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發什麼樣的朋友圈,就是什麼樣的人”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基本上可以這麼說,相由心生,髮圈也是一種相,即一個人的某些表象。看一個人或者一個事,要讓子彈飛一會兒,長期表現出來的表象,一定是他的內心之映射。


你成二大爺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朋友圈決定了什麼樣的人生思維


陽光彩霞


我是不認同這種說法的,因為太片面了,兩個經常在一起的人幾年下來你也不一定能確定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更不要說通過一個朋友圈發的動態來了解一個人,只能說會了解到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但也可能不是真的。很早以前流行QQ空間動態的時候我幾乎會把每天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分享出去,也只是委婉的表達而已,一般人不可能會看的懂,因為它是專門為我異地戀的那個她而寫的,只有她能明白裡面的一些邏輯關係,在別人看來會覺得我這人發瘋了,難道就可以說我是個瘋子嗎?現在的朋友圈我又基本不發動態了,是不是說我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說這種說法太不成熟,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誰願意別人那麼容易就讀的懂自己呢?發什麼樣的朋友圈就是什麼樣的人這種說法太不靠譜,不能信


繽紛嵩山



1山川193211239


感覺這句話還是比較有道理的,據說有不少HR會把朋友圈發佈習慣(發佈內容和發佈時間)作為篩選人才的一項指標。比如,如果職場人員總是在上班時間發佈與工作無關的朋友圈,那他可能自律性不強,時間觀念較差,做事不夠專心;若他總是深夜發朋友圈,那他可能壓力比較大或生活不太有規律,不習慣早睡早起,不太愛惜自己的身體;若把朋友圈作為記錄生活與工作的工具,經常發一些真實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情況,他可能是性情中人;若一個人一天刷屏多次,他有可能比較自我,反之,如果他很少或是幾乎不發朋友圈,那他對外的防備心理會比較大!





一弦清一心2020



楊天雄


我覺得也不全是,有的人喜歡顯擺。有的人喜歡記錄點點滴滴,記住人生的每一段有趣的回憶。主要還是看到的人的主觀臆斷,如果你平時看不慣的朋友發了一條旅遊的朋友圈,你會覺得這個人出去玩有什麼了不起的還發朋友圈。但是換了一個你比較喜歡的朋友出去旅遊發朋友圈,你會覺得他們熱愛生活。還有可能和年齡段有關,年輕人初入社會比較喜歡發朋友圈,遇到不順心的事發個朋友圈,遇到有趣的事發個朋友圈,遇到很高興的事發個朋友圈。等到被社會磨平了所有的稜角後就不怎麼愛發朋友圈了


世界那麼大到處去看看


對的,人以群分。


紅霞萬朵2


認同。


劉七姐


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