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安家”——“大家”情懷

匠心微語 課內課外

杜甫“安家”——“大家”情懷

“家能讓我們感到安穩,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而房子,就是中國人的家。”

杜甫“安家”——“大家”情懷

十年前,一部《蝸居》火遍大江南北,正值疫情,同樣題材的《安家》,再次聚焦備受國人關注的買房問題,從房產中介這一視角來透視生活,力求在還原當代人的真實生活圖景的同時傳遞出現實溫度。兩者皆是藉由“房屋”這一無數家庭生活重心,呈示現實社會的民生百態,映現不同階層的眾生世相。

房子,是身之所居,更是心靈的港灣,似乎是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最深的執念。編劇六六說,“房子”題材和中國人有天然共情。

杜甫“安家”——“大家”情懷


杜甫“安家”——“大家”情懷


杜甫“安家”——“大家”情懷


而這種“共情”,似乎古今相通。

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一位詩聖也用他的如椽之筆記錄了深處那個時代的他關於“房子”問題的思索。

公元761年,安史之亂中暫居成都浣花溪草堂的杜甫,面對房破屋漏,老邁無助的困境,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感慨,更是表達出“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心聲——讓人唏噓感慨。


杜甫“安家”——“大家”情懷


杜甫的這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應該是除了“三吏三別”之外,最能體現他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的代表了,在這首詩作中,詩人一改之前《石壕吏》中近乎“純客觀”的敘述,而是融“敘述”“描寫”“議論”“抒情”於一爐,將詩人的困境和情懷盡情展現,猶見一位“憂國憂民”的“詩聖”形象。


經歷了安史之亂,杜甫切身感受百姓“三吏三別”的苦痛,他一路西行,渴望覓得一處安穩之所聊以寄居,在友人的資助下,終於得以在成都浣花溪畔,築成草堂一座:《堂成》中的欣喜歌唱,《為農》中的愜意棲居,《江村》中的天倫之樂……盡顯此時居有其所的暫得愉悅。

然而,當“茅屋為秋風所破”,這一切的美好都化為了烏有——這首詩為我們詳細回顧了當日情形——其中,有敘述:風大屋破,茅飛四野,頑童抱茅,作者唯有“倚仗自嘆”;有描寫:風定雲墨、秋天漠漠、床頭屋漏、雨腳如麻……言語至簡,卻如在眼前。


杜甫“安家”——“大家”情懷


此情此景,詩人不是一味哀嘆自己的流離之苦,而是由己及人,發出悲天憫人的感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足見“詩聖”“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偉大情懷。

能夠表現這種情懷的,還有同一時期創作的《百憂集行》《野望》《草堂》《登樓》等等,元稹這樣評價杜甫這一時期詩作風格:“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杜甫“安家”——“大家”情懷


而杜甫的詩作,一向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的詩作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贏得了“詩史”的美譽。

因此,杜甫的“安家”,不止小家,更是大“家”——無論是身處廟堂之上還是江湖之遠,杜甫不再侷限於“窮則獨善其身”,他身居破敗草堂卻心憂國家社稷,他關愛妻兒卻更念天下蒼生,在“沉鬱頓挫”的表達中,以文人柔弱之肩,“撐起了中國歷史上文學與道義的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