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不吃辣的人可能會沒朋友。但是在古代,吃辣可不是啥光彩事

  不吃辣,已經被視為當今新型社交絕症了!如果你拒絕吃辣,那對不起,這就意味著你就要失去你的朋友了。在這個無辣不歡的年代,吃辣能夠將飯局帶達高潮,在推杯換盞之間,享受著辣椒帶給味蕾的快感。如今這個年代,人人喜歡吃辣、人人離不開辣、人人崇尚吃辣,素不相識的兩個人可能就因為一句“我喜歡吃辣”而成立友情,但是在古代,吃辣可不是啥光彩事兒,甚至哪個達官顯貴要是喜歡吃辣,還得偷偷摸摸的,不能讓外人知道。

  

當今,不吃辣的人可能會沒朋友。但是在古代,吃辣可不是啥光彩事

  晚清名臣曾國藩是個地道的辣椒愛好者,曾有下屬官員,為了攀龍附鳳,特意打聽曾國藩的飲食喜好。可是曾國藩從不願意把自己真正的喜好告訴給外人,因為在古代,辣椒這一食材頗受爭議,在很多達官顯貴眼中,辣椒是貧困之人因為買不起鹽才吃的。可是曾國藩偏偏就好這一口,所以除了自己家的廚子,從來不跟外人說起這個事兒。後來自己家的廚子被人花錢買通,外人才知道,原來曾國藩喜歡的菜,都會被猛放辣椒。

  

當今,不吃辣的人可能會沒朋友。但是在古代,吃辣可不是啥光彩事

  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調味以這三種為主:酸、鹹、辣。但是在清朝,貴州境內沒有巖井,再加上當時交通不便,內部不產、外部的進不來,可謂是內憂外患。

  

當今,不吃辣的人可能會沒朋友。但是在古代,吃辣可不是啥光彩事

  在我國的飲食中,用於下飯的調味副食可以分為三類:酸味、鹹味和辣味,而其中最首要的味道是鹹味。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思州府志》中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這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最早辣椒食用的記錄,貴州大概就是最早被記錄在冊的食用辣椒的地方了,待貴州人用辣椒代替鹽之後,隨著人口流動,這種飲食習慣便慢慢被蔓延到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廣西、雲南等地,辣椒,也便成為了底層大眾公認的鹽的最佳替代品。由此可以看出,老百姓吃辣,無非是用來代替鹽的缺失,在古代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只有窮人才會出此下策,所以在古代,吃辣並不是啥光彩事,就算有錢人家喜歡好這口,大概只會背地裡解饞,表面上,還是要稍加收斂的。

  

當今,不吃辣的人可能會沒朋友。但是在古代,吃辣可不是啥光彩事

  再後來,人民生活富足,可是這種飲食習慣已經養成,來到貴州湖南這些地方,點一盤牛肉炒辣椒,乾煸雞丁等葷菜,端上來之後你會發現裡面放的辣椒比肉還多,這絕對不是偷工減料,而是當地的飲食習慣決定了這種現象。

  

當今,不吃辣的人可能會沒朋友。但是在古代,吃辣可不是啥光彩事

  但是現在,關於吃辣這件事,依舊爭議頗多。有人覺得最高級的食材,就應該保留食物本味,若是一把辣椒撒下去,什麼味道都被擾亂了。其次,若是食材裡面辣椒放的多,吃個飯整的一頭大汗涕淚齊流,這種狀態實在是不體面?可是就算如此,依舊無法否認一個事實:喜歡吃辣的人越來越多!因為辣,除了可以作為一種佐料之外,它還能產生帶給人體愉悅感的內生肽,吃辣的時候嘴巴里是痛的,但是產生的快樂也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就算吃辣不符合當代飲食健康標準、不被那些尊重食物本味的人看得上,但是管它呢?快樂就好了,畢竟吃辣一時爽,一直吃辣一直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