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尋寶記:大秦鄉農民挖出罕見史前巨獸

平涼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玉龍

走進平涼博物館新館展廳,遊客一進門,便會被一尊伸展著兩根碩大門牙的大象化石所吸引。據介紹,它是根據隴東劍齒象門齒化石復原的一個模型。記者諮詢幾位平涼文史研究者,他們表示,大約100萬年前的平涼大地,草木葳蕤,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沼澤密佈,成群結隊的野生動物在這裡出沒。考古發現,就象類化石而言,平涼最具代表性的有黃河象、乳齒象、平涼五稜齒象、平涼古菱齒象、隴東劍齒象等。其中,平涼古菱齒象不僅是象類動物進化史上的重大發現,而且對研究平涼地質風貌變遷具有標本意義。


平涼尋寶記:大秦鄉農民挖出罕見史前巨獸

平涼博物館隴東劍齒象化石模型。


◆◆平涼古菱齒象發現記◆◆


  時光回溯到1981年的春天,原平涼縣(今崆峒區)大秦鄉沙原村農民馬某,在小路河畔挖柴時,意外挖出了一根碩大的動物骨頭,村裡人說這是“龍骨”,可以入藥治病。於是,老馬將“龍骨”背到城裡,賣給了一家中藥材收購站。此事被畫家李鴻文偶然得知,他特意告知從事文物工作的劉玉林,劉玉林聞訊後,立刻馬不停蹄趕到藥材收購站,見到了半麻袋“龍骨”碎塊和碎片。又費了很大的周章,終於把那半麻袋的碎骨頭拼成了一枚基本完整的臼齒。臼齒,俗稱磨牙,是人類和其它哺乳動物的一種牙齒。大臼齒位於口腔後方,因上端扁平而且主要用來研磨和咀嚼食物而得名。臼齒由於隨著使用年限而被磨損,可以用來判定生物個體或其遺骸的年齡以及死亡年份。劉玉林憑經驗初步斷定:這枚臼齒很可能是古象遺骸化石的一部分。


  隨後,劉玉林騎著自行車上北塬,找到了發現“龍骨”的大秦鄉沙原村農民馬某,在馬某的引領下,二人來到距離沙原村不遠的小路河西岸,爬上山峁查看“龍骨”出處。回來後,他查閱了大量資料,細細研究對比,繪製了化石挖掘點的位置和古象臼齒的形狀圖,幾易其稿寫成一篇文章,寄到北京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專業刊物,希望得到權威專家學者的指點。此文驚動了考古學界著名學者賈蘭坡先生,表示想看到古象化石實物,以便做出最後的鑑定結論。於是,劉玉林應邀帶上那枚拼接而成的臼齒,親赴北京拜見了賈蘭坡等幾位專家。之後,又經過近一年的深入研究,劉玉林撰寫的文章《記甘肅平涼古菱齒象一新種》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雜誌1983年第一期發表。他引用賈蘭坡等專家學者的觀點認為,平涼古菱齒象生存的年代為新生代條四紀的中更新世,距今約100萬年左右。


平涼尋寶記:大秦鄉農民挖出罕見史前巨獸

古菱齒象骨化石。


  “平涼古菱齒象”名稱是經考古專家1983年正式定名的,被認為是史前古象中的一個罕見新種。據專家鑑定,平涼古菱齒象代表著從遊河象向平額象、德永象、納瑪象等進化分支相平行的另一分支,即遊河象與亞洲象之間的過渡類型,它們的關係依此是劍齒象、遊河象、平涼古菱齒象、亞洲象。由此可見,平涼古菱齒象是亞洲象的直系祖先。它的發現在研究古象向現代象進化歷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物證價值,也為研究古生物史、環境史、地質史等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同時,它也向後人證實了早在遠古蠻荒之時,我們的家園平涼乃至整個隴東,曾經是一片多麼美麗而又豐饒的大地。


◆◆遠古第一大象有多大?◆◆


  對於當代人來說,100萬年前的平涼風貌啥樣子?我們只能靠想象來腦補畫面。而對於更新世、中更新世、古菱齒象等學術名詞,大多數人聽起來更是一頭霧水,不明就裡。


  所謂更新世,又稱洪積世,是地質年代名稱,第四紀的第一個世,距今約180萬年至1萬年。這一時期,絕大多數動、植物屬種與現代相似,特徵為氣候變冷,之後便進入冰川期。中更新世是更新世中間的一個時期,起訖時間尚無定論。中更新世是氣候和環境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地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動物遷徙或滅絕。


平涼尋寶記:大秦鄉農民挖出罕見史前巨獸

古菱齒幼象復原圖。


  所謂古菱齒象,便是生活在更新世或中更新世的大型哺乳動物,也是史前象類體積最大的大象之一,一頭成年古菱齒象的體重可達10至14噸,算得上是龐然大物。由於這類象的臼齒磨蝕到一定程度後,齒板的中央就會擴大呈菱形,因此而得名。


  站在博物館劍齒象模型前,每一個平涼人都會陷入遐思:那個遙遠且遙遠的時代,圍繞六盤山的黃土高原地貌尚未形成,隴東還是一片盆地,氣候溫潤,湖泊星羅棋佈,河流蜿蜒交錯,草木茂盛,鳥語花香,是遠古時代各種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很難想象,100萬年前的這裡,森林參天蔽日,湖泊豐盈如鏡,河流潺潺如帶,那些我們在科幻電影裡看到過的遠古動物,或在林中追逐嬉戲,或在河邊漫步飲水,畫面和諧,令人沉醉。後來氣候環境逐漸惡化,動物們或更替或遷徙或滅絕,其中就包括亞洲象的祖先、遠古第一大象——平涼古菱齒象。


平涼尋寶記:大秦鄉農民挖出罕見史前巨獸

古菱齒象骨化石模型。


  時光到了更新世晚期,氣候變化導致地殼劇烈運動,青藏高原和六盤山隆起,隴東盆地上的森林逐漸枯萎,湖泊、河流慢慢乾涸,動物們一個個倒在了遷徙或尋找水源的路上,其中就有那頭曾經不可一世的古菱齒象,它的遺骸被深深掩埋在了黃土之下,直到被打柴的農民發現。又過了若干年,強勁的西北風從遠方搬來了大量塵土,在這片凹地慢慢堆積,經過風化和洪水沖刷,造就了一片神奇的黃土高原。如今,平涼人把涇河以北山區稱作北塬。塬,指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因沖刷形成的高地,呈臺狀,四邊陡,頂上平。塬乃黃土堆積而成,乾旱缺水,植被稀少,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


  文史學者研究發現,平涼及隴東境內的古生物化石存量比較豐富,從境內各個地質代的地層剖面可知,早在約5億年前,位於平涼城西的太統山已經形成,只不過它的童年是在海底度過的,後又慢慢升起,成為境內最高山峰。其後,平涼附近的關山、崆峒山、六盤山等山峰,經過地殼運動發生鉅變並形成今日地質格局。


  可以說,正是這些動物化石的出土、發現、探究,打開了人類窺視遠古文明的窗口,掀起了滄海桑田的又一層神秘面紗,把人們的想象帶到了遙遠的洪荒時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