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與“三詔不起”的焦光

  鎮江的焦山,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其碧波環抱,林木蓊鬱,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是萬里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遊覽島嶼。

  焦山原名樵山,因古時為樵夫、漁民出入之地。那麼“焦山”之名是怎麼來的呢?

焦山與“三詔不起”的焦光

  相傳東漢末年,學士焦光,不願做官,避亂流寓鎮江,隱居在樵山。他學問高深,精通醫術,經常在山上採藥為周圍漁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賣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貧。漢獻帝劉協聞其高名,曾三下詔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應詔,世稱“三詔不起”。

  據傳,皇帝第一次來詔書時,焦光煎湯熬藥,以妻子患病為由,加以推諉;第二次,借邀友出門遠遊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邁多病而拒詔。後人為了紀念他,改當時山名樵山為焦山。

  宋祥符六年(1013年)的一天,宋真宗在病夢中,一個自稱是焦光的老人上殿獻丹,夢醒後他的病居然就好了。他找人來問,才知道焦光是漢末著名隱士。為表彰焦光,宋真宗下詔賜他諡號“明應公”,並免除焦山的田地差役,讓地方官員按時祭奠。

  從此,焦山定慧寺一直建有焦公祠、明應公殿,地方官員負有維護、祭祀的責任。 清順治十年(1653年),和尚興上將焦公像移置焦山西麓三詔洞中,焦公祠改為伽藍殿。後倒塌未修復。三詔洞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新整修過,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為深衣大帶,兩旁站立兩個童子,後在文革中被毀。現洞內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身著隱士服,腳穿草鞋,右手執書卷,儀態大方,形象生動。

焦山與“三詔不起”的焦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