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字救国的鲁迅,却说字里有病菌,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先生被称作是民族之魂,他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近代新思想的传播者。鲁迅的一生都在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用他尖锐的笔锋针砭时弊,来唤醒长期处在麻木状态的世人的头脑。

以汉字救国的鲁迅,却说字里有病菌,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可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开展期间,却曾在《鲁迅论语文改革》的一书的开头,十分肯定的写下“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字样。他为何一方面那汉字来拯救民族,却又一方面将汉字当做危害民族的毒瘤?是什么让鲁迅先生产生这样矛盾的想法的?

鲁迅弃医从文,投身新文化运动

鲁迅年少时在南京路况学堂学期,由于成绩优秀,获得的官费留学的机会。

以汉字救国的鲁迅,却说字里有病菌,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父亲被庸医害死的缘故,鲁迅先生选择他踏上学医救人的道路,他想改变国民的健康状况,让他们有强健的身体来反抗劲敌。

以汉字救国的鲁迅,却说字里有病菌,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那一年,鲁迅加入到了清政府外派到日本留学的学生队伍之中。在学习生涯之中,鲁迅感觉到“

弱国”对于留学生待遇的不良影响。

以汉字救国的鲁迅,却说字里有病菌,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他在文中记录了自己从东京到仙台的求学之路和当年“弃医从文”的经过: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鲁迅认为,要想救国,必先拯救民族的头脑,让人们彻底从麻木中醒过来。因此,鲁迅毅然决然辞别了藤野先生,回到祖国加入到新文化运动的行列中。

鲁迅认为汉字是瞎折腾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鲁迅先生在《关于新文字》中写道:

“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上不首先去除他,结果之后自己死。”

鲁迅并不是完全否定汉字的意义。毕竟汉字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文化结晶,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彻底废除汉字那就是抛弃了根本,没有根的民族是很难生存的。

鲁迅曾在《汉字和拉丁化》中写道:

“不错,汉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但我们的祖先,比汉字还要古,所以我们更是古代传下来的宝贝。为汉字而牺牲我们,还是为我们而牺牲汉字呢?这是只要还没有丧心病狂的人,都能够马上回答的。”


以汉字救国的鲁迅,却说字里有病菌,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作为“汉字废止”倡导者之一,鲁迅先生的意思自然是针对汉字中的弊端而说的,鲁迅主张采用表音文字,将汉字简化,避免人们将时间浪费在没用的书写上,瞎折腾。

那么,鲁迅先生是看到了什么弊端,才会说出如此激进的话来呢?

鲁迅反对汉字的原因

鲁迅之所以会反对汉字,是因为汉字的书写太过于繁琐。鲁迅的文章具有很多的讽刺意味。他在《孔乙己》原文中提到: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以汉字救国的鲁迅,却说字里有病菌,鲁迅: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孔乙己沉迷于茴香豆“茴”的写法,还引以为豪,竞显深受封建学制的毒害的迂腐形象。

鲁迅先生曾经也认为繁体字过于复杂,与其花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几十笔画的方块字上,不如多空出一些时间思考新的有用的东西。

汉字作为唯一一个可以提高全国人民文化水平的文字,却因太过繁杂而无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而且形近字、同音字、异体字的字体变化,一词多义的复杂程度,和诸如倒装句、把字句、被字句、双重否定句等复杂的语法,足以让不识字的世人学起来头疼,更别说领悟到文中有关新思想的内容了。

正是由于汉字的复杂与繁琐,才导致了无法在一时之间得到大面积的普及,鲁迅一帮文人救国救民的思想也就无法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所以,鲁迅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之下,才会提出废除汉字的激进想法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