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藥煮出來都是苦的?怎麼樣才不那麼苦?

有的人不選擇中醫,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喝中藥太苦了。如果有辦法使喝中藥沒那麼苦,人們對於疾病的選擇就會多很多。

為什麼中藥那麼苦?

首先,中藥不是隻有苦味的,一般來說,中藥有五味——酸苦甘辛鹹(澀、焦、淡、麻、鮮都是它們的延伸),之所以大多數中藥煮出來覺得是苦的,原因有幾點:

1、 因為苦味味道較重

苦味味道較厚,能掩蓋一些味薄的味道,比如苦味和甘(甜)味一起,苦味更重;

2、 人更容易記住苦味

人類在原始社會中,遇到過有很多有毒的物質是苦的,所以這個記憶就留存在進化的基因裡,排斥所有的苦味,即使這個苦味的物質並沒有毒。所以一旦吃到苦味的東西,本能的記憶就調動起來,加深對這個味道的印象。

3、中藥大部分是苦的

雖然中藥有酸苦甘辛鹹五味,但你翻遍中藥書籍也會發現,苦藥還是佔大多數的;中藥中清熱解毒藥非常多,而清熱藥有很多都是苦寒的。

中藥的苦味,從中藥化學的角度講,是因為中藥中含有很多化學成分比如生物鹼、黃酮等具有苦味。

為什麼中藥煮出來都是苦的?怎麼樣才不那麼苦?

讓中藥沒那麼難喝的辦法

如果實在不喜歡吃苦味,或者藥的苦味程度很重,到了難以入口的程度,有幾個方法可以降低、減少苦味。

1、控制湯液溫度

湯藥的溫度冷卻至20℃-36℃之間,則可稍微降低苦味。

因為正常人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的感覺最靈敏,此時喝湯藥感覺味道最苦。當湯藥的溫度高於38℃或低於36℃時,味覺神經靈敏度降低,苦味會相對減弱。

不過,湯藥高於38℃有可能會燙傷口腔黏膜,低於20℃又太涼,有效成分溶解度降低,影響藥效因此,20℃-36℃之間是最好的選擇。

應注意的是,中醫對湯劑的冷服熱服也有講究。比如解表藥宜溫服,祛寒藥應熱服,解毒藥、清熱藥宜冷服。有的中醫師會口頭交代,或者在處方上寫明,所以,此時應把藥效放在第一位,不可只圖減少苦味而不遵守醫囑服藥。

2、避開舌部苦味區域

對甜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對苦味最敏感的是舌根,對酸味最敏感的是舌的兩側,而對鹹味最敏感的是舌尖和兩邊,口訣是:先甜後苦邊鹹酸。所以服用中藥時,可使用吞飲法,儘量使藥物不在舌根部停留,頭向後仰迅速嚥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而順勢嚥下。

但此法要注意的是,服藥時猛仰頭易致氣管嗆水,所以吞飲時也要格外注意,不要太猛烈。

為什麼中藥煮出來都是苦的?怎麼樣才不那麼苦?

舌部對於味道的敏感區

3、喝完立即漱口

喝藥後立刻用涼水漱口,然後喝少量(不要太多)溫開水,水量不要超過中藥湯劑的的量。這樣既有利於胃腸道對藥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也可用糖水漱口,漱口完把糖水吐掉。

4、服藥時閉氣

一般來說,人對外界事物的感覺大都是混合在一起的,大腦接受到的是一種“綜合信號”,而“綜合信號”和較單純的味覺、嗅覺等“單一信號”之間一般有較大的差別。當閉氣或者捏著鼻子喝一些較苦的中藥的時候,信號單一,感覺苦味少很多。

但此種方法只是一種個人感受,根據每個人的感受能力不同,苦味減少的程度也不相同。

5、做成丸劑、顆粒

可以將藥物做成丸劑或者免煎顆粒,這樣苦味會降低。

但是,做成丸劑和免煎顆粒的效果相較湯劑會降低。古話代醫生曾總結:“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意思就是說湯劑作用迅猛,丸劑作用力道較小,如果是急重病,用丸劑效果就差一些,免煎顆粒也類似。

6、加矯味劑

讓中藥沒那麼苦的首選,現在臨床也經常用的,就是加入矯味劑。中藥方劑中,常用一些中藥來做矯味劑,比如甜葉菊。甜葉菊非常甜,可卻含有極低的糖份,每一副藥加入少量甜葉菊,即可將很苦的中藥變為很甜的湯,且對藥效影響較小。

但是,此種方法需要醫生給你開出來甜葉菊,或者需要自己去抓。而且有的時候藥湯會變成又苦又甜的味道,也有部分患者並不喜歡這個味道。

為什麼中藥煮出來都是苦的?怎麼樣才不那麼苦?

注意:一些不建議的矯味劑:

白糖、紅糖、水果、蜂蜜等。

為什麼呢?

1、影響藥效

因為每味中藥都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 辛、鹹五味,不同口味的藥具有不同的藥效。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為了儘可能發揮中藥的藥效,最好不要加糖。

2、糖也有副作用

糖也是一味中藥,也有一定的禁忌範圍。比如糖的能量較高,容易引起胃酸,對於腸胃功能不好的人來說,就是一種禁忌。即使要放糖,患者必須先了解所服用中藥的性質。

甜葉菊之所以可以被選做矯味劑,就是因為它的含糖量極低,基本不影響藥效。

從中醫基礎理論的角度考慮,白糖和冰糖性涼,而紅糖則性溫,一般清熱去火的中藥不可以放紅糖,而溫益補陽的中藥則不可以放白糖,否則會減弱藥性、阻礙藥物的充分吸收。

3、不利於長期健康

還有從人體健康考慮,對於長期服用中藥的患者來說,也不建議加糖,會增加人體每日攝入的熱量,加重身體負擔,不利於康復。

為什麼中藥煮出來都是苦的?怎麼樣才不那麼苦?

儘可能不要像老婆婆一樣煮藥放糖

對於吃苦藥的一些建議

從上面的方法你可以看出,每一種方法其實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最關鍵的是要端正服用苦藥的態度。

我們生的很多病,都是心病,五味對五臟來說,苦味對應的是心,而且我們飲食裡面缺苦味。

我們平時的飲食裡面,最不缺乏的是甜食,有的人還會吃點兒辛辣的,有些人還吃點水果,酸的。菜裡面都有鹽,鹹味也不缺。唯一缺了苦味。

所以懂點養生的人,或者有靈性、智慧的人,會有意識地補充一點兒苦味。他覺得吃點苦以後,能夠有胃口、舒服。比方說有些人會喝點兒苦丁茶;有些人會喝點兒苦咖啡;有些人還會吃點苦瓜,或者炒點苦菜。

苦寒藥大劑量用時,清火力度大,苦以瀉火,所以,如果你的藥大多是清熱瀉火藥,可能苦味會比較重。

苦味小劑量使用時,有一個作用是堅腎、堅陰——能夠把腎精鞏固住。

所以常吃一點苦味沒有壞處,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就是這麼來的。只是不要長期、大量的吃苦味。苦寒太過,也容易傷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