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木桶,補短不如揚長


有一歷史趣事:民國時,臧克家報考國立青島大學,國文考試兩題選一:1.你為什麼要報考國立青島大學?2.雜感。

臧克家選擇第二題:“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無邊的苦海……”全文連標點算在內,30個字。考官聞一多給了98分。

人非木桶,補短不如揚長

但數學考了零分。考試結果:錄取。

若是放在現在,臧克家也許因為過不了高考這道門檻而名落孫山。如果我們再大膽地假設一下,他為了把數學這個“短板”補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也確實把數學成績提高上去了,他會不會還有精力、有時間、有毅力,堅持在文學的這條路上走下去呢,會不會還有後來的文學成就呢?

霍金1963年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即運動神經病,當時醫生診斷他只能活兩年。此時,他21歲,正站在宇宙學研究殿堂的門口。學術研究是他的長項,而身體健康是他最大的“短板”。面對如此的人生困境,如果他為了把“短板”補上,加強身體鍛鍊,輔助醫療救治,是不是能改變“逐漸全身癱瘓並失去了說話能力”這樣的病狀呢。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位偉大物理學家,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現象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的偉大人物。雖然他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的偉大、他的高大。

人非木桶,補短不如揚長

李白在《將進酒》中寫:“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裡的“才”可以理解為“特質”、“天賦”。這“特質”、“天賦”要能夠發揮出作用來,成為個人的特長,是必須要持之以恆、不斷磨鍊,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才能雄冠眾人的。

這讓我想到了“木桶效應”原理,說的是沿口不齊的木桶,其盛水量的多少,不取決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人們想要使木桶多盛水,關鍵在於下工夫補齊木桶上最短的木板,才能提高整體效應。這個原理也是人力資源管理上的幾大原理之一,要求在人力資源管理上要狠抓薄弱環節,注重“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結構的最優化。

人非木桶,補短不如揚長

但遺憾的是,有的人竟然把這個原理移植到人這個個體身上了,以這個標準無論是要求自己,還是要求別人,都是在白白地浪費生命。人非木桶,真正成功的人,無論在哪個領域,無一不是能發現自己的天賦,並將天賦全然綻放的人!

(石順江摘自《江蘇郵電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