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思考二:疫情後會形成宅在家的生活習慣嗎?

麥肯錫的疫情報告指出,疫情過後,中國人會形成少出國、呆在家的生活習慣。筆者認為這個結論還是有些武斷。報告也沒有用數據來闡釋結論,只宏觀地推測卻沒有具體詳細討論。但是可以確定的新生活習慣是這代年輕人開始囤口罩了。

人可以分為三類:

  1. 本來就很宅的人,姑且稱之為內向生活型。
  2. 生活習慣偏中性,既不熱衷出門,也對長期居家感到厭倦的人。
  3. 本來就熱衷於出去撒歡的人,姑且稱之為外向生活型。
疫情下的思考二:疫情後會形成宅在家的生活習慣嗎?

疫情對本來就很宅的人,就生活習慣而言應該沒什麼太大的改變,還是一如既往的網購、居家娛樂。這類人從事著哪些工作呢?據我估計應該是學生、成家的國企的辦公室文員、靠網絡維持生計的互聯網自由職業者。

對於不太內向,有不太外向的生活習慣,最準確的描述還是需要有數據支撐。筆者只分享一下身邊的見聞。我有朋友就屬於這一類型,起初他對突然延長的假期還感到高興,跟我說自參加工作以來還沒享受過這樣的假期。放縱自己晚睡晚起,持續了一個近10天,然後突然找我抱怨啥時候疫情才是個頭。因為以往最長的假期,春節期間還可以相互串門,人來人往,聊天嘮嗑方便的很,還可以去朋友家蹭飯。國慶小長假還可以各個景點擠一擠,看看風景與人山人海,而現在無異於獨守空房。甚至有宮鬥戲被打入冷宮的感覺。

一個習慣的形成需要21天。因被逼無奈而宅家的習慣養成,在中途時產生了逆反心理,且不斷的積聚。經常看到的新聞就是廣大網友想盡各種辦法自娛自樂,甚至“扮蛆”。而且居家獲得的信息,很多有有營銷的影子,一些事實被削弱或者誇大。最初,我接受了許多疫情信息的“轟炸”後,覺得形勢很不容樂觀。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大學生放假回家後,迎接他們的首先是父母慈祥的笑臉,但是過了春節,只要過了正月十五,居家的大學生們面對的就是父母的嘮叨。如果不是疫情,他們會火速逃往學校。宅太久,把所有的新鮮感都消耗光了,“把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就會覺得索然無味。一旦有機會竄出門,他們可定會竄出去。

疫情下的思考二:疫情後會形成宅在家的生活習慣嗎?

外向生活型的人,宅在家本身就是一場災難!這種外向的生活,是他們用數月、甚至是數年形成的習慣,甚至是一個時代的烙印。這次疫情的週期,從整體的時間維度上來說還是短的,這樣的習慣還不足以對抗原來固有的習慣。我曾經問哪些喜歡上旅行、戶外、出國的人,他們的初衷與如何愛上了旅行和戶外。他們給的答覆近乎驚人的相似,就是心裡有給念頭,然後偶然出去了一場,覺得還是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但是從來還沒聽說,一宅在家就覺得的越宅越美好的。

隨著疫情向歐洲的轉移,我們通過新聞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歐洲諮詢。包括塞爾維亞總統的求助,意大利的陽臺演唱會,德國截胡他國物資,西班牙男子將自己辦成狗,遛自己……許多中國網友表示這些國家實在太有趣了,疫情結束之後,一定要親自去這些國家轉轉。從這樣的角度講,中國人反而會更樂意出國。當然目的是為了旅行、娛樂,最後還是會回到中國。


疫情下的思考二:疫情後會形成宅在家的生活習慣嗎?

從一個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人們會更願意出國,更願意流動起來。疫情的爆發已經深刻證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時代的潮流是不斷的融合與匯聚。國家與國家的交流合作會進一步的加強。也是因為國家意志和民族意志的原因,更多的人會走出國門。中國有句古語,樹挪SI,人挪活。中國經濟能有今天的發展,依賴於人才的流動,而不是各自閉門造車。儘管互聯網讓許多工作都搬到了線上,但是如筆者上一篇分享所述,線上是溝通了一個線下與另一個線下。

疫情下的思考二:疫情後會形成宅在家的生活習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