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再說公筷矯情,小心我。。。翻臉不吃了

中國是一個具有人情味的國家

所以我們喜歡熱鬧,喜歡錶達親近

但這些近距離親密

也會引發一些讓人糾結的問題

比如會產生一些因聚餐而引發的聚集性病例

說道分餐、公筷就會有人跳出來說

沒那麼講究、假洋氣

鑑於大家都在疫情期間比較聽鍾老的話,那就讓鍾老先說:

誰再說公筷矯情,小心我。。。翻臉不吃了

鍾南山院士早在十多年前就呼籲過,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也強調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

平日下館子,燙筷子涮碗一條龍,但是說道公筷、公勺卻少有人理會,你可知,使用公筷,是避免食源性疾病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方式之一。

我們一起來假設一個場景。

A染上了幽門螺桿菌,你和A一起涮火鍋。

誰再說公筷矯情,小心我。。。翻臉不吃了

他拿起自己的筷子,

啊~~毛肚,七上八下,15秒,舔舔筷子,爽;

啊~~鴨腸,七上八下,15秒,舔舔筷子,爽;

啊~~黃喉,七上八下,15秒,舔舔筷子,爽。

這時候,A很熱情地往你的盤子裡夾菜。嗯…………這個圖你看過沒:

誰再說公筷矯情,小心我。。。翻臉不吃了

由於你和A吃飯沒有使用公筷,A就很有可能不小心把他的疾病傳染給了你。相反的,如果你們使用了公筷,從A口腔中攜帶出來的細菌或者病毒就很難藉助筷子這個渠道進入你的身體啦。

其實在我國,痢疾、傷寒、霍亂等食源性疾病主要是通過被汙染的食物或餐具傳播的,而最普遍的感染途徑就是“共餐”。使用公筷能夠防止可能的疾病從自己身上傳染出去。

當然,看到這裡一定有人拍著胸脯跟小編說:“ 我可沒病!人家健康著呢!” 。那很好!所以我們就更要提倡使用公筷,來避免給自己健康的身體帶來未知的風險啦。

和家人吃飯就不需要公筷了?

很多人說,你跟我說與同事、朋友吃飯用公筷,我可以理解,但是和家人吃飯,還需要用公筷,這,就是過分精緻了吧。

劃重點:即便在家!公筷也是必須的!

因為我們並不是24小時都與家人在一起,也不是一日三餐頓頓都和家人吃。有可能家人在外用餐並沒有採用“公筷”或者“分餐制”而不幸被傳染上了疾病,這時,如果一家人再聚在一起吃飯……


你的病菌全傳給家人啦!


誰再說公筷矯情,小心我。。。翻臉不吃了

所以,即便是在家裡,也提倡使用公筷。

另外,一定避免嘴對嘴給小孩餵食或者與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鼓勵孩子儘早獨立進食,對不能獨立進食的嬰幼兒,家長或監護人一定用適當的方式感覺孩子食物的溫度。

圍桌共食、相互夾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習慣,我們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一盤菜,無數筷子夾來夾去,一桌人的唾液會隨著筷子、勺子進入每個人的身體裡,容易給各種細菌、病毒造成大量的傳播機會。

公筷、公勺的使用絕不是精緻、生分,而是對自己健康的一種保護,也是對同桌共吃的小夥伴的一份關愛。不應讓使用公筷成為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的特殊要求,而應該讓他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洗手、口罩文明一樣的衛生習慣,成為健康生活的“新風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