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初期感覺德國缺少重型坦克?

尹訪玉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二戰初期,德國根本沒有重型坦克。

二戰爆發的時候,哪怕是規模空前的法蘭西戰役中,德軍只有一二三四型坦克。

其中1型坦克是輕型坦克,只有機槍而已,重量5噸多。

這種坦克只能對付敵人有生力量,不能攻擊工事,也不可能摧毀敵人的裝甲武器。

它的裝甲非常薄弱,一些部位可以被大口徑機槍射穿。

實際上,1型坦克是德軍最早的坦克,有著明顯的過渡和實驗性質。



2型坦克可以看作是1型坦克升級版,重7噸多。

它安裝了20毫米機關炮,具備一定的攻擊力,裝甲防禦能力也有所增強。

然而,在二戰輕型坦克普遍火炮37毫米甚至45毫米口徑的時代,2型坦克的攻擊力不足。



3型坦克。3型坦克按照德國標準是中型坦克,重量為15噸,裝備37毫米火炮,防禦力也有所增強。

然而,在英美蘇中型坦克都超過30噸的情況下,3型坦克各方面都是不足的,也不可能和敵人主力坦克對抗。



4型坦克。4型坦克是二戰初期最強悍的坦克,這種約20噸的坦克裝備75毫米短管火炮,正面裝甲增加到30毫米。關鍵在於,4型坦克的體積較大,具備持續改進的空間,3型坦克車體太小已經無法改進。

以上的坦克,就是二戰初期德軍的坦克,4型坦克已經是最大了。

後來著名的虎式坦克直到1942年才開始量產,黑豹坦克還要遲半年才量產。

這兩種坦克投入戰場,都是1942年的事情了。

為什麼德國沒有開發重型坦克,原因有很多?

其一在於,德國沒有使用重型坦克的迫切需要。

因為戰爭初期,德軍強調閃電戰,要求坦克的機動性第一,攻擊力第二,防禦第三。

1型到4型坦克有著共同的特點,就是機動性很強,便於長距離奔襲,執行德軍兩翼合圍的閃電戰。

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做到機動性、攻擊力、防禦的三者共同進步,必須有所取捨。

以蘇軍的KV系列重型坦克為例,防禦超人,但機動性很爛,火力也普通,而且故障太多。

這種坦克在蘇德戰爭防禦中,起到一定作者用,但用於進攻就不合適。

1隊20輛KV坦克進攻作戰,結果行軍幾十公里到前線的只有幾輛,其餘都癱在路上。

以虎式坦克為例,攻擊力和防禦力超人,但機動性平平,故障也很多。

如果虎式坦克在戰爭初期就出現,編組在攻擊集群中使用,根本就無法跟上閃電戰裝甲部隊的速度。

所以,戰爭初期德軍並沒有裝備重型坦克,只是進行了研究。

事實證明,這個戰略大體是正確的。


薩沙


有什麼辦法,當時德國一戰戰敗,簽了大堆不平等條約,德國是不被允許造坦克的。

所以德國要造一號坦克,只能跟別人說那其實是拖拉機。

大家都不是瞎子,人家一眼看著凡爾賽條約,一眼盯著咱的“拖拉機”,你說這拖拉機能做成重型坦克那個噸位嗎?別說重型坦克了,咱就算真的只造個拖拉機,都得讓別人神經過敏。

而且德國人一開始也沒想著自己打個波蘭會成為另一場世界大戰的開端。他們以為波蘭只是下一個捷克斯洛伐克罷了。

如果張伯倫繼續對德國綏靖下去,那麼德國拿拖拉機對付這些小朋友,綽綽有餘。


我是蔣小呆


德國不重視,希特勒上臺後才支持。


手機用戶60325764308


德國二戰初期確實沒啥重型坦克,早期的幾千輛戰車都是輕型的。最早裝備的一號、二號是輕型坦克,三號四號是中型坦克。到1940年的法國戰役時,德國就因此被法國的B1重型坦克暴打過,就是因為自己沒有重坦,之後才開始研發重型戰車。

在五雷看來,德國從五號豹式坦克開始,才算和重型沾了邊,後面的虎式、虎王就是正兒八經的重型坦克了,但數量都不算多,虎王一共才生產了幾百輛,跟蘇聯的鋼鐵洪流沒法比。

真要細究起來,德國引以為自豪的裝甲部隊主力一直都以中輕型坦克為主,它不是初期缺重型坦克,到後面也缺。重型坦克都單獨編組成重裝甲營或加強給精銳部隊,一般的部隊從頭到尾都只有三號、四號這種“德意志軍馬”可用,差的部隊有幾輛一號、二號都要謝天謝地了。

說到底,打仗就是打後勤、拼財力,德國沒油缺鐵少錢,生產最多的四號中型坦克都沒破萬,別說足夠的重型坦克,有坦克用就不錯了。


五雷


二戰初期德國之所以缺少重型坦克主要有幾下幾點原因:

從戰略戰術上不適用

戰爭初期,納粹德國對外擴張使用的是古德里安提出來的“閃電戰”,這種作戰理論在當時是其他國家沒有經歷過的。閃電戰的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襲、集中,戰爭初期的德國軍隊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的快捷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達到預期效果。

重型坦克載重量大,雖然能抗能打,但是機動性較差,就拿雄踞一時的虎式坦克來說,接近70噸的重量,和只有38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來說,更適合陣地對抗,並不適用於閃擊作戰。

從制約制裁上不允許

一戰結束後,協約國的《凡爾賽條約》使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和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陸軍被限制在十萬人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也就是說,戰後的德國除了拖拉機以外,其他履帶式的裝備都被限制。雖然德國採取了很多擦邊球的動作,隱蔽的發展軍事力量,但是從整體環境的制約上,也導致了德國工業部門沒有大規模的研製重型坦克。

從資源經濟上有難度

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德國除了得到很多限制以外,也向各個協約國支付了大量的戰爭賠款,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這對戰後德國來說無異於是天文數字。再加上戰後世界各國的經濟大蕭條,底層民眾吃飯生活都成問題,這也對重武器的研究造成了不小的影響,相對來說,簡易實用造價較少的武器裝備才是部隊真正所需的。


樓蘭百夫長


受邀回答。

武器是機動、火力、防護三要素的平衡。戰場的態勢,要完成什麼樣的任務,面對的什麼樣的敵人,決定了這三要素的配比。

提到重坦,大家想到的都是虎式,先上基本資料。

乘員5人,總重57噸,車長8.45米,高3米,寬3.7米,時速37千米時,主炮56倍口徑88毫米,咬合焊接鎳合金裝甲,發動機是邁巴赫的。

大家都看過好萊塢電影狂怒吧,那裡面美國大兵看到虎式如臨大敵——電影裡那輛虎式是真的,從博物館裡開出來的,幾十年過去了開出來演個電影,威風凜凜簡直是個寶貝疙瘩。

虎式滿足了壞男人的夢幻——重甲,重炮,威風凜凜,還有那麼一點邪氣,特別適合拍電影。

可是當初它的出現不是用來拍電影的。

是用來實戰的,那是1942年,距離德國納粹滅亡還有三年,戰線推進到列寧格勒一線了,戰爭打成了白熱化,勝敗將決定兩個民族誰生存誰毀滅,將決定全人類的歷史。這時候蘇德兩軍前線士兵的平均存活時間可能只有幾十個小時。許多蘇聯士兵連槍都沒有就衝上去了,許多德國士兵穿著單衣在零下二十度的氣溫裡打仗……

虎式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德軍希望這種武器的投入能夠提高士氣,打破漸漸不利的僵持局面。虎式是為了在僵持戰中解決盟軍坦克而出現的。說白了,它就是坦克殺手。

為了在1500米距離正面擊穿所有盟軍坦克而自己存活下來,虎式犧牲了機動性與全地形通過性,突出了火力與防護。為的是在僵持戰中一炮一個,幹掉盟軍坦克。

而在戰爭初期,德軍主要的任務是突破——飛機轟炸粉碎敵人指揮和交通,癱瘓敵人部署。與此同時裝甲師和摩托化師迅速從空檔裡插過去,繞到敵人的防禦後面進行攻擊——甚至不跟隨步兵實施佔領。

唯快不破。

這個時候不需要重型坦克,速度上來講,跟不上。而且,德軍先期面對的對手波蘭,只有輕型坦克且數量很少,完全不是德軍裝甲師的對手。

虎式重型坦克的另一個弱點——產量低。和人家T34的月產量沒法比,所以經常以少打多。後期補充跟不上。

更重要的是——打仗就是打後勤。德軍擴張過度,打到最後連汽油都沒有了,再好的坦克也無濟於事。

決定戰爭的是人心而不是機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有時聊人文歷史


任何武器都要經過實戰的檢驗,二戰初期德國坦克雖然都是輕型的,但是已經能夠滿足實戰需要了,因為那時候的反坦克武器並不是很強大。

而且輕型坦克更適合古德里安的閃電戰,隨著戰爭的發展,反坦克武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先進。德國不得不研製更先進的坦克。為了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以當時的技術只能不斷的增加裝甲的厚度,所以越到二戰後期,包括德國在內都在研製重型坦克,虎式坦克跟虎王坦克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虎王坦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之一,往往一輛虎王坦克可以吊打好幾輛盟軍的坦克。幸好二戰後期德國資源匱乏,無法大量生產虎王坦克。而且當時的虎王坦克生產比較複雜,所以產量並不是很高。

其實在二戰初期,各個國家都沒有太多的重型坦克,只是隨著戰爭的發展,為了坦克的生存,不斷的增加裝甲的厚度。





地獄歸來的勇士


首先德納缺乏完備的資源。即便是進攻法國時期,所有的部隊都是不滿員,輜重都是不滿編的。所有的武器都是順應戰術需求而誕生的,並不是我想要就會去造。

其次開戰初期,德納主打閃擊戰,保證速度與兵種配合是第一要務。當時技術條件下生產的重型坦克行動緩慢,裝甲薄弱,侵佔編制並且浪費燃料。不論是進攻還是跋涉都頗為不便。


靁厲風行


我個人也認同上面篇大論的那幾位的觀點。

一一戰戰敗國不充許生產研究進攻重型武器,只充許保留自衛能力。如二戰後日本仔。

二戰術戰略需要。希這個大野心家肯定希望在最短時間完成自己目標。從而制定閃電戰策略,。一切準備必須戰略戰術需求最快最短時間滿足大批武器儲備。輕型坦克後勤保障較重型坦克容易。即使後期重型坦克生產數量也不是很多,維護週期長,難以維持消耗。

三資源緊缺。德國一戰後經濟動盪不進,大量無業遊民。溫飽都難解決。大週期研究生產重型坦克,經費過大。德國當時全國實施軍事管理,平民一切資源統一分配。後期也是靠掠奪資源發展。

戰爭無情,珍惜和平!


廣東小個陳生


二戰初期坦克的主要目的是用於戰壕和打擊固定工事,所以當時以機槍、小口徑速射炮以及短管中口徑火炮為主的輕中型坦克為主。隨著交戰雙方對坦克重視程度增加,和以反坦克為主要目的時,重型坦克就隨需求而產生。真正的主力還是以T-34,四型坦克為代表的中型坦克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