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滿口普通話,有必要讓孩子學習老家話嗎?

愚伯的自留地


非常有必要!我們現在已經丟掉了很多的傳統文化了,方言不能再丟了。

方言承載著地方獨特的文化,不能因為交流不便而放棄。每一種方言都能精準的表達出所在地的世界觀、思維方式、社會特性以及文化、歷史,都是人類珍貴的精神財富。方言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它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表達地區的文化特色;也是傳統文化的活化石,傳承寶貴的文化遺產;還是植根於民間的文化形態,具有深厚的民間文化土壤。文化因交流而美麗,因傳承而豐富多彩。

比較流行的方言有粵語、四川話、東北話、閩南語、湖南話、藏語等等,方言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傳承體現,各具特色。因相互包容,相互融洽。有些詞語,有些故事不是方言描述出來更加生動形象麼?有些歌曲不是用粵語唱來更好聽麼?東北話以前不是年年登上春晚的舞臺麼?

我相信提問者問這個問題的初衷也是給大家一個提醒,不要忘記我們的家鄉話,我們的方言。


巛宜軒刂


這個問題很有趣哈,現實生活中確實也是如此。不過作為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小學生家長和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個人覺得孩子滿口普通話是一件很不錯,很棒的事情,但是適當的說說身邊的方言也未嘗不可!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我是在異地打拼、安家的人。雖然都在同一個省,但是不同市之間的方言還是很有區別的,所以我當到我現在工作的單位的時候,真的不管家長還是學生,甚至學校領導都是一口的方言,搞得聽起來很費勁,我們學習的廣播員都是用的他老家的方言——雅安話,搞得每次一聽到廣播響就特別緊張,總會豎立耳朵認真的聽,但是還是常常聽不懂,還得去問同事到底通知了什麼內容。而且和家長打交道的時候也是如此,去買菜也是方言,那些一聽我的話不是當地話,馬上價格就漲了一倍……所以後來我也慢慢的開始學一點當地的方言,學著融入他們的方言中去。

而學生也說方言就很好辦了,於是我在班上要求學生必須說普通話,在教室裡就得說。剛開始,學生都不習慣,笑話百出,但是慢慢的就習慣了!

而我自己的孩子從我教他說話的那天開始就是教的普通話,去幼兒園之前都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而且還比較標準。上幼兒園後,和當地的孩子玩得多了,當地的方言自己都學會了,現在說的方言比我還溜,但是普通話也沒有丟掉。

所以,個人覺得孩子滿口普通話並沒有什麼不好,而生活地的方言也需要掌握一些,老家的方言當然也可以適當的教給孩子一些,這樣可以讓孩子瞭解到更多的語言差異,有利於他對語言的感知度,對他學習語言是很有幫助的,就像英語有英國英語和美國英語一樣。對吧?!


一家人三座城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r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山頭唱一支歌,這才是我們中國的特色嘛。方言表演的相聲小品,《貓和老鼠》的各地方言版,無不讓人忍俊不禁。如果全民只說標準一致的普通話,豈不單調而無趣?人若在外地,交個朋友都難啊!所以,我的觀點是:家鄉話一定要學,而且還要學好。\r

中國人歷來安土重遷,從小在老家生活久了,便不願意搬到別的地方去。因為村民之間習慣相同,語言相通,脾性合得來,使人心安定。那些常年出門在外,或者中途離開家鄉,在異地安家落戶的人,老了的時候,無一不想葉落歸根,迴歸故土。\r

家鄉話是我們心中的根,讓孩子學好土話,有很多好處的。㈠ 方便和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交流,加深祖孫之間的親情。孩子既得到了祖輩更多的關愛,祖輩也從孩子那裡獲得了成就感和滿足感。㈡ 孩子長大後多數要遠赴外地求學,會方言可以交到家鄉的朋友,排解鄉愁,慰藉在外的孤獨。㈢ 掌握方言可以讓孩子心中永遠有一個歸屬感,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知道自己屬於家鄉的一份子,知道家鄉有他永遠割捨不掉的、值得牽掛的東西。\r

丟掉了方言等於嬰兒和母體之間割斷了臍帶,也像一隻放飛的風箏,飛得越高,離牽引你的人就越遠。而一旦脫離了手中的引線,風箏就變成了隨波逐流的一片紙片,終將消失在茫茫天際之間。\r

我們家的做法是,只要在自己家裡,我和女兒之間,絕對講土話。我只想讓她將來有一天知道,無論走得多遠,自己應該屬於哪裡。而她的媽媽和我相反,一直堅持和她普通話交流,好在孩子方言普通話切換自如,並沒有給自己造成多少困擾。\r

前幾天,我大哥的侄子,時隔多年之後從國外回來。侄子這些年來一直輾轉於日本、德國之間,求學讀書,很少回到老家。自然家鄉話說不上幾句,聽倒是馬馬虎虎可以聽得懂。我想,侄子之所以多年後回來看看,和方言是有著一定關係的,方言讓他明白,自己屬於老家人。如果根本聽不懂方言,恐怕他也就沒有了回家的渴望了。\r

家鄉話是你我的精神支柱,尤其當一個人常年漂泊在外、孤獨無依的時候,一句鄉音足以讓人熱淚盈眶、鄉愁盡釋。就如上面有網友講的,說到底,說方言是一種文化自信;鄙視方言,或者以說方言為恥,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文化自卑。\r





讀史品文


學習普通話和說地方方言都非常必要!小孩在學好普通話的同時,應該學說家鄉話。好比兩條腿走路缺一不可。因為首先學習普通話是我國小學教學大綱的要求。小學教師授課,學生上課回答問題必須要用普通話。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大語言環境。少年強則國強,這是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小孩只有學好普通話將來才有利於其他語種的學習,利於世界文化的交流合作。才能真正溶合到世界大環境中,不斷學習先進科學技術,早日實現一帶一路的暢通。實現強國夢。小孩在說普通話的同時也應該學習自己的地方方言。因為每個地方的方言如四川話(鬼兒子),陝西方言(碎娃),還有河南方言等。都有它自己獨有的文化底蘊和淵源。國家非遺項目的存在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試想想如果用川譜唱京劇,用陝西話唱黃梅戲哪會是怎樣一種效果,起碼失去了本來的韻味。更別說淮揚菜八大系,陝西八大怪,宣紙,甚至藏傳佛教的發展傳承都是方言的特有表達方式。孩子學好用好家鄉方言,才會真正有利於家鄉文化經濟的發展。如果我們的孩子都只會說普通話而忘了家鄉方言,久而久之鄉音難尋,優秀物質文化無法傳承,心無所歸,那將是一個民族的悲哀。總之,小孩說普通話的同時,學會說自己家鄉的方言,才能在將來利用學到的知識大力發展傳承地方經濟,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真正做到利國利民。


紫禪5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方言都是一種文化的沉澱,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在如今文化入侵的年代,守住自己的方言,千百年後仍然有人說,那才是我們自己的驕傲,說明這個地方的人生生不息,有影響、有魅力,有能力保護好自己的文化不被吞沒。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裡有“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的詞,意境優美,如果吳音消失了,那麼這首詞的吳音二字就只是兩個字而已了。所以說方言是很重要的。普通話畢竟只是一種通用語,方便文化交流和人與人溝通的,這是語言的一大功用,不具有地方特色,也就沒有什麼文化沉澱了,也許千百年後,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會蔚為大觀,但我希望我的家鄉話也並列其中,生生不息。


漫長的byebye


家鄉話不是用來學的,是用來用的。

家鄉話不是專門學來的,是在生活裡潛移默化融入我們血脈中的資質。

從牙牙學語,聽著媽媽一聲聲的輕喚,你在成長,我在成長。

家鄉話就悄然在我們身旁,也在我們血脈裡。

世界是那麼大,地域是那麼廣,語言是那麼豐富,經濟發展推動人文交流。我們需要更多的溝通,普通話發揮了橋樑和紐帶的作用。

不管如何,家鄉話是最親切的呼喚,當你身在外地,周圍都是陌生的語言,頓時會有孤獨感和融入感,你的語音也在和周圍人的語言靠近。但當你猛然聽到有人說家鄉話,那會有多麼親切啊!

無論身在何處,無論何種語言,家鄉話在我們血脈裡,那裡有濃濃的、深深的眷戀!


相逢一笑醉春風


在家不讓講普通活,到了學校仍不讓講普通話,你家孩子還送學幹什麼,不是有人教方言私塾嗎,送那兒去唄,這可沒人攔著。想保護傳統從自己做起嗎,整天喊來喊去,自己做點事,搞搞文化,讓方言增加點保護價值,老是搞什麼方言地名之類弱智的蛋,會有人跟你們扯嗎。沒有文化價值的傳統當然要消亡,雖然政府整天在哪裡講,不覺得孤掌難鳴嗎,沒有價值就是要消亡,強求不來。


冬日的枯草


決不能讓普通話扼殺千年祖宗的聲音方言。方言是老祖宗的聲音,是有特定人群,特定地域,特定語彙的祖傳語言。也是每個人的母語。

聯合國提倡使用母語,保持人類語言的多樣性。

普通話其實是採用滿族後裔說的漢語的聲音,是滿族讓學說的漢語。這僅僅是一種發聲方法,不是幾千年來有特定人群地域和語彙的祖傳語言。

寧賣祖上田,不丟祖上言。

方言是正宗漢語,是分析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對語言。滿族人說的漢語,才是土話,才是最蹩腳,最難聽的漢語。發音僵直,不能押韻,沒有內容,是外來漢語。

響應聯合國號召,多說母語方言。堅決反對所謂標準語擠壓扼殺方言。

一個孩子不會方言,就是背祖忘恩,是十分可恥的。


北京抖抖抖


有的,並且非常有必要!

現在的社會,家風傳承沒有了,家族祠堂沒有了,如果連方言也沒有的話,那麼,我們的孩子就切斷了同祖輩的溝通與交流,祖輩的優秀品質和家族的優良傳統,也難以傳承下去,我們的孩子就會徹底忘記自己從哪裡來。一個人忘記了自己是誰,從哪裡來,那麼,他就猶如浮萍般,找不到歸宿了。

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講求認祖歸宗,一到清明時節,不論天涯海角,都要回老家祭祖呢,道理就在於此


守真學堂


有必要學習。方言是一個人的根,學方言是讓人們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其實每種方言都是一個地方文化的傳承,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是因為它能夠匯聚每個地方的文化,兼容幷包,團結友愛,萬古長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