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書讀多了,會有一種無力的感覺,厭世而不自拔?

胡做非為816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留下了豐富璀璨的文化,名著史書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說,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在書中都能找到影子。

這個時候,會有很多人性的醜惡堆積到眼前,覺得似乎生無可戀,死不足惜!特別是生活不如意時,就會產生了一種厭世的態度。實屬正常!

但是人生就是如此,童年的純真,青春的美好,中年的壓力,老年的無奈!人不過滄海一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能改變世界!縱使很渺小,但是就此沉淪嗎?

當你讀書走進自己的內心後,如果能夠參透悟道,你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小宇宙!能量十足,意義非凡!會重新找到生活的樂趣!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願天下人珍惜時光!



小海237158802


我覺得其實是因為書讀得還不夠多。不知有人看過這副畫嗎?一開始讀書,看到五彩斑斕的的世界;書讀得多一點,看到的是陰霾和世界醜陋,便有無力感和煩躁;書讀多了,看見了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萬物,心裡平靜但不會厭世,反而想著要去更好地感受它。💓


啊言i


典型的學懵了

老話講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

這個就是原因啊

你學的很多 自以為都記住了

可是不加思考 轉換成自己的東西

自然就會越學越蒙

拿不出來


孤帆逐日


俗語云:學醫三、五天,就敢給人開藥;而再學三、五年,連個藥方也就不敢開了。同理,讀書一兩冊,就敢提筆寫長篇小說;而再讀百冊,連一篇散文也不敢寫了。


嘯軒居士602


不要只顧埋頭苦讀,也要適當鍛鍊,不然會有無力感


Morrison9977


所謂“知識的島嶼越大,無知的海岸線就越長”


塵土4499


因為看得越多,越能明白自己的無能為力。


如夢似霧128


讀的還是少,再讀讀特別經典的國學


此時此刻共此世


因為書本只讓你眼界高了,卻沒提高你的著手解決問題能力,俗稱“眼高手低”。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想有些人讀書多了,一段時間內可能感到自己很渺小,自己對世界、社會、自然等感覺很無力。正是王國維先生講的做學問的第一、二個階段,而且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可能一生也只會在這一幾段徘徊。真正能夠達到讀書做學問第三階段者,確實如鳳毛麟角。

我自己從十七歲上大學到現在,幾十年也算努力,但在同學中也只能算中等,更不敢放在全社會比較了。

讀書多了有無力感的人,還有一種就是死讀書、讀死書,不能從死讀書中解脫出來,皓首窮經,卻與世無補,而自陷其中。

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為了吸取前人積累的智慧,創造新的世界。讀書切忌死讀書、讀死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