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舉行科研抗疫攻關第三批部分項目(產品)進展彙報會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趙暉)3月21日,天津大學舉行科研抗疫攻關第三批部分項目(產品)進展彙報暨研討會,中國工程院院士、該校校長金東寒聽取了五個項目組研究進展彙報。副校長元英進、科研院院長崔振鐸、科研院常務副院長明東、區域研究院院長楊明海,五個項目組負責人以及校內部分專家參加會議,並圍繞抗疫需求針對項目目標進了深入討論。會議由科研院常務副院長明東主持。

  來自該校機械學院、精儀學院、自動化學院、醫學部的項目組分別彙報了項目最新進展。精儀學院王向軍教授課題組充分發揮科研優勢,針對醫用防護服穿戴不便、護目鏡起霧、如廁不變等問題,研發了自調控先進醫用隔離防護服自帶空氣淨化裝置,能自動控溫除溼,還可以整體快速消毒,重複使用,有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該課題組還研發了AI多點測溫設備,採取可見光成像與紅外成像測溫融合,具備測溫區自動識別和定位功能,大大提高了測溫的準確性,並大幅降低產品成本。醫學部倪廣健副教授課題組研發了人體方艙,可以在轉送高傳染性或者高致命性的傳染疾病患者時防止傳染源擴散,並根據需要進行必要隔離式急救操作。自動化學院孟慶浩教授課題組和機械學院肖聚亮副教授課題分別研發兩種類型醫療輔助機器人,可根據指令要求自主完成可疑汙染物和毒害氣體檢測、病毒消殺、溫度測量、醫療相關物品快速傳遞、B超、咽拭子提取等危險醫護作業,降低醫護人員感染概率。

  金東寒、元英進和各位專家圍繞研究方案如何優化,產品設計怎樣改進,樣機生產如何組織,產業化如何對接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研討,提出了大量建設性意見。金東寒對各課題組的項目進展表示充分肯定,並勉勵大家要聚焦抗疫一線的迫切需求,採取學校組織、交叉融合、集成攻關,致力於解決可溯、可診、可防、可治、可控等方面的問題,加強科研攻關,力爭在科研抗疫中做出天大的貢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面對疫情,天津大學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自疫情爆發伊始,就緊急啟動自主科研疫情防控應急專項,圍繞一線防控迫切需要組織科研攻關,努力做到為黨分憂,為國擔當!根據學校總體部署,由科研院牽頭,積極組織集中攻關,持續跟蹤推進,設立治療方案(含藥物)、病毒溯源、防護保障、檢測技術等重點攻關方向。截止目前,已經立項3批,共38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很多項目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一些高水平的諮政報告被上級部門採納,並給與高度評價;部分產品和技術已在抗疫一線得到使用,作為援外物資支援友好國家,為抗疫貢獻了天大智慧。後續,學校還將深挖潛力,持續加大對防疫攻關的組織和支持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