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一、煮茶歷史淵源

煮茶是茶藝之一,古今中外皆有關於煮茶的記載和研究。在中國,人們飲茶經歷了從鮮葉生吃到生葉煮飲的過程。

唐朝飲茶由粗放走向精工。陸羽總結前人飲茶經驗、結合親身體驗,提出煮茶理論並付諸實踐,開創了飲茶新風尚。

二、何為煮茶?

所謂煮茶,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

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是直接將茶放在釜中熟煮。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茶經》中記載,陸羽煮茶法重技藝、情趣,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

唐宋時代通行煮茶,先把茶葉碾成碎末,製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亦有將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後沖水將茶末調成糊狀喝下,叫做"吃茶"。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宋元以後,改煮茶為泡茶,且不加調料。

明清以後,盛行泡茶。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對於現代茶人而言,煮茶更多表現為飲茶氛圍的體驗和煮茶形式的享受。煮茶時搭配輕緩的音樂、香道等內容,放鬆情緒且不失儀式感。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三、適合煮茶的茶品

一般年份較長、全發酵,茶性甘醇濃烈的茶品比較適合煮飲。這些茶品通過工藝製程或自然存儲,褪澀、寒,茶性趨於溫熱,用來驅寒再適合不過。如:

1.發酵重的茶葉:老茶頭、大黃片、紅茶、熟普等;

2.陳年老茶:老普洱、陳年鐵觀音、老白茶、陳年巖茶。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四、煮茶器具

1、爐具:炭爐、電爐、酒精爐;

2、壺具:紫砂壺、陶製壺、金屬壺(主要是鐵壺)、玻璃壺;

3、燃料:竹炭、木炭、電、酒精等。

日常煮茶器具組合:

1、電陶爐與陶壺的組合,加熱均勻、保溫性好,烹煮的茶湯更為圓潤厚滑;

2、炭火與砂器的組合,適合冬季寒室使用,但須注意空氣流通,避免室內空氣一氧化碳含量過高。

挑選煮茶的壺:

耐煮透氣的陶壺、可分析鐵離子軟化水質的老鐵壺均為上乘;

高硼硅玻璃的壺,效果較好,易觀察內部煮物情況。

挑選煮茶的爐:

潮汕的紅泥小火爐、風爐釜均不錯。

炭的品質決定著茶湯的品質,荔枝木、龍眼木製成的炭會有淡淡的果香;橄欖炭,火焰穩定,最適合慢火深煮。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五、如何煮茶?

煮茶可以分為直接煮和沖泡後再煮兩種方式。

1、泡過的老茶,適合用溫水煮茶;沒有泡過的茶,洗茶後加冷水煮,更有利於把茶煮開。

2、滋味較輕的白茶、白雞冠、鐵觀音等茶葉和螃蟹腳、金線蓮等養生品就適合直接放進煮壺裡煮;而普洱茶之類滋味比較濃的茶葉則適合先使用蓋碗沖泡五六遍後再煮,這樣既可以避免煮出來的茶湯過於濃烈,又可讓老茶的精華完全釋放出來。

3、煮茶茶水比例,一般會控制在1000cc水投茶5~6克左右,茶友可在此基礎上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茶水比例。若茶湯過淡,追加投茶或是延長烹煮時間便可;若茶湯過濃,適量加水煮開即可。

4、推薦:茶葉於冷水時加入壺中,燒開後改為小火烹煮(儘量調小功率,使茶湯始終處於將開未開的狀態最好),同時揭開蓋子(或側蓋),可散去茶品中的異味(比如熟茶的堆味),茶性也會更溫潤。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六、品飲茶湯

推薦煮茶時間60~120分鐘,煮茶的茶湯,順滑甘甜,常帶有米香、棕香。

茶湯顏色是品評茶湯的重要標準之一。在品煮茶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轉碗搖香,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狀態轉碗搖香後的湯花完全不同,總體湯花分為和諧型與不和諧型。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七、什麼是拼配煮茶?

除了烹煮一種茶品,還可選擇不同茶類搭配烹煮。煮茶可以不侷限煮某一種茶,將不同茶葉組合起來煮可以達到不同的養生效果。

比如溼冷天氣,常將熟茶與老白茶以1:1的比例拼配後烹煮,老白茶會將熟茶的溫熱發散至全身、驅散寒涼。

科普|煮茶的簡單與不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