分之一虧損,其餘持平。


2020年疫情之下,主題樂園更是遭遇重創。


從盈利難到遭疫情重創,主題公園進入拐點危機?


華僑城下的新三板公司恐龍谷在這次疫情期間的收入損失大約在440萬左右;海昌海洋公園近萬名員工、10萬多隻海洋極地動物、百萬平方米規模的場館以及龐大的維生系統,產生的付現成本支出,每個月超過了1億元;中國兩大迪士尼以關閉兩個月計算,上海迪士尼兩個月虧損1.35億美元,香港迪士尼兩個月虧損4000萬美元。


根據中國遊協對902家旅遊企業的調研顯示,這次疫情造成了39.6%的企業營收減少91%以上,14.6%的企業營收減少了61%-90%,差不多一半以上的企業因為疫情損失達到了60%以上。


中國主題公園研究院院長林煥傑同樣表示,疫情以來,全國339家主題公園、1736家遊樂園,327家水上樂園(其中253家是室外水上樂園、59家是室內水上樂園、15家是室內外水上樂園)關閉,還有89家動物園(含海昌、長隆等海洋動物世界)全部關閉,春節至今,國內主題公園行業損失已達上百億元。


生存考驗在前,主題公園的前景到底如何?


01

中國進入主題公園時代


在中國,主題公園的發展歷程不過短短30年,1989年,深圳華僑城地產“錦繡中華”的成功,標誌著中國旅遊業進入主題公園時代。


從第一代以科學科幻、機動遊樂、動物觀賞為主的都市遊樂場,到將娛遊功能、住宿購物和地產開發相結合的“旅遊+地產”模式的主題樂園,再到迪士尼樂園這樣的消費空間,主題公園不斷進階,尤其是當下,伴隨著中國消費升級的步伐,以及中產階級的不斷壯大,國民主題娛樂需求極大增加。


東方證券指出,依據美日韓的發展經驗,人均GDP8000美元是主題公園發展的重要分水嶺。2016年,中國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2019年已突破10000美元,中國主題公園正迎來重大的向上拐點。


而據諮詢公司AECOM預測,中國主題公園客流人次將分別於2020年、2025年、2030年達到2.2億、3.2億、4.2億人次(備註:2020年的預測可能因疫情而難以兌現)。


從盈利難到遭疫情重創,主題公園進入拐點危機?


同時,在各項文化娛樂活動中,主題公園所特有的連接虛擬與現實、創造歡愉的功能讓其成為承載人們文化體驗需求的最佳空間。正如迪士尼公司創始人華特·迪士尼所說,“只要世界上還有想象力存在,迪士尼樂園就永遠不會關門。”


主題公園的魅力便在於它與日常生活形成錯位,使遊客進入另一種有別於現實的烏托邦情境。


一方面,它讓消費者在同一場域中進行多項不同的消費活動成為可能(如購物、參觀博物館、看電影、看體育比賽、用餐、住宿等);


另一方面,它以“故事”、“童話”裝扮空間,帶給參觀者新奇、刺激和幻想,遊客們在樂園內與其它時空相遇,或是被拽入到對現實境遇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去,暫時脫離“單調乏味的日常生活”。


例如,在東京迪士尼的外圍,寸土寸金的地方種了30萬棵樹,牢牢圍住樂園,保證大家在園內絕不會看見讓人出戏的現實世界。


02

主題樂園內核缺失


可見,既有廣泛的物質基礎,又有深層的精神需求,也無怪乎主題公園備受追捧。然而,主題公園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另一面卻是內核缺失。


首先,中國“旅遊+地產”的特色發展模式使主題公園極易步入“假公園真地產”的歧途。


從初衷看,“主題公園+周邊配套地產”模式無可厚非,有助於實現主題公園多層次、綜合性開發,為引入投資者“破冰”。但現實發展中,不少開發商卻劍走偏鋒、顛倒主次,將公園當做拿地開發的“殼”。


加上主題公園有一定公益性,地價便宜、開發成本低,“曲線拿地”還能賺上一筆,而地方政府在唯GDP論的思維下,與企業“高度默契”,讓主題公園淪為企業的圈地工具。


同時,房地產的收益(如土地升值)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主題公園短期的入不敷出,更讓主題公園成為“群狼逐食”的“香餑餑”,進一步加劇市場“繁榮”。


以華僑城A為例,據其財報顯示,2018年房地產業務、旅遊綜合業務營收佔比分別為58.25%及40.83%,來自主題公園的旅遊綜合業務營收佔比仍未過半,且明顯低於房地產業務營收。在此邏輯下,主題公園無主題已成為行業常態。


主題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可以溝通的文化,而中國的大部分主題公園都缺乏對主題公園文化內涵的理解,尤其是對IP亦不夠重視。


從盈利難到遭疫情重創,主題公園進入拐點危機?


要麼巡遊演藝一招千用,大氣的花車、花枝招展的服裝……換湯不換藥;要麼主題公園降級為遊樂場,機械化的娛樂設備幾乎如出一轍,卻難以帶給遊客良好的遊玩體驗。


如此一來,沒有“強大吸引力”做支撐,消費者又總是“喜新厭舊”,不僅會引發惡性競爭,重遊率這一“生命線”也成為最大問題。


有數據顯示,我國包含主題公園在內的景區重遊率最高為28.3%,而在旅遊業發達國家,主題公園及其他旅遊景點的重遊率均在70%以上,日本東京迪士尼樂園的重遊率甚至高達83.6%。


可以說,資本的浮躁與主題的迷惘讓當下諸多主題公園淪為“一錘子買賣”。


03

主題公園產業鏈


顯然,國內的主題公園已迎來“生態”拐點危機,若不對症下藥,盲目跟風,那麼這輪主題公園熱將依然難逃過剩去產能的陣痛。上海海昌海洋公園“高開低走”即是先兆。


說到底,主題公園不是單純的平地起高樓,更不能憑一時衝動,主題公園的本質是尋找與感受“超現實與文化差異”的體驗過程,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多地在於創意、體驗和互動,而非硬件設施。


縱觀全球的巨頭級主題公園,其發展思路往往遵從以下路徑:以IP作為傳導源頭,以包含主題公園在內的上下游產業作為主營業務實現IP 變現,同時通過持續自身創作或外延收購IP,並藉助IP 的影響力進行異地複製,打造“內容創作與授權——線上線下平臺整合——周邊衍生——文化輸出”的泛文化產業生態。


在這方面,中國本土主題樂園顯然落後了一大截,無論是華強方特“熊出沒”的單一IP,還是宋城集團“千古情”的嚴重同質化,均顯得支撐力不足,衍生品佔比更是微乎其微,以致盈利模式只能依賴門票收入。


廣發證券指出,我國主題公園門票收入佔公園總收入的80%左右,與國際主流模式存在明顯差異。而成功的主題公園產業將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立體的一個生態系統。


從盈利難到遭疫情重創,主題公園進入拐點危機?


對此,風靡全球幾十年的迪士尼提供了最佳案例,每個IP都是迪士尼發展的起點,這些點可以上下延伸出無數條線,上端連接電視臺、動畫公司、電影公司等內容生產商,為迪士尼主題公園的不斷更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IP血液;下端則可連接服裝、家居裝飾、玩具、食品、文具、出版、電子產品等等衍生品市場,從而進一步擴大IP影響力,例如,截至2019年,《冰雪奇緣》周邊的收入就達到了全球IP營收排行榜的前50,總營收達到113億美元。


可以說,每個IP都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而眾多產業鏈又相互交叉、彙集,共同構成迪士尼的產業平面,藉助IP 的強大影響力和產業鏈的運作,迪士尼成功在世界各地實現文化輸出與複製,同時藉助高科技為主題公園插上想象的翅膀,使現實與想象相連,從而使產品、內容、體驗形成一種“娛樂循環”模式,共同構建出迪士尼的立體產業生態。


更進一步來看,未來的主題公園生態還將繼續進階,在城市公園化的趨勢下,作為“公園中的公園”,將不再是靜態的建築和固化的空間,而是如同城市的發展演進一般,成為產業生態不斷進化的“生命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