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01

N號房間,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最近韓國的“N號房”犯罪事件,一經曝光,立馬引起了全網的關注。

相信很多看過報道的人,都跟我一樣,氣得渾身發抖!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這件事簡單來說,就是有人脅迫女性拍攝淫穢視頻和圖片,並且在聊天群內進行公開售賣。特別讓人氣憤的是,很多受害者甚至還未成年。

這些聊天群,也被稱為“房間”;“N號房間”,就是多個聊天群。

這件事主要涉及到了三個人:創建者GodGod,建立了1—8號房;後來Watchman接手後,擴大了規模;而現在主要的罪犯,是去年7月出現,一個被稱為“博士”的人,現在已經被警方拘留,並公開身份。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聊天群裡分享的色情內容,包括上傳身邊女性的生活照,房主會P成裸照;編寫一些帶有性羞辱的小說;上傳被偷拍的女性的視頻,甚至還有未成年和嬰兒的。

並且,群內的管理者要求:

如果不上傳自己“收藏”的內容或者參與聊天,就會被踢出去;

如果親自拍攝了非法作品,會直接被邀請進入高級N號房。

也就是說,聊天室裡沒有潛水者,每個人都高度參與了這場犯罪。

保守估計,僅僅在Watchman管理的4個房間裡流傳的淫穢物品/對話,就有7000份,而且大多數是強姦兒童、女性等的非法拍攝品。

在N號房間內,他們將這些女性當做奴隸,並稱她們為“流月經的東西”。

而他們養成“奴隸”的手段噁心的令人髮指!

在房間裡的“奴隸”,除了言語上的侮辱,有的會被要求擺出奇怪姿勢拍攝視頻和照片。

更可怕的是,她們還會遭受非人的性虐待!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那麼,為什麼這些受害者,會如此言聽計從呢?

其實就是兩個字,脅迫。

GodGod通過推特尋找一些曬自己照片的未成年人,然後假冒警察向她們發送“已接到發佈淫穢信息舉報,進行調查”的信息,並要求她們輸入個人信息。

因害怕被父母看到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這些被脅迫的女孩不得不聽GodGod的話,否則就會被“告訴周圍的人”。

這種聊天室2018年就已經存在了,引爆事件的導火索,就是剛剛提到的“博士”。

他開設了3個房間,其中一個房間需要繳納150萬韓元(約8500人民幣)的比特幣才能進場。而他也因此獲利上億韓元。

為了獲得更多的“奴隸”,他在網絡論壇上以“高額打工”為誘餌,引誘未成年人。

然後一步步設局,套取她們的個人信息和裸照。

這些女孩子們越陷越深,最後被迫淪為奴隸。“博士”甚至要求這些女孩子在身上刻上“奴隸”“博士”等字樣。

如果這些孩子拒絕,“博士”就會以公佈之前的照片和個人信息為由,威脅她們。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直到今年初,“博士房”經營者趙某被捕,並被多家媒體大力報道,“N號房”事件才終於被曝光。

截止目前,警方所掌握線索的被害女性多達74人,其中有16個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受害者只有11歲。

韓國民眾群情激憤,上百萬人請願,要求公開涉案人員(運營者和觀看者)真實身份。

昨天,韓國總統文在寅已經下令,對N號房進行全面調查。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02

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性犯罪,無孔不入

“N號房”事件最讓人寒心和恐懼的地方在於,這些聊天室的會員居然有26萬人之多——他們觀看過這些視頻後,居然都無動於衷。

據說,只有一個姓金的男性看到這些視頻後報警了,然而警察卻只當做一般的案件不了了之。更諷刺的是,看到警察的態度後,他也成為了N號房某一房間的房主。

善與惡的距離,有時候就在一念之間。

其實,針對女性和未成年的性犯罪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網絡非常發達的今天,針對未成年人的性犯罪已經無孔不入。

大家應該還記得2017年,被網友爆出“戀童癖”的網絡紅人許豪傑。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被扒出大量證據後,他依然死不承認,雖然微博賬號被封,但沒想到,幾年之後他居然搖身一變,開始創業賣課。

而他發佈的微信公眾號下,一群“粉絲”也極力為他洗白。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但是,在他控制不到的其他網絡平臺上,網友們憤憤不平,並開始對其進行舉報。

結果就是,許豪傑不停的更換馬甲號,依然活躍在網絡上……

像許豪傑這樣的“戀童癖”其實還有很多,他們會去各種社交網站上尋找“目標”。有時家長一時大意,洩漏了孩子隱私,就會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隱患。

比如,下面這位媽媽。

山東濟南女子(化名張倩)在閒魚上賣未成年女兒的二手衣物,卻遇到了變態男子的騷擾和威脅。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張倩報警後,警察只對這名男子進行拘留10日的處罰。

讓人沒想到的是,拘留期滿後,男子再次給她發來騷擾信息。張倩再次報警,但警察只對男子進行了口頭警告。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如此輕的懲罰,如此低的犯罪成本,這不是讓受害者更擔驚受怕,而加害者更肆無忌憚嗎?

還有很多成年人,專門向未成年女性下手,甚至“發貼求教”。

微博大V六層樓先生就收到過類似私信:一位31歲的男性諮詢,如何跟16歲的女孩保持性關係。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甚至,就在“N號房間”事件上了熱搜後,微博上居然出現各種類似的賬號。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很多家長喜歡在社交網站分享孩子的照片,以此來記錄他們的成長。

對此,我表示理解。但是,這種分享有時卻給了壞人可乘之機。

刷朋友圈時,我發現有的父母會發布孩子身體裸露較多的圖片,也沒有對靠近私密的身體部位進行遮擋處理,有的甚至在圖片下面附上定位。

一些童裝內衣店的評論區,還有家長曬孩子試穿的買家秀。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或許很多人沒想到,這些無意的曝光,有可能成為兒童色情網站的素材,甚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壞人的“目標”(很多兒童性侵案件為熟人作案)。

根據英國、澳洲警方的統計,兒童色情網站半數以上的照片和視頻,都來自於父母曬出的照片和視頻。

中國也存在著這樣的兒童色情網站,但由於服務器都轉移到海外,雖然警方已經介入追查,但徹底封禁難度很大。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隱私。

03

如何為孩子創造一片沒有侵害的淨土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潛伏在網上,伺機對未成年人進行侵害,我們的社會究竟怎麼了?

“N號房”事件中受害的孩子們,被脅迫和侵害後孤立無援,害怕告訴父母,這其中除了罪犯對她們實施的恐嚇和精神控制,還有許多根植於社會的原因。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從不涉及與性相關的話題。

代代相傳的羞恥感,成了性教育最大的阻力。

而性教育的缺乏,會埋下兩個隱患。

你覺得性教育太早,但壞人可不會嫌你的孩子太小。

因為不懂得防範和保護自己,很多孩子被信任的大人侵犯之後,全然不知事情的嚴重性,使他們在受到侵犯後,承受著創傷和懼怕父母知曉的雙重痛苦。

這樣的案件,我們看到的還少嗎?

N號房間的第一任運營者,就是利用這一點,將目光投向未成年人,假扮成警方,脅迫受害者的。

此外,缺乏性教育不僅造就受害者,也造就了加害者。

去年韓媒MBC報道了一起偷拍事件,偷拍者竟然是一群韓國小學生。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起初很多孩子只是出於好奇,拍攝了視頻。

但視頻上傳到網絡後,隨著瀏覽量不斷上升和一些網友的留言暗示,越來越多的小孩加入了偷拍者的行列,將自己的手機攝像頭對準了家裡的媽媽和姐姐。

為了博取關注,獲得點贊,他們偷拍的畫面也變得越來越私密,“偷拍媽媽”,甚至變成了小學生之間流行的風潮。

如果孩子對性的好奇,無法從家庭和學校的引導中得到滿足,他們就會轉向別的渠道。

網絡上魚龍混雜信息,很可能使他們對性的理解產生偏差,做出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的事。

至於這些女孩們在受到脅迫時,為什麼不選擇向外界求救,甚至不回應記者的信息。

看看周圍的這個世界吧,你會發現她們對整個社會不信任和失望,不是沒有理由的:

直到事件爆發後,在房間觀看視頻的“幫兇”在網上大呼委屈,把受害者稱為“淫亂女”;

參與網絡調查的2394網民中,認為發生這樣的事,是“女孩子自找的”的人竟佔了25%;

韓國“N號房”事件:僅是網絡性侵兒童案件的冰山一角


還有人剛抨擊完這起事件的惡劣,轉頭就開始打聽,在哪兒能看到裡面的視頻和圖片。

是“受害者有罪論”、“蕩婦羞辱”和社會中的異樣眼光,絞殺了女孩們求救的勇氣。

而在這樣的案件中,我們只有聲討罪犯和表達憤怒,才能成為受害者發出聲音的後盾,支撐她們勇敢面對。

其實,很多國家最近也加大了對兒童色情的打擊力度。

去年,中國寧波鄞州區人民檢察院聯合9家單位,率先建立覆蓋全國的“性侵害違法犯罪人員基本信息數據庫”。

德國和英國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抓捕在暗網中虐待兒童,猥褻兒童的犯罪者。

而在打擊兒童性犯罪的過程中,我們普通公民能做的,就是“多管閒事”。

發現傳播猥褻兒童色情物的帖子甚至網站時,應該及時報告給相關部門。

在公共場所看到猥褻兒童的行為,立刻制止並報警。

陽光照耀的地方,不會滋生犯罪。

我們應該盡力避免,兒童性侵因為社會觀念和執法力度的問題,而變成一種隱案(案件發生後未報案或未立案)率高的犯罪形式,而這需要社會中每個人的努力。

最後

N號房間事件中的26萬名參與者,不止是個龐大的數字,也是26萬個因為忽視縱容,堆積而成的畸形和邪惡。

面對這樣的邪惡,我們在憤怒之餘,更應該考慮,自己能給社會的轉變帶來什麼。

這不是一個發生在“遙遠的韓國”的事件,“N號房”很可能就在我們身邊。

而為孩子創造一片沒有侵害的淨土,是每個成年人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