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一戰爆發前,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對於正面突破戰術並不怎麼重視,認為直接進攻那些堅固的築壘地域是愚蠢的,也是不可能成功,這將使軍隊遭受嚴重的損失。運動戰成為各國軍隊主要推崇的作戰方式,即通過一側或者兩側的迂迴行動,繞過那些堅固的要塞體系,合圍殲滅敵軍主力。因此,進攻被認為是最好的防禦,戰前各國都制定了積極的進攻計劃,軍隊也是按照機動作戰而訓練的,德國軍隊就其最典型的代表。

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一戰德軍步兵


事實上,俄羅斯軍隊同樣是一支崇尚進攻的軍隊,早在拿破崙時期,俄軍的進攻戰術就非常值得各國軍事家研究。一戰爆發後,隨著各條戰線上形成了綿亙的陣地正面,通過側翼迂迴實施機動作戰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任何想實施機動作戰的企圖都必須首先從正面突破敵軍強大的築壘陣地。眾所周知,在正面突破戰術上,德軍率先採取了一種“突擊群”進攻戰術(滲透戰術),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今天我們主要來談下俄軍的正面突破戰術,俄軍同樣創造出一套有效的突破戰術,並在成功的作用到1916年的進攻戰役中。

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一戰俄軍步兵


奧匈軍隊的防禦陣地

1916年,位於俄軍西南方面軍當面的奧匈軍隊防線是當時最典型的防禦陣地,這條防線經過9個月的強大已經成為一條真正的築壘陣地,而不再是簡單的野戰防線。奧軍構築了三道防禦陣地,每道陣地的縱深達到4公里,各陣地之間間隔3-5公里,這樣奧軍的防禦縱深達到近20公里。每個防禦陣地由2-3條掩體線構成,前方都有鐵絲網和地雷的掩護,掩體線中配備了大量的機槍、迫擊炮、塹壕炮,部分掩體由混凝土構築或加強鋼板防護。在當時來看,這種縱深防禦陣地是很難被直接突破的。

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奧軍機槍陣地


儘管奧軍構築了大縱深的防禦陣地,但是奧軍的兵力不足以同時在這些陣地上駐防,主要防禦兵力都集中在第一道防禦陣地中,這也是當時流行的防禦部署。西線德軍在索姆河戰役中的防禦部署也大致和奧軍相同,將主力部署到敵軍炮兵打擊範圍之外的第二陣地的做法尚未得到普遍認可,這主要是由於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集中使用炮兵所帶來的恐怖殺傷力。

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奧軍機槍陣地


俄軍西南方面軍突破戰術

最初的計劃計劃中,俄軍西南方面軍並不參與1916年的進攻行動,計劃由北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實施主要突擊,目標指向中央和北方的德軍,西南方面軍只實施防禦。後來俄軍更改了進攻計劃,西南方面軍也將實施輔助進攻,西南方面軍司令部奉命制定了相應的進攻計劃,方面軍司令勃魯西洛夫提出了革新的進攻戰術。

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俄軍步兵


從軍事角度來看,鑑於奧軍已經在正面構築了堅固的築壘陣地,必須為進攻步兵提供強大的炮兵支援,這樣就需要將炮兵進行集中使用,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分散在整條戰線上。而且考慮到波軍的築壘陣地呈縱深防禦部署,需要連續突破數道防線,為了保證俄軍持久的突擊能力,必須集中兵力進行梯次部署。這樣西南方面軍司令部就形成了一個基本的進攻原則,在突破地段上集中大量的兵力和兵器,以形成顯著的突破優勢。

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野戰炮兵


在突破方向上建立較大的優勢並非是俄軍的特色,事實上,這在當時各國軍隊中已經形成了普遍的認識,唯一較大的的區別就是在突破正面的寬度選擇上。1915年的西線戰事證明,在較窄的突破正面上雖然能保證兵力兵器的明顯優勢,比較容易達成戰術突破,但是由於戰役準備無法做到隱蔽(空中偵察的緣故),敵軍往往能準確判斷出預定的突破地段,從而將炮兵和預備隊集中到該地段的後方,這樣較窄的突破正面就出現一個嚴重的缺點,即突破的缺口太小,很容易被敵軍預備隊再次封閉,進攻部隊也容易遭到敵軍炮兵的集中轟擊,進而使戰鬥演變為一場持久的消耗戰。而寬大正面上突破又不能保證兵力兵器上的優勢,尤其是缺乏強大的炮兵支援。

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俄軍突擊方向


俄軍西南方面軍採取一種較為新穎的辦法,那就是除了確定戰役級的主要突破地段(集團軍級)外,在其他集團軍和軍的防線上也指定了戰術突破地段,即在寬大的正面上同時實施進攻,但是並不是發起全線進攻,而是在數十處選定的突破地段實施突擊。這樣俄軍將在整個戰線上進行攻擊準備,實施接敵的土工作業(也就是將戰壕儘可能的靠近敵軍陣地,縮短步兵衝鋒距離),使敵軍無法判斷出俄軍真正的主攻方向,不能及時的集中使用步兵和炮兵預備隊。

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牽引中的野戰重炮


結果及分析

進攻發起後不久,俄軍西南方面軍便取得了戰術突破,打開一個寬70-80公里、縱深25-35公里的巨大突破口(戰役第三天),這意味著奧軍的防禦縱深完全已經被突破,俄軍取得了戰役自由,並轉入追擊戰。奧軍預備隊無法封堵如此寬大的缺口,從大後方調集部隊不能及時的挽回局勢,奧軍防線最終全面崩潰,損失高達150萬人,俄軍損失50萬人。回顧這場戰役,俄軍的炮兵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破壞了奧軍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掩體線,重創了奧軍,這證明集中使用炮兵用於突破的戰術是非常有效的。另外在數十處地段同時發起突破,起到了牽制奧軍預備隊的作用,使其無法及時趕往主要被突破地段,最終導致戰線的崩潰。

俄軍突破築壘正面的戰術創新:1916年俄軍西南方面軍進攻戰役

威力巨大的鐵道炮


西南方面軍的突破戰術核心是在寬大正面上發起全面攻勢的基礎上,集中主要力量用於突破地段,從而保持了戰術和戰略上的雙重優勢,解決了戰術突破和戰役自由的脫節問題。戰後蘇聯在發展其大縱深突破戰役理論時,便廣泛借鑑了俄軍西南方面軍1916年的突破戰術經驗,並在二戰中進行了完善和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蘇俄特色的正面突破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