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連春:不建議對無發熱、咳嗽等症狀人員進行核酸檢測

梁連春:不建議對無發熱、咳嗽等症狀人員進行核酸檢測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班亞

3月18日下午,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舉行第五十四場新聞發佈會。北京佑安醫院感染性疾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梁連春介紹新冠肺炎臨床檢驗和影像學檢查的有關情況。

梁連春介紹,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和胸部影像學檢查,都是新冠肺炎病例診斷和出院的重要判斷標準。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是通過採集患者咽部、痰液、肺泡灌洗液等呼吸道的分泌物樣本,檢測樣本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核酸,從而為臨床醫生判斷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提供依據。檢測時間一般為4-6小時。

核酸檢測具有早期、敏感、特異性高、易操作等優勢,但核酸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患者感染時間,以及樣本採集、試劑質量、實驗檢測等因素有關。主要影響因素,一是標本採集的時機問題,患者發病早期,體內病毒量少,不易檢測發現;二是呼吸道標本採集部位、採集量、保存方式和時間等;三是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靈敏度。

因此,對臨床高度疑似的病例,通常需要反覆採集呼吸道標本,採用2種及以上試劑檢驗或驗證,或進行病毒特異性抗體IgM和IgG檢測等方法,綜合判定後作出診斷。由於核酸檢測等待時間長以及受採樣時機的限制,一般不單獨用來進行普通人群的感染篩查。

梁連春表示,新冠肺炎的肺部影像學表現方面,研究發現,極少數新冠肺炎患者發病早期胸部CT檢查無異常發現。隨著病情發展,肺內可以出現病變,比較常見的是雙肺外帶出現多發斑片狀、類圓形、條片狀密度增高陰影,或者出現密度不等的磨玻璃狀陰影。隨著病變範圍擴大,可影響到多個肺葉,出現病變密度增高、肺實變,嚴重時會融合成大片狀,表現為瀰漫性磨玻璃影或實變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白肺”。進入恢復期後,患者肺部病變逐步減輕或消失,有的會部分殘留索條狀陰影。新冠肺炎的胸部影像學檢查,主要意義在於,一是有發熱、咳嗽等可疑症狀的患者,如出現肺部影像學變化,可幫助臨床醫生明確診斷;二是確診患者在治療過程定期進行胸部影像學複查,能夠判斷患者病情是否好轉,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三是作為患者治癒出院的判斷標準。

梁連春總結:1、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血清特異性抗體檢測和胸部影像學檢查,都是新冠肺炎病例診斷和出院的重要判斷標準;

2、目前專家不建議對無發熱、咳嗽等症狀人員進行核酸檢測及胸部影像學篩查;

3、血清特異性抗體IgG、IgM檢測不適用於篩查發病初期患者或尚未發病的病毒攜帶者。

藉此機會,梁連春再次提醒市民朋友,認真落實好北京市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如有發熱等症狀,請及時就近到醫院發熱門診就診並做好個人防護,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